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农地流转从深层次上改变了乡村社会固有的传统模式,通过控制土地、政治动员等来影响、组织或调动农民的传统治理方式变得越来越难以奏效。治理主体与内容都面临着新的改变,村庄内部出现了新的分化,而且村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乡村治理的目标与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完成上级任务、协调内部冲突所能涵盖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新理顺村庄治理中的各类秩序,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 标签: 乡村社会治理 改革建议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国家治理的动员模式主要是"革命运动"。期间的土地改革和农业集体化,也是以"运动"的方式推进的。通过回顾建国后的"运动"史特别是两次农地制度变革运动的历史,以及对"运动"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照现实,本文认为,我国的公共管理活动,至今仍然深受"运动"思维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农村土地政策的实施中表现极为明显。一方面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以中国式"圈地运动"的方式进行农地非农流转,使农民的财产遭受损失,导致土地资源配置错位、社会不公,城市化发展缺乏内涵;另一方面在农业现代化的诉求下,政界、学界提出要加快农地流转的改革,甚至断言此次农地流转的改革为"第三次土地革命",于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家庭农庄"等土地经营的组织形式成为一定时期社会舆论的热点诉求和地方政府的主推政策,运动模式的路径依赖问题仍然明显。在当前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突破运动思维迷局,向法治思维转型,就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变行政权大于法权的现状。捍卫宪法规定的集体所有制这一根本制度的基础上,从法制层面明晰国家(政府)、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改变政府在征地乃至农业产业规划过程中的集体组织失语状态,改变集体成员权"无法可依"形成的集体组织代理悖论。同时要从法制层面完善农地市场化流转的交易规则和秩序,通过强化税收调节和生态补偿的法律工具,完善农地保护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

  • 标签: 农地流转 运动式治理模式 “运动”思维 政治动员 法治转型
  • 简介:摘要: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农地流转转出方与转入方的行为选择。通过稳定均衡策略的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受益、自营耕地收益是影响农户行为策略的根本因素,政府的监督管理,支持力度以及政策性补贴是推动农地流转,促进农地规模经营的手段,同时,土地市场价格的稳定是农地流转市场稳健发展的保障。因此要进一步鼓励土地流转,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降低交易成本,完善土地价值评估体系,政府在适当给予财政补贴的同时,加强农地流转市场的监督管理。

  • 标签:
  • 简介: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诸多阻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因素,但从我国现实来看,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有其存在的基础.根据我国多年的实践和国外土地流转经验,可将我国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确定为出租、抵押、转包、转让和入股,但须在某些方面作出限制.

  • 标签: 农地使用权 流转 法律问题
  • 简介: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介绍邓州当地农地社保现状和农地流转现状;全面分析农地社保功能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推动农地合理有序流转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农地社保 农地流转 意愿 邓州
  • 简介:我国农地制度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所有权问题,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不应是农地产权的归属问题。农地的私有化和国有化都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生产力不发达的实际,而农地使用权流转是任何一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都绕不开的问题,也是促使潜在利润内部化的帕累托最优选择。

  • 标签: 农地 产权改革 使用权流转
  • 简介:农地使用权和租赁与农业投资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热点问题。随着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同时耕种这两类土地:自家地和转入地。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分析农地流转变动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投资的影响。基于来自2000年和2009年6省两轮全国性代表农户的追踪调查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在转入地上的有机肥施用概率和用量要比在自家地上的少;但随着农地租赁土地的稳定性提高,这种投资差异在缩小。

  • 标签: 农地流转 转入地 农户投资
  • 简介: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现阶段农村工作的热点,也是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大瓶颈。本文利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了调研,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土地流转政策宣传,消除农民思想顾虑;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规范管理;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发展土地流转市场,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成立股份合作组织,动员农户土地入股的对策建议。

  • 标签: 甘肃 现代农业 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 流转
  • 简介:土地问题是中国改革问题的焦点,在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改革的背景下,探究农村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能够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农户增加收入。文章选取6个代表性的指标,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人均GDP、外出劳动力比重、农业补贴、户均承包土地面积及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对我国农地流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农地流转 多元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
  • 简介:我国第二轮土地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并没有使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走出困境,流转收益倒挂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农地经营的成本与收益分析表明,农地经营的净收益低下是农地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农地使用权 农地流转 有效需求
  • 简介:【摘要】当前土地进入流转市场已经成为了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土地流转浪潮中。本文针对农地转出对象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实证数据研究,得出相应结论,提出农村土地流转优化对策。

