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胸腺瘤是较常见的成人前纵隔肿瘤之一,其中恶性胸腺瘤约占前纵隔肿瘤的10%。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WHO胸腺肿瘤组织学分型及Masaoka-koga分期。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恶性胸腺瘤主要治疗方式。作者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恶性胸腺瘤的临床表现、分期分型、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外科手术治疗方面进行了论述。

  • 标签: 纵隔肿瘤 胸腺瘤 诊断 外科手术 专家论坛
  • 简介: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及康复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对于确诊时已达晚期和手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联合化疗是主要的姑息治疗手段。我院自2004年7月~2005年2月间,采用希罗达联合应用奥沙利铂(XELOX方案),对晚期老年(≥170岁)胃肠癌病例治疗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希罗达 奥沙利铂 消化道恶性肿瘤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诊断问题.方法应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35例中消化道内32例,其中胃21例(60.0%)、小肠9例(25.7%)、直肠2例(5.7%);消化道外3例,分别肠系膜、腹膜后、肠系膜及腹膜后混合各1例(8.6%).免疫组化表达,CD117(+)100%、Vim(+)97%、CD34(+)84.4%、NSE(+)54.4%、Actin(+)50%、SMA(+)33.3%、S-100(+)33.3%、Syn(+)16.7%、Des(+)12.5%.CD68和CgA(-)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充分认识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CD117的染色,才有利于正确诊断.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 诊断标准 免疫组化
  • 简介: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NEN)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可发生于人体很多器官和组织,其中以胃肠道、胰腺、支气管和肺最为好发,其他部位如肝、胆管、甲状腺、甲状旁腺和泌尿生殖道等亦有报道[1]。以往胃肠胰NEN采用的诊断名称较混乱,且无分级标准,直到2010年第4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对胃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 消化系统肿瘤 临床病理诊断 诊断名称 神经内分泌细胞 NEOPLASM
  • 简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部、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及局限于胰头部良性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PD相关死亡率从30%降至1%[1],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仍很高.多数临床医生重视胰瘘等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却常忽视PD术后引起的消化道激素失衡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PD术后胃肠功能的改变可致患者营养不良,长期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应高度重视.

  • 标签: 切除术胃肠功能 十二指肠切除术 胃肠功能改变
  • 简介:目的调查胃肠肿瘤患者手术及化疗后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86例胃肠肿瘤患者进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调查,内容为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水平、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化疗后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总体得分为(71.50±16.08)分,仅132例(22%)患者得分指标大于80%。患者的营养状况、文化程度和医保力度等与其总体自我效能呈正相关(P〈0.05),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合并慢性疾病、造口和转移隋况等与其总体自我效能呈负相关(P〈0.05),其中造口、合并慢性疾病、营养状况和年龄等是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最主要的预测因子。结论大部分胃肠肿瘤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仍处于中低水平,在设计和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应重视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帮助患者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肠肿瘤 自我效能 护理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合募配穴促进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食管癌手术患者70例。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针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合募穴,每日1次,每次30min,针方: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天枢、中脘。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恢复时间。结果针灸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针灸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募配穴明显促进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针灸 合募配穴 食管癌术后 胃肠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探究本院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菌群失调的易感因素,发现高危人群,以期降低其发病率并提高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诊断胃癌或结直肠癌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30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易感因素。结果本组有症状肠道菌群失调发生189例(14.5%)。肠道菌群易感因素包括:1性别(OR=0.571,95%CI:0.381~0.855,P=0.007);2抗生素使用超过10天(OR=38.542,95%CI:23.139~64.198,P〈0.001);3术前肠梗阻(OR=1.897,95%CI:1.017~3.539,P=0.044);4使用3~4代头孢菌素(OR=1.689,95%CI:1.125~2.537,P=0.011)、碳青霉烯类(OR=24.070,95%CI:7.080~81.891,P〈0.001)、喹诺酮类抗生素(OR=38.512,95%CI:7.457~198.898,P〈0.001)。结论术后长期广谱抗生素应用是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早期监测,早期诊断,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窄谱抗生素。

  • 标签: 菌群失调 胃肠道肿瘤 术后
  • 简介:背景与目的:近30年来多种综合治疗方案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生存率不断提高,手术处理已成为神经母细胞瘤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本文总结分析神经母细胞瘤外科处理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至2010年间90例在新加坡伊丽莎白医疗中心儿童外科专科接受外科手术的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年龄4个月至10岁,平均3.8岁,原发于腹腔71例,原发于胸腔19例。运用一套"有计划而系统性"的肿瘤切除法把包裹血管的肿瘤完全切下。INSS分期:1期5例,2期1例,3期28例,4期56例。结果:平均随访3.3年,总生存率61%,其中1期(100%),2期(100%),3期(82%),4期(46%)。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乳糜腹水,粘连性肠梗阻,肾上腺功能不全等。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通过系统化疗,结合合适的外科手术,能够显著提高神经母细胞瘤手术完全切除率,且无严重并发症,神经母细胞瘤的外科处理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外科学 血管 治疗
  • 简介: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又称快速虐复外科或快通道外科,最旱由丹麦HenrikKelilet教授乎1997年提出.ERAS是指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术期(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的一系列优化措施,其核心是减少手术和麻醉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创伤应激,减少并发症,达到术后快速康复.

