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知识宣教与心理护理对未婚女性药物流产的影响。方法对42例药物流产的未婚女性进行知识宣教和心理护理。结果42例药物流产者完全流产率达95%,无大出血、流血时间过长及感染等现象。结论通过知识宣教和心理护理,有利于减轻孕妇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生,提高完全流产率,降低术后并发症。

  • 标签: 未婚女性 药物流产 知识宣教 心理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休克的微循环学说问世以来,对感染性休克的救治无疑起了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然而就感染性休克微循环障碍各期、特别是微血管扩张期(即淤血性缺氧期;高排低阻型休克;暖休克)如何运用血管活性药尚无一致意见。本文就此从微循环障碍理论本身谈了一些初浅认识以期斧正。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血管活性药物 微循环障碍 药物治疗
  • 简介:考察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两种难溶性药物输液中不溶性微粒与溶媒、振荡时间及调配方法之间的关系,建立其调配规范。通过光阻法测定环磷酰胺和表柔比星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探讨这两种药物的合理调配方法。通过实验得出最合理的调配方法,使输液中不溶微粒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兼顾调配效率。研究两种难溶性药物的合理调配方法,控制输液中的不溶微粒数,对保证输液的安全性和提高药师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不溶性微粒 难溶性药物 溶媒 振荡时间 光阻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微量泵针筒更换的方法。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使用双泵更换法,对照组使用单泵更换法,比较两种更换方法操作所需的时间及患者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波动情况。结果观察组不到1秒的时间即可完成药物的更换,对照组需要10秒的时间才能完成注射器的更换;观察组更换药物前后收缩压波动的严重程度和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使用双泵更换血管活性药物的方法避免了因更换药物而造成药物的间断,使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在更换注射器时不易出现较大幅度的血压波动,从而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 标签: 血管活性药物 泵针筒 更换方法 血压
  • 简介:摘要根据文献,综述了色谱法拆分手性药物的主要分类、方法、优缺点及其应用。结果与结论色谱法拆分药物对映体一般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主要方法包括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超临界流体色谱(SFC)和毛细管电泳(CE)法等。随着各种分离原理、方法的深入研究以及色谱联用技术的不断完善,色谱法在手性药物拆分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色谱技术 手性药物 拆分 应用进展
  • 简介:我科应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硝普钠、多巴胺、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等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具有造成病人伤害的最高风险,容易引起病人的血压、心率的波动,影响末梢循环,药物外渗还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我科采用注射泵或输液泵准确、均匀、持续地泵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动态监测血压和进行心电监测,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与护理,正确处理回血,有效规避护理风险,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 标签: 血管活植药物 心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应用于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者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内科治疗方法,并给予临床护理;研究组实施血液灌流治疗方法,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治疗及护理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病患的平均住院时间、意识清醒时间以及有机磷中毒患者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的临床治愈率(95.6%)显著优于对照组(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液灌流法救治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昏迷时间,同时减少阿托品药物的使用剂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血液灌流 急性药物中毒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探讨急性药物中毒循证护理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9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循证护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8%。结论急性药物中毒的患者首选循证护理的方式,此方法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药物中毒 循证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对蒙药进行简要介绍,重点论述了蒙药制剂中毒性药物的应用,以期能够对蒙药制剂的推广应用有所裨益。

  • 标签: 毒性药物 蒙药制剂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旨是研究细胞毒性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药学干预。方法:选择2021年1月份至2021年12月份我院接收的100例需要使用细胞毒性药物的病人作为本研究的主要成员,对所有病人使用随机平衡法均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病人进行常规的干预,实验组病人进行药学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细胞毒性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通过在对照组与实验组病人提供不同的药学干预后,使用药学干预的观察组病人合理使用细胞毒性药物的情况显高,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更低P

  • 标签: 细胞毒性药物 合理使用 药学干预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血管活性药物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急救常用药物,具有一定的药物特殊性,研究发现,小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便可改变患者心率或者血压水平变化,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做到规范化使用,必须按照患者实际情况精准、微量、匀速使用,药物使用后会在短时间内快速起效,此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规范化护理要求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水平变化,本研究就心血管活性药物的规范化护理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 标签: 心血管 活性药物 规范人群
  • 简介:摘要: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是调节血压和抗休克,血管活性药物有两类:血管收缩剂和血管舒张剂,其中血管收缩剂如儿茶酚乙胺和α受体激动剂如果外渗会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血栓性静脉炎。因此,通常选择相对笔直、容易固定和可观察的血管来注射血管活性药物,最好使用中心静脉注射,并在注射过程中警惕任何局部皮肤的异常情况,如若在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下,临床护士必须能够实施紧急护理程序,以尽量减少药物外渗对病人的伤害。本文主要讨论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发生时的管理、预防和正确处理方式,并为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外渗伤口治疗提供部分参考。

  • 标签: 血管活性药物 外渗护理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CRRT治疗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护理。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共2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1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CRRT治疗,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ChE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在ChE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对比上存在差异,观察组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实施CRRT治疗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促进患者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 急性药物中毒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靶向基因递送是当前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磁性纳米颗粒基因载体可以将治疗基因进行负载,使基因在递送中免受核酸酶的降解,并且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可以将治疗基因输送至靶定位点,提高特异性,同时还可提高基因转染效率,提高基因治疗效果。在本文中主要介绍磁性纳米颗粒基因载体在机体内遇到的主要障碍、在肝癌中的应用以及其存在的潜在毒性。

  • 标签: 肝癌 磁性纳米颗粒 基因载体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高危新生儿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 2017年 2月 -2019年 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危新生儿 148例作为研究目标,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 74例。常规组行常规药物干预,研究组行血管活性药物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儿脏器功能损伤情况低于常规组 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高危新生儿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干预,治疗效果确切,可起到保护患儿重要器官功能的作用,对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血管活性药物 高危 新生儿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女性药物流产合并妇科炎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收治120例药物流产合并妇科炎症患者,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评估和研究。结果药物流产合并妇科炎症120例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对避孕知识及女性生殖器卫生知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护理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女性患者进行教育宣教,加强心理护理、用药护理、流产后护理等干预措施,对减少妇科炎症的产生和保证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药物流产 妇科炎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急性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抢救结果。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2月至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2例(15.78±2.11)岁青少年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中毒药物类型、救治方式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72例患者中,女性占77.78%(56/72),男性占22.22%(16/72);16、17、18、19岁青少年急性药物中毒患者均为10例(13.89%),为主要人群;中毒药物以精神类药物为主,2种精神类药物患者24例(33.33%),1种精神类药物患者22例(30.56%),3种及以上精神类药物患者20例(27.78%);阿普唑仑(22例)、舍曲林(17例)、碳酸锂(11例)、丙戊酸(10例)、文拉法辛(8例)为使用频率前5位的中毒药物;72例患者入院后进行积极的抢救,34例患者拒住院离院,38例患者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抢救成功率为100.00%。结论应当根据青少年急性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药物中毒 青少年 临床特点 转归
  • 简介:摘要药物性肝病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据报道1,目前所使用的药物中有600种能产生肝损伤,全球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病的总发生率为3%~9%。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因而本病在临床上漏诊较多,并且其中慢性药物性肝病漏诊率更高,常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来经我院诊治的慢性药物性肝病34例,探讨相关致病药物、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