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自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以来,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文件,其中有许多新的阐释、新的认识和关键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与深入解读,如文化主权、文化安全、文化身份、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尤其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中华文化,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产业 中华民族凝聚力 范畴 概念 全国人大常委
  • 简介:2011年4月21日上午,江苏省文物局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总部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专员林志宏博士在南京博物院举行了题为"从阿富汗巴米扬大佛惨遭摧毁十周年纪念谈起——世界文化遗产:阿富汗巴米扬山谷文化景观的保护与适度发展"的专题讲座。

  • 标签: 专题讲座 适度发展 文化景观 林志宏 文物局 江苏省
  • 简介: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自开展以来便是一种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国家行为,而完全国家化的保护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遗产”具有私人性和主位性,就文化遗产而言,地方性人群共同体是其原初主体。这决定了我国遗产保护理念和管理体制须向社会化方向转变,充分动员公众与民间组织介入遗产保护。厦门一个“城中村”宫庙理事会为村庙龙源宫申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实践,折射出现阶段我国社区性组织在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同时反映了遗产保护社会化过程存在的问题。

  • 标签: 文化遗产 保护 社区性组织 作用
  • 简介:“非遗”语境下,传统手工艺复兴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话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本身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构建和想象,传统手工艺复兴是现代社会中各种力量共谋的结果。研究者需要看到传统手工艺本身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凝结着民间智慧的身体技术表达。作为“传统”表现形式的手工艺被社会各种力量构建和塑造出来,并在生活中被赋予更多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

  • 标签: “非遗” 手工艺 生活化特质 身体的技术
  • 简介:在初步回顾和检讨相关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发生在粤东K城一个名叫钟村的城中村民保护围龙屋行动的个案,叙述了这一集体行动的过程及其作为当事人的客家民众的态度和行为,探讨了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众、民俗、学者的角色与影响,引发作者关于民俗研究取向问题的新思考。K城钟村客家人保护围龙屋这一集体行动表明,仅从民俗事象的静态描述来达成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将丰富复杂的民俗生活、民间文化概括为一些有限的材料,实际上既忽视了"俗"在生活文化整体中的被创造和重新发明,又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民"的自主能动性,他们策略性地对民俗知识的创造与享用,也忽略了作为民俗文化研究的理性人——学者及其学术活动的作用。民俗中的民、俗与民俗学者,应该都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对象,这也应是未来民俗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与学术动向。

  • 标签: 集体行动 传统创造 民俗学研究
  • 简介: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之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家庭,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组织载体,其教育意义不可低估。家庭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中处于启蒙、基础性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国家、一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应关注和重视家庭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 标签: 家庭教育 新疆民族 民间传统文化 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