  • 标签: 结直肠外科手术 加速康复外科 临床操作 麻醉 surgery 专家
  • 简介: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在胃肠道肿瘤患者中尤为明显[1]。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相关并发症增多,并降低患者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的耐受性,最终影响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因此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应得到充分的重视[2]。最新的ESPEN指南也指出,所有营养不良的癌症患者、

  • 标签: 恶性肿瘤患者 胃肠道 临床应用 营养补充 营养不良 口服
  • 简介:近年来,胃肠道上皮性肿瘤的分类及诊断中出现了一些变化,给临床及病理诊断造成了混乱.为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出版的最新WHO肿瘤分类中[1],对胃肠道癌前病变和癌的诊断名称、定义和标准作了一些修改和新的规定,其中有些改变与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名称和诊断标准有较大差异.本文的目的就是提出胃肠道上皮肿瘤诊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出相关的解决办法,为病理诊断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肠道 上皮性肿瘤 分类诊断
  • 简介:药物相关基因指导下的个体化疗是肿瘤化疗最引人瞩目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介绍最近5年来国外5-氟尿嘧啶、铂类及羟基喜树碱类代谢相关基因及其与胃癌、大肠癌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旨在为消化道肿瘤个体化疗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提供帮助。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5-氟尿嘧啶 奥沙利铂 开普拓 药物遗传学 药物基因组学
  • 简介:目的:评价肠内免疫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免疫营养组、普通营养组,化疗术前7d和化疗结束后14d分别检测多项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化疗后免疫营养组免疫指标明显高于普通营养组,有显著性差异;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肠内免疫营养可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改善病人预后。

  • 标签: 肠内免疫营养 胃肠道肿瘤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在预防胃肠癌化疗过程中血液以及肝肾毒副作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间的60例胃肠癌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化疗的同时应用氧化苦参碱600mg/d,d1-12,不加用氧化苦参碱的为对照组。化疗结束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对两组之间的毒副作用的差异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的28例历经148次化疗,骨髓造血、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29例历经158次化疗,骨髓造血和肝肾功能有明显变化。结论氧化苦参碱可有效地预防胃肠癌术后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提高化疗的安全性。

  • 标签: 氧化苦参碱 胃肠道癌 化疗 毒副作用
  • 简介: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NutritionalIndex,PNI),是由Buzby[1]最早提出,日本学者Onodera进行修正后,建立起来的一个营养评估和手术风险预测指标[2],最初旨在进行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评估和手术风险的预测,因其简单、方便、有效,而在日本胃肠外科

  • 标签: 预后营养指数 胃肠道恶性肿瘤 营养评估 风险预测 心外科 围手术期
  • 简介: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既往认为其对放疗不敏感,故放疗在GIST中应用极少。目前有研究表明,GIST并非普遍抗拒放疗,且3级及以上放疗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给予适当剂量的照射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症状,提高局部控制率。作为目前晚期GIST非手术治疗的首选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ERK信号传导通路和RAD51蛋白的过度表达,减弱DNA的损伤修复,从而增加放射敏感性。放疗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综合应用可能增加临床获益。本文就目前放疗在GIST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放疗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外翻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胃GIST接受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手术的27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腹腔镜胃GIST外翻切除术(laparoscopictransgastrictumor-evertingresection,LTTR)组8例和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laparoscopicwedgeresection,LWR)组19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标本切缘、切除正常胃组织面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随访情况。结果术中LTTR组的手术时间较LWR延长[(70±9)分钟vs.(56±8)分钟,P〈0.001]。LTTR组出血量与LWR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9±12)mlvs.(38±14)ml,P=0.942]。LTTR组的正常胃组织切除面积明显少于LWR组[(33.0±5.6)cm~2vs.(119.3±41.6)cm~2,P〈0.001]。术后两组均无胃出血、胃穿孔、切缘均无肿瘤残留、无胃排空障碍等情况发生。术后两组肛门排气时间[(2.4±0.5)天vs.(2.3±0.5)天,P=0.842]、进食半流时间[(3.5±0.5)天vs.(3.0±0.8)天,P=0.07]比较无明显差异。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4~31个月),两组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无患者死亡。结论腹腔镜胃肿瘤外翻切除术可以安全有效地运用于无黏膜溃疡改变的胃GIST患者,其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胃壁组织,能有效减少胃腔狭窄、梗阻发生率,是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的有效补充术式。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胃肠间质瘤 外翻切除术
  • 简介:《中国肿瘤外科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江苏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江苏省肿瘤医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刊物。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2-1795/R。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20日出版,68页。办刊宗旨:为从事肿瘤临床、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园地,

  • 标签: 中国医师协会 肿瘤外科 征订启事 杂志 计划生育委员会 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