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12月12日,在第十一届DI创新思维中国区总决赛中,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DI社团在孙健老师带领下,代表北京赛区出战,经过与国内外数百支队伍、6000多名青少年的激烈角逐,最终荣获一等奖。DI是头脑创新思维竞赛的简称,是一项国际性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活动。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DI社团虽然成立不到两年时间,但社团成员在老师的引领和启发下屡创佳绩,非常值得同学们学习哦.

  • 标签: 中国科学院附属 小学社团 玉泉小学
  • 简介:8月13日下午,我们一行小记者来到仰慕已久的陆琰院士的家,围绕大师的成长历程进行专访。刚进陆院士的家门,我们便看见好几个书柜,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院士爷爷端坐在沙发上,满面笑容地看着我们,陆奶奶也十分热情地招呼我们,我们心里的那一点紧张渐渐消失了。陆院士的头发花白且稀疏,脸上布满了“岁月的车轮印子”,显得饱经沧桑。

  • 标签: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埮 成长历程 大师 书柜
  • 简介:俄罗斯科学东方文献研究不仅是俄罗斯最大的东方学研究机构,而且以珍贵的馆藏文献和文物享誉全世界。该研究藏满文文献主要来自18世纪初至19世纪末传教团、考察队以及汉学家的收集和购置,且得到了较好的整理。了解俄罗斯科学东方文献研究满文文献的收藏历史情况,不仅可以为中国满学界提供新资料,拓展满文文献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熟悉俄罗斯汉学史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东方文献研究所 满文文献 著录
  • 简介:苏联科学东方学研究藏蒙文文献评述[苏]A..萨济金(A..C)如果我们不细心地、全面地研究东方诸民族的书面文献史料,就不可能认识并介绍他们的文化、文学创作、法律、种族及宗教等方面的历史知识,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亚洲诸民族各个领域中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

  • 标签: 搜集品 手抄本 符拉基米尔佐夫 博物馆 木刻本 东方学
  • 简介:摘要信息化的标准编写是一项严肃而权威的工作,中科院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制定和颁布自己的信息化标准体系。首先介绍了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列举了中科院信息化工作对标准的需求,对标准编写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进行了讨论,最后基于参加标准制定工作的经验,给出了标准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 标签: 标准化 信息化 中国科学院
  • 简介:2017年11月8日,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以下简称仙湖植物园)与中国农业科学农业基因组研究(以下简称基因组)签署战略合作关系框架协议书。双方拟充分发挥各自在基因组学等前沿科学的技术优势和植物多样性方面的资源优势,形成植物研究的“大协作”,

  • 标签: 中国农业科学院 仙湖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 基因组学 合作关系 协议书
  • 简介:赶上一个春雨潇潇的上午,按约我敲响了女化学家赵玉芬教授的家门.这位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原学部委员),头发剪得短短的,穿着一件既随便又合体的套头衫,镜片后的那双秀自透着聪颖和坚韧,笑靥里荡漾着欢心的喜悦.寒暄过后.我们的交谈从她回国说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这首回荡着梦牵魂绕的归乡之情的歌每每唤起赵玉芬无限的遐想……1971年8月,风华正茂的赵玉芬从台湾岛飞越太平洋,开始了她人生新的转折——到美国纽约州

  • 标签: 赵玉芬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有机合成设计 有机磷化合物 学部委员 杨振宁
  • 简介:<正>日前,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发表题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中国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第八号国情报告。该报告首先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的资源形势,指出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的高峰,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下降到1760立方米左右,人均占有耕地也将下降到1.1亩左右,均临近国际上一般承认的警戒

  • 标签: 中国科学院 资源安全 保障体系 经济全球化 经营模式 两种资源
  • 简介:(1970年)问:在1929-1930年和1931-1934年间谁是国际执委驻中国代表?答:1929年是谁,不知道。1930-1931年是一位波兰同志雷里斯基,他出席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还有一位德国同志盖哈德(盖哈德·埃勒斯),他出席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从1930年11月到1931年春,米夫也去过。我记不准确,国际执委会驻上海的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在各个时期都是谁。

  • 标签: 远东局 工作人员 研究所 科学院 1931年 苏联
  • 简介:通过对中科院天文学文献源布局的调查评估,认为现有的文献资源布局基本上是合理的。为使现有布局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提出了建立三级文献保障网络作为布局优化的目标,阐明了文献保障体系的文献范围和协调单位。为此必须发挥并加强天文学情报网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联系的职能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共享工作。

  • 标签: 情报 中国科学院 天文学 文献资源 文献管理
  • 简介: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综合性科学社团,它团聚了数千名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精英,促成并参与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生发展,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本书运用科学社会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梳理了这一科学社团在震荡的近代中国社会中的演化及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中国科学发展与社会变动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科学社在变迁社会中的社会角色调适、

  • 标签: 上海社会科学院 近代中国社会 中国科学社 科学社团 历史研究所 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