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要污染物的北京地区大气污染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利用2013年北京市密云地区上甸子国家气象观测站和区域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PM2.5监测数据和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北京地区PM2.5浓度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气象因素对PM2.5污染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降水、日照时数对PM2.5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降水和日照时数增加,PM2.5日平均浓度和日最高浓度均呈显著下降;相对湿度对PM2.5浓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相对湿度增加,PM2.5浓度显著上升;最大风速与PM2.5浓度呈倒U型关系,较低的风速将导致PM2.5污染增加,但风速达到一定级别时,可有效促进污染扩散,降低PM2.5浓度。北京地区夏季PM2.5污染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季节。

  • 标签: PM2.5 气象要素 相关
  • 简介:为了了解PM_(2.5)的污染与地面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通过对招远市PM_(2.5)的月均浓度与降水量、湿度、风速和气压等气象因子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PM_(2.5)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与气象因子相关性最好,夏季最差。(2)PM_(2.5)浓度与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降水有很强的负相关性。(3)PM_(2.5)浓度与本站气压呈现正相关性。

  • 标签: 招远 PM2.5 气象因子 相关性
  • 简介:摘 要:利用2012-2015年兰州主城区PM2.5浓度的小时资料及气象逐小时观测数据,分析兰州市PM2.5的日、月、季、年及供暖期变化特征,用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气温、气压、降水、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重点分析了PM2.5浓度与逆温、降水和10分钟风速的关系。结果表明:兰州市PM2.5的日变化呈双峰双谷特征。月分布以1月、11-12月最大,8-9月最小;季节差异明显,冬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小,夏季较冬季偏少4-8成;供暖期浓度明显大于非供暖期浓度PM2.5浓度与逆温、逆温厚度、逆温持续时间、沙尘变化趋势一致;与最低温度、水汽压、0cm地温、24h变压等变化趋势相反。 关键词:兰州;PM2.5浓度;相关分析;气象要素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 标签:
  • 简介:对2004—2011年的PM10浓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呼和浩特市PM10污染最严重的是冬季,主要是由于燃煤采暖造成污染源增加以及大气扩散能力较弱;其次是春季,主要是由大风引发的沙尘天气所造成的。

  • 标签: 空气质量 PM10 污染特征
  • 简介:6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18年前5个月,全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李气质量状况。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1月至5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1%,同比上升2.5%,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48微克,同比下降7.7%。

  • 标签: 京津冀 浓度 生态环境 省会城市 珠三角区域 计划单列市
  • 简介:摘要 本文从水蒸气对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水蒸汽是影响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变化产生雾霾的载体并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 标签: 细颗粒物(PM2.5) 水蒸汽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前PM2.5已成为大气首要污染物,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人口密集,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湘江流域空气质量监测站点PM2.5浓度观测值、AOD、降水为主要数据源,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13-2018年湘江流域PM2.5质量浓度进行了时空模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湘江流域2013-2018年多年季均PM2.5浓度变化规律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2)2013-2018年PM2.5年均浓度变化总体上呈降低趋势,由2013的72.89μg/m3下降到2018年的55.06μg/m3,下降幅度达24.46%;(3)湘江流域2013-2018年PM2.5多年平均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株潭主城区、岳阳北部、邵阳东北部、衡阳中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邵阳西南部、永州南部、郴州东南部、株洲南部地区。

  • 标签: 气溶胶光学厚度 PM2.5 BP神经网络 湘江流域
  • 简介:摘要:目前PM2.5已成为大气首要污染物,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人口密集,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湘江流域空气质量监测站点PM2.5浓度观测值、AOD、降水为主要数据源,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13-2018年湘江流域PM2.5质量浓度进行了时空模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湘江流域2013-2018年多年季均PM2.5浓度变化规律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2)2013-2018年PM2.5年均浓度变化总体上呈降低趋势,由2013的72.89μg/m3下降到2018年的55.06μg/m3,下降幅度达24.46%;(3)湘江流域2013-2018年PM2.5多年平均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株潭主城区、岳阳北部、邵阳东北部、衡阳中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邵阳西南部、永州南部、郴州东南部、株洲南部地区。

  • 标签: 气溶胶光学厚度 PM2.5 BP神经网络 湘江流域
  • 简介:摘要:为了解门头沟区冬、春季PM2.5和TSP质量浓度变化特征,选取了了门头沟区2018年12月-2019年5月高密度大气自动监测站点的观测数据,分析了PM2.5和TSP的空间差异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与特殊天气的关系。利用普通克里格插值(Original Kriging)法得到的门头沟区冬、春季颗粒物浓度分布图显示,PM2.5和TSP浓度从由西面深山区向东面浅山区、城区逐渐增大,局部地区的颗粒物浓度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由北向南逐渐增大。逐月变化表现为春季TSP的质量浓度最高,冬季PM2.5质量浓度最高。逐日变化反映了TSP和PM2.5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受每日气象条件影响显著;逐小时变化呈现双峰趋势,PM2.5的小时变化与TSP相似,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平缓。

  • 标签: PM2.5 TSP 时空变化
  • 简介:摘要:随着工业现代化发展,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的颗粒物污染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而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研究了京津冀地区14个城市近几年来的空气质量,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通过对比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前后的空气质量状况,发现空气质量得到了改善、空气污染得到了缓解。本研究可为空气污染科学防治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

  • 标签: 京津冀 低碳发展 空气质量
  • 简介:“粒径××,粒子数××,粒普××,PM2.5浓度××”,通过电子触摸屏,工作人员每隔3S就能采集一次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的浓度和粒径分布。3月29日我国首台可实时检测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及粒径分布的仪器(LD310和LD320)在京通过了专家鉴定。

