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近四年来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对抗菌药物合理的应用。方法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用ATB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K-B法做药敏试验,ESBLs采用双纸片确认试验检测,对近四年来我院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近四年来我院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大肠埃希氏菌198例。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株95例约占47.9%,有逐年上升趋势。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对青霉素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最高,对亚胺培南均为敏感。结论随着大肠埃希氏菌产ESBLs耐药菌株的逐年上升,临床治疗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耐药性的检测正确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

  • 标签: 大肠埃希氏菌 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耐药性 分析
  • 简介:中图分类号R5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38-02摘要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2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全部患者均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毫克,每次持续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每周进行一次,注射四周,同时在每周的第一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每次0.8克,之后序贯口服环磷酰胺2mg/(kg·d),维持2~3个月。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判定疗效。结果12例患者的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其中显效5例,良效6例,进步1例,总有效率91.7%,治疗后随访6个月未出现复发患者。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不良反应较轻,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环磷酰胺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TX)诱导膀胱肿瘤的机制。方法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处理组和对照组各6只。处理组大鼠给与环磷酰胺100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与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4h后取膀胱,采用HE染色观察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I67、P53、P21的表达定位,采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KI67、P53、P21的蛋白表达量,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CTX处理组膀胱出现明显的水肿、出血、粘连;HE染色可见,膀胱黏膜弯曲减少、肿胀,细胞排列疏松,膀胱黏膜呈现毛刺样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KI67/P53/P21在膀胱黏膜上皮细胞表达;Westernblot检测及数据统计可知,KI67蛋白在CTX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P53/P21蛋白表达在CTX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环磷酰胺可降低膀胱黏膜P53/P21蛋白的表达,诱导膀胱肿瘤的发生。

  • 标签: 环磷酰胺 P53 P21 膀胱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N(2)-L-丙胺酰-L-谷氨酰胺治疗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96例重症并发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肠外营养液中加入N(2)-L-丙胺酰-L-谷氨酰胺0.4g/kg·d,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肠外营养液,疗程均为10d.治疗前后采用LIFE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对两组患者肠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IFE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早期给予N(2)-L-丙胺酰-L-谷氨酰胺治疗,能有效地预防肠道黏膜萎缩,增强小肠和结肠黏膜细胞的活性,改善肠道的结构和吸收功能.

  • 标签: N(2)-L-丙胺酰-L-谷氨酰胺 重症患者 肠功能障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谷氨酰胺治疗危重症感染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功能的评分及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危的重症感染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随机性抽取45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将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3例,对照组2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支持治疗,研究组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谷氨酰胺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肠胃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在肠胃功能评分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上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57%,以上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症感染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在常规治疗和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氨酰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肠胃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谷氨酰胺 危重症感染 胃肠功能障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分型,进一步完善该细菌的检测手段,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K-B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1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用DHPLC技术分析ESBLs各基因型的流行状况。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5%、3.1%、8.6%,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低于14%,对其他抗生素耐药严重;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35株,检出率35%。ESBLs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多株同时携带2种或2种以上基因型,且多为CTX-M型与TEM型或SHV型基因共同存在。结论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数较多,对各类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性严重,有些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医院应对其加强耐药性监测和控制工作;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选择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但已出现这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株,应引起重视。

  • 标签: 产超广谱&beta 内酰胺酶 肺炎克雷伯菌CTX-M型 基因分型 耐药性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肾病综合征并肾功能不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41例肾病综合征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1),观察组采用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对照组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结束后,根据临床数据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C、TG、UPE、Alb数据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Ser、BUN数据均低于观察组,不过由于差距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脏与血液系统均受到了药物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的方式对肾病综合征全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但是由于药物原因,患者服药后副作用比较明显,由此可见该类疗并没有对肾功能带来明显的改善效果,其临床应用和推广还需进一步考虑。

  • 标签: 氟米特联合泼尼松 麦考酚酸酯联合泼尼松 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 简介:目的分析昆明市延安医院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检出率变迁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治疗和控制该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WHONET5.6药敏统计软件统计分析2001—2012年逐年大肠埃希菌ESBL的检出率,分析其变迁情况,并就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2001—2012年共分离到非重复大肠埃希菌3177株,其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1906株,总阳性率为60.0%(1906/3177)。期间2001年ESBL阳性检出率最低,为36.9%(59/160),以后逐年上升,以2003—2004年上升最为明显,从48.4%(75/155)上升至63.2%(74/117),2008年产ESBL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为72.9%(175/240),从2004—2012年ESBL检出率呈现出波动状态,波动在54.2%~72.9%,2008—2012年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在常用抗菌药物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5.5%和95.1%;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呋喃妥因、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也有较高的敏感率,分别为91.9%、85.7%、74.1%、85.7%、72.6%、76.3%和61.4%;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27.8%和30.3%。结论大肠埃希菌中ESBL检出率在经历了一个快速上升期后,目前似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波动期,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等碳青霉烯类仍是对产ESBL大肠埃希菌抗菌活性最强的抗菌药物。该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及头孢他啶等也有较高的敏感性,对氟喹诺酮类敏感性偏低,产ESBL大肠埃希菌感染时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急诊收治的7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谷氨酰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后的内毒素(I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及IL-10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LPS、TNF-α、IL-6及IL-10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 标签: 急性重症胰腺炎 乌司他丁 谷氨酰胺 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ttyacidamidehydrolase,FAAH)抑制剂URB597诱导人肝癌高转移细胞MHCC97H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给予不同浓度(1、5、10μmol/L)URB597与MHCC97H孵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factor,AIF)在细胞核中的水平,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采用caspase3试剂盒检测caspase3的活性变化。结果:(1)不同浓度(1、5、10μmol/L)URB597作用细胞1、4、7d后,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呈时间-剂量依赖性;(2)不同浓度URB597作用96h后细胞内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且细胞核中AIF水平显著增加;(3)10μmol/LURB597作用细胞96h后,与对照组相比,Bcl-2水平明显下调,Bax水平明显上调,Bcl-2/Bax比值显著下降。PI3K抑制剂LY294002亦可显著降低Bcl-2/Bax比值,但与10μmol/LURB597作用相比,对Bcl-2/Bax比值的影响程度较低。结论:URB597可通过促进人肝癌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该作用与其下调Bcl-2/Bax比值,影响线粒体通透性,诱导caspase依赖和非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有关,且部分依赖于PI3K/Akt通路。

  • 标签: 脂肪酸酰胺水解酶抑制剂 URB597 肝癌细胞MHCC97H 细胞凋亡 PI3K/AKT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性观察使用多西紫杉醇与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的化疗方案,在进行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治疗时有关心脏毒副作用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当地某肿瘤医院2010年0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确诊局部进展期(即IIB-IIIB期)的乳腺癌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分为50例治疗组和50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四个疗程的动态心电图检测,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患者在心律失常、ST-T变化等心脏毒性方面发生率的检测结果,治疗组前四个疗程发生率依次为4.67%、7.41%、16.77%和30.59%,对照组前四个疗程发生率依次为4.78%、9.57%、41.64%和68.92%,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前两个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个疗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多西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的化疗方案对于心脏毒性方面的副作用要小于使用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的化疗方案,由于其具有心脏毒副作用弱的特点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局部进展期乳腺癌 化疗方案 心脏毒性 动态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