  • 标签: 农地转出 转出对象 个体特征 社会特征
  • 简介:目前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不容乐观,其突出问题是无序流转。文章从程序法律角度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合同、流转组织机构等方面的无序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以程序法律保障农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建议。

  • 标签: 农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 有序 程序法律
  • 简介:【摘要】土地是“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前,在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农地使用权流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地使用权流转带来新机遇,呼唤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新发展;农地使用权流转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功能保障。本文在阐述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推动农地使用权流转、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选择。

  • 标签: 使用权流转 农地使用权 新农村建设
  • 简介:农地内部流转制度是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不断得到修正、完善而产生的一项衍生制度,它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西部欠发达地区天水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绍兴市的农地内部流转模式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两地区现实收益的分析,得出农地内部流转制度具有提升农业科技推广速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农地内部流转制度 动力 主要形式 意义
  • 简介:针对当前城市建设用地紧张而农村建设用地大量闲置的矛盾,许多地方政府积极运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文章”。但原本理应“双赢”的政策,由于横亘其间的利益扭曲而变味:无论是“宅基地换房”还是“土地换社保”,一些地方政府专注于谋地的多,着眼于农民利益的少。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增加农民福祉的名义下,却行着竭尽全力以较小代价换取最大用地回报之实。

  • 标签: 农民利益 地方政府 农地流转 名义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农村建设用地
  • 简介:政府加快农地流转进程的有效方式就是通过政策推进,因此,我国农地流转表现为明显的政府主导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是由作为权力精英的党政干部或三农专家通过走群众路线考察和聚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向决策系统输入的过程,是典型的政策内输入,这种政策模式的运行机理取决于政府内输入机制和公民利益外部输入的有限性。但是,内输入机制在降低决策成本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它削弱了政策的公共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为推进农地健康有序流转,政府必须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改善政府行为,建立多方参与的政策网络。

  • 标签: 政府主导 农地流转政策 内输入
  • 简介:【摘要】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有利于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但由于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整、中介服务机构的不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不发育等种种原因,农地使用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为此,迫切需要进行相关体制的创新,从而切实有效地促进农地使用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 标签: 使用权顺利 农地使用权 对策刍议
  • 简介:农地流转是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流转制度经过了两个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为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从不准许流转到准许流转,从无偿流转到有偿流转,从单一形式流转到多种形式流转;90年代至今为第二个阶段,其特征是从准许流转到鼓励流转,从私下流转到市场流转。我国农地流转主要是指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而承包权转让则受到严格限制。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接近尾声和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到来,农地承包权转让已经箭在弦上。本文提出集体成员动态化的思路,该思路应称为在坚持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破解承包权转让难题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农地流转 政策法规 承包权转让 村集体成员
  • 简介:家庭化既是当前人口流动的典型特征,也是未来人口流动的大势所趋。本文将农地流转引入家庭化流动决策的分析框架之中,提出有关家庭化流动的两类概念研究范式,并利用2011—2012年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三类地区人口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数据,围绕农地流转与流动人口家庭化两大热点问题,从流出地的视角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包括:在不同的概念研究范式和回归模型方法下,家庭化流动受到农地流转显著积极影响的结论都能得以验证;农地流转在家庭化流动影响因素模型中存在内生性,以村级农地流转度作为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农地流转对家庭化流动的促进作用仍然可被证实。本文不仅更加系统地界定了家庭化流动的范畴,而且更为深入地探讨了农地流转对其产生的影响,具有农地流转的超经济意义、城镇落户的流出地驱动、家庭发展的多政策整合、就业促进的新常态模式等方面的政策启示。

  • 标签: 家庭化流动 农地流转 流出地 工具变量
  • 简介:劳动力和土地作为经济社会的两大要素,二者的配比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其同步发展也是经济良性运转的关键指标。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发展不协调,农地流转滞后于劳动力流动,且西部地区滞后程度最大;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流转的推动作用也不同,东部地区最大;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的关联度不同,中部地区最高。造成这些关联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及制度性障碍等几个方面。因此,有的放矢地尝试从不同的区域角度探讨二者同步发展的破解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 标签: 劳动力流动 农地流转 关联 兼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