  • 标签: PM2.5 颗粒物浓度 监测仪器 实时检测 采集 3S
  • 简介:摘要细颗粒物浓度是决定大气能见度的关键因子,利用2013年11月1日~2014年3月31日期间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逐时PM2.5质量浓度和大气能见度监测数据以及温江站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在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大气能见度与PM2.5质量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成都市能见度水平整体较低,2000m以下和2000m-3000m的样本数分别为1335、542,共占有效样本数的71%;(2)PM2.5质量浓度以及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大气能见度随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PM2.5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3)利用Mie散射理论,构建了大气能见度与PM2.5的函数关系,并进一步基于幂函数分别在RH<70%、70%≤RH<80%以及80%≤RH<90%三种相对湿度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拟合研究,对应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41、-0.47、-0.52。

  • 标签: 成都市 大气能见度 相对湿度 PM2.5质量浓度 相关性
  • 简介:以扬州市逐日空气PM2.5浓度数据为研究对象,收集2014年至2017年PM2.5月浓度时间序列,构建GM-ARMA组合模型,对其PM2.5浓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与GM(1,1)、AMRA(2,1)模型相比,GM-ARMA组合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对PM2.5浓度预测精度更高。

  • 标签: PM2.5 时间序列 GM-ARMA组合模型 预测
  • 简介:采用卫星监测的火点燃烧排放数据,利用区域化学传输模式WRF-Chem模拟分析了2017年5月华北地区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分布,通过生物质燃烧排放源(华北区域以秸秆燃烧为主)开关的敏感性试验定量计算了燃烧排放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卫星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5月华北地区有大量的秸秆焚烧现象,对该地区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的燃烧天数为20d,占全月总日数的65%左右。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地区秸秆燃烧排放导致PM2.5浓度升高的区域集中在华北平原农作物产区,其分布位置与卫星监测的火点分布吻合。秸秆燃烧导致这些地区PM2.5浓度月平均值上升幅度普遍超过3μg/m3,高值区超过了11μg/m3,上升比例可达10%以上;此外,来自华北平原及长三角地区的燃烧排放对北京(特别是东南部地区)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河南、山东、天津等地的秸秆燃烧在合适风场的作用下会严重影响北京,可导致丰台及通州等地PM2.5小时浓度上升超过17μg/m3,上升幅度超过40%。

  • 标签: 秸秆燃烧 北京 细颗粒物(PM2.5)数值模拟
  • 简介:为不断推进改善空气质量,《北京市蓝天保卫战2018年行动计划》3月21日发布。根据计划要求,今年北京将紧抓高排放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重点及难点问题,力争2018年细微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继续下降。

  • 标签: 北京市 PM2.5 浓度 保卫 挥发性有机物 空气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室内公共场所无烟环境建设对室内外空气PM2.5浓度差的影响。方法在本溪市本溪县、平山区、明山区随机抽取餐厅、酒店、歌厅、学校、医院、政府单位6类公共场所60家,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选定场所进行调查,并检测场所内外空气PM2.5浓度,对调查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对60家公共场所进行调查,室内外空气PM2.5平均浓度差为(20.8±28.6)ug/m3,室内外PM2.5平均浓度差异显著(P<0.01);在无禁烟区、允许在场内吸烟等环境下,PM2.5浓度差较高(P<0.05或P<0.01)。结论在室内公共场所粘贴禁止吸烟等公告标识后,可有效的降低室内外空气PM2.5浓度差,效果较好。

  • 标签: 室内公共场所 无烟环境建设 室内外空气质量的影响
  • 简介:基于2013~2016年空气质量监测台站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分解、功率谱分析、BP典型相关分析等多元数据分析方法解析了中国地区细颗粒物(PM2.5)主要模态的时空特征,并与排放源和气象场建立了相关关系,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地区PM2.5场存在两个主要模态,其中第一主模态为一致增加模态,强度中心位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地区;其时间序列呈显著下降趋势。第二主模态主要表现为南北反向变化的偶极子型分布,其大值区分别位于华北中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PM2.5第一模态可以看作平均态,主要受平均排放场和环流场及大地形的影响,在北方的表现更为显著。PM2.5第二模态可看作偏离平均场的一种变化态,在冬季更可能和冷空气活动有关。冷空气的强弱决定了污染累积的位置以及输送的方式,其作用是使得南方的污染明显偏离平均态,故第二主模态在南方的表现更为显著。本研究有效地利用了多元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大气污染的演变机理,可为进一步认清大气污染的形成规律提供科技支撑。

  • 标签: 细颗粒物(PM2.5) 主模态 多元数据分析 排放场 气象场
  • 简介:广告创意的好坏,基本上让人有无聊或惊艳之分,不论你如何评断,广告的创意总须具有吸引人的要素,我们试着做出不同表现的广告创意,抛砖式地试图来引起你的目光。

  • 标签: 广告创意 汽车广告 要素 人体工学 吸引 试图
  • 简介:ApilotexciterfittedwithREperma-nentmagnet,withacapacityof60-160KVA,hasbeenjointlydevelopedby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theHarbinE-lectricMachinePlant,theDongfengElec-tricMachinePlantandtheShanghaiElectricPlant.Theexciterhasbeenputintobatchproductionandisusedco-operatedlywithlargehomemadeelectricgenerators.

  • 标签: fitted BATCH PILOT PILOT MAGNET join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