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且大大加剧了人群致死风险。基于3个研究地区(南京、广州和重庆)1951—2015年逐日气象数据和2007—2013年逐日死亡数据,首先设计了热浪强度指数来量化热浪特征;其次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构建高温热浪灾害下人群脆弱性模型;最后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模拟随机高温热浪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概率风险评估与高温热浪生命保险费率厘定。研究发现:老年人高温热浪死亡风险与对应费率水平是年轻人9~28倍;其中,高温热浪费率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费率水平较低。该研究成果为指数生命/健康保险产品研发,为政府采取综合性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少公众健康风险等提供了一定借鉴和参考。

  • 标签: 高温热浪 死亡风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 指数保险
  • 简介:卫星资料在气象业务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有效识别云宏微观物理参数将有利于人影业务发展。利用2005—2007年春季青海省东部地区FY-2卫星观测资料,针对不同形态、等级降水过程,反演该区域降水云宏微观物理参数,并与降水量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东部FY-2卫星反演春季降水云粒子有效半径大多为8~65μm,云顶温度大多为215~240K,云层厚度大都在1500~5200m之间,云水含量大多为10~150g·cm-2,但不同形态、量级降水过程反演云特征参数值及其与地面降水量相关性差异较明显。

  • 标签: FY-2 反演 云参数 青海东部
  • 简介:以GIMMS3g(thethirdgenerationGlobalInventoryModelingandMappingStudies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数据为基础,利用月合成、标准距平和趋势保留预置白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采用季节趋势分析方法提取振幅0、振幅1和相位1季节表征因子,运用MK(Mann-Kendall)和CMK(ContextualMann-Kendall)趋势检验获取新疆植被年际和季节趋势变化特征,结合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侦测显著性变化区域空间分布特点,讨论并分析不同预处理方法和趋势分析方法下结果差异。研究表明:(1)植被状况趋于退化区域面积明显大于植被状况转好面积,植被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北疆荒漠区域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好区域则主要集中在山区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区域;(2)新疆植被年内波动幅度有明显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南缘以北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3)不同预处理方法下植被状况趋势显著性结果存在明显影响,按照显著性信息提取能力排序,标准距平〉趋势保留预置白〉原始数据〉月平均;(4)耕地区域中有87.88%表现出年内波动幅度显著增加趋势,53.31%生长季开始期显著推迟。

  • 标签: 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 GIMMS 3g数据 趋势分析 新疆
  • 简介:为了对降水微物理特征测量仪(PMCS)测量性能进行评估,利用PMCS、激光雨滴谱仪(OTT)和雨量计(Gauge)在南京地区进行了降水对比观测实验,通过分析各仪器所测得降水强度和累计降水量,研究了PMCS和OTT在不同降水强度条件下尺度谱及其谱参数测量差异性。结果表明:PMCS所测得降水强度和累计降水量较OTT小,但更接近于Gauge所测得标准降水强度和累计降水量,3种仪器降水强度结果相关性均在0.96以上。PMCS测得谱均值、谱方差、雷达回波强度均小于OTT所测得结果,数密度均大于OTT所测得结果,两者所测得谱参数变化趋势具有较好一致性。在相同降水强度范围内,PMCS和OTT所测得雨滴尺度谱分布趋势具有较好一致性,在雨滴大尺度段,PMCS测得雨滴数较OTT偏少,PMCS和OTT对于雨滴捕获性能随着降水强度增加而增强,并在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弱。

  • 标签: 降水 观测仪器 尺度谱 谱参数 对比
  • 简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生态区,在此基础上分析夏季植被状况与不同生态区增暖之间联系。研究表明,就多年平均而言,中国植被覆盖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空间分布。1982年以来,植被稀疏干旱生态区是夏季增暖最明显区域,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增速大都位于0.6~1.0°C/10a,而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达到0.8~1.4°C/10a,明显高于中国其他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夏季气温变化与其所处地区植被疏密程度之间存在很好负相关关系,即快速增暖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区,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夏季平均最低气温上最为显著。不同植被覆盖区中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受NDVI变化带来地表反照率和云量变化影响,但各生态区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植被稀疏干旱生态区,植被减少,引起地表反照率增加,感热输送增加而潜热输送减小,加速了该地区整体增温速率;而在植被茂密地区,植被增加造成地表反照率减少,同时由于蒸发冷却,其整体增暖幅度缓于植被稀疏区。所以,植被活动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干旱生态区陆面过程上,地表辐射平衡和能量收支显著改变放大了干旱生态区增暖速率。

  • 标签: 夏季气温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变暖趋势 干旱生态区
  • 简介:利用浙江省2004~2013年3~8月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地面填图数据和T–logP数据研究杭州、衢州和台州三市阵雨和雷雨个例,同时选取能表征雷雨并能区分阵雨与雷雨气象预报因子:对流有效位能、850hPa与500hPa温差、K指数、地面2m温度,用临近探空分析方法和决策树分类方法初步建立了一个适用于浙江省春夏季降水性质分类指标。利用欧洲中心(ECMWF)细网格预报资料,对历史样本和2016年春、夏季分别作了检验。结果表明:除去有降水预报误差个例后,指标TS(ThreatScore)评分超过0.53,雷雨阵雨综合命中率达到71%,空报率阵雨(10%)小于雷雨(43%),在不同地区和季节稍有区别;同时对浙江省2016年春夏两次典型大范围阵雨雷雨过程进行预报,效果很好。此方法不仅可以依据预报数据在短期内做出精细化降水性质分类预报,在中长期预报上也有表现力。

  • 标签: 雷雨 阵雨 决策树 降水分类指标 欧洲中心细网格预报资料和观测资料
  • 简介:2016年10月制定《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将三氟甲烷(HFC-23)纳入了其附件F第二类管控物质名单,并要求缔约国自2020年1月1日起以缔约方核准技术对HFC-23进行销毁。伴随中国二氟一氯甲烷(HCFC-22)原料用途需求增长,其副产物HFC-23产生量呈上升趋势,尽管HCFC-22生产工艺不断优化,HFC-23副产率逐步下降,预测2050年HFC-23产生量将达到2.47万t(或365.56MtCO2-eq),2020—2050年HFC-23累计产生量约56.3万t,折合约8332.40MtCO2-eq。截至2015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减排专项资助,中国以焚烧分解技术销毁HFC-23累计54585t,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一减排也花费了巨额资金投资焚烧设备和支付焚烧运行费用,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浪费了氟资源。研究显示,HFC-23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是可行且中国相关技术专利正在逐步增加,鼓励和推进HFC-23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是消除HFC-23排放可行技术途径,也是未来中国加入并履行《基加利修正案》关键技术路线选择。

  • 标签: 基加利修正案 三氟甲烷 减排技术 对策建议
  • 简介:利用东亚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评估了17个CMIP5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时空分布、不同强度降水对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转折贡献模拟能力。从夏季不同强度降水占总降水比重来看,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小雨和中雨占主导;而在华南和江淮地区,大雨和暴雨则相对更为重要。CMIP5模式可大致模拟出中国东部小雨、大雨和暴雨占总降水比重空间分布,但对中雨占比空间分布模拟较差。总体说来,多数CMIP5模式高估了小雨和中雨比重,但低估了大雨和暴雨比重,从而导致大多数模式高估东北和华北总降水量,而低估华南和江淮总降水量。对1970年代末我国华北和江淮地区夏季降水量年代际转折,观测资料表明该转折主要体现为大雨和暴雨雨量年代际转折;仅有少数CMIP5模式能模拟出华北大雨和暴雨年代际减少特征,使得这些模式对华北地区总降水年代际变化也有较好模拟能力。对于江淮区域,由于大雨和暴雨比重被严重低估,尽管部分模式能模拟出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增加特征,但却多以小雨、中雨年代际变化为主。多模式集合并不能显著提高模式对不同强度降水空间分布模拟能力,尤其是降水年代际变化模拟能力。

  • 标签: CMIP5模式 降水强度 年代际变化 模式评估
  • 简介:台站温度记录中城市化信号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影响重大并仍存在很大争议,尤其是在经历快速城市化区域。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了1980~2009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93个气象台站周边10km×10km范围城市土地利用信息,并按照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对站点进行分类,研究了1980~2009年期间快速城市化站点、中速城市化站点和慢速城市化站点年和季节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快速和中速城市化站点城市化影响和城市化影响贡献率。结果表明:全部93个气象站点周边自20世纪80年代起均经历了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全部站点周边平均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为1.00%a?1;近30年来,各类型站点年和各季节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快速城市化站点年平均温度贡献率为35.06%,对年平均最低温度增温贡献率为34.67%,对年平均最高温度增温贡献率最小,仅为18.42%;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中速城市化站点影响程度小于快速城市化站点,对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贡献率分别为19.35%,22.22%和3.13%。在季节变异方面,长江三角洲区域各类型站点冬季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在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为最低值。

  • 标签: 卫星遥感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热岛 气温变化 增温率
  • 简介: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重大全球性问题,涉及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利益及政策制定等多方面问题。气候变化与经济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表现为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如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破坏.

  • 标签: 经济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 科研论文 文献计量分析 发达国家 自然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