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艺术史需要不停地重写,通过回顾和展示被淹没的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并进行重新梳理和反思,可以帮助还原中国美术发展的自身逻辑结构。时下.“上戏现象”作为我国美术界当代绘画艺术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成为热议的话题。“上戏现象”是特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和当时成立不久的美术系的教师,以及学生中的一批精英,往国家经历了文化浩劫、艺术院校开始招收新生、教育走向复苏之际,

  • 标签: 20世纪80年代中期 艺术家 西方 东方 陈箴 上海戏剧学院
  • 简介:1982年林奕华导演的《绝对信号》标志着中国小剧场戏剧的产生,从1982年至今的31年间,小剧场戏剧的创作主流逐渐从实验先锋转向商业大众,这与商业化市场形态的形成密不可分。而小剧场戏剧的主流创作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突破传统走向商业,以及从表达“自我”迎合观众。

  • 标签: 小剧场戏剧 突破 商业 观众观
  • 简介:众所周知,时尚具有阶梯式传播的特征,时尚信息在相应的范围内,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的高低以一定的层次性在社会群体中传播。这符合人们对高阶层向往的心理内因。时尚传播的源头来自于巴黎、米兰、纽约、伦敦等国际时尚高地,通过现代化的媒体向世界各地快速传播。时尚的经营者存在着一套成熟的规则,时尚发布、媒体宣传、专家评论、广泛推广。在一系列的运作方式中,时尚的制造者们通过科技、观念、文化三个领域来引导流行。

  • 标签: 时尚传播 街头文化 媒体宣传 社会群体 社会阶层 阶梯式
  • 简介:在中国古老的戏剧史上,《西厢记》以其卓越的现实主义笔法成功地塑追了一个反封建礼教的叛逆女性——崔莺莺的形象。明确提出了“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南吕宫·瑶台月])的要求,热烈颂扬了莺莺追求自由爱情的斗争精神。获得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的喜爱。然而董解元、王实甫没有因为他们极大的热情而打碎封建礼教的桎梏。杜丽娘虽为崔张的“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牡丹亭·惊梦》)所感劝,却只能在梦中去寻找那

  • 标签: 莺莺 密约偷期 董解元 杜丽娘 《西厢记》 王实甫
  • 简介:小琼:近期有好多中文演唱的歌剧将要首演喏!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趋势吧。纵观历史,我们知道的歌剧有用意大利语、德语演唱的,还有俄语、法语和英语歌剧。欧洲其他语言和亚洲语言的歌剧情况是怎样的呢?小薇:时至今日,我们还需要在意歌剧用哪种语言演唱吗?我们可以通过字幕了解剧情。小琼:但在19世纪甚至20世纪中叶可不是这番情形,投影字幕是很久以后才发明的技术。

  • 标签: 歌剧 语言 20世纪中叶 意大利语 19世纪 演唱
  • 简介:1637年,从空前成功的《熙德》轰动文坛的论战,短短几个月,名满巴黎的高乃依沦为理论家眼中只擅修辞,却不识创作奥义的文字工匠。这次淬炼真正开启了高乃依的古典主义悲剧探索期。《西拿》问世后所获的一致认可,宣告这次古典实验的成功。高乃依从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论宽仁》一文中一个看似超越常理的典故出发,在17世纪的“法礼”框架内进行情节设置和角色塑造,最终成就了这出既忠于自身美学选择,又符合古典法则的理想悲剧。

  • 标签: 高乃依 《西拿》 塞内卡 奥古斯都
  • 简介:《原野》是曹禺所有创作中非常特别的一部代表作,无论是在题材形式、公演历史还是当代改编上都显示出其丰富性,其历史意义值得再读。研究者常常忽视曹禺在“非理性”表达上的戏剧叙事策略,实际上,《原野》通过“非理性”叙事凸显出民族历史嬗变的必然和艰难。同时,这一主题意义重大,仍然造成《原野》在戏剧绝对形式上的裂隙,这一裂隙是《原野》第三幕成为上演难点的根本原因所在。

  • 标签: 《原野》 非理性 戏剧叙事 新旧嬗变
  • 简介:陆洪非先生的《〈天仙配〉的来龙去脉》在《黄梅戏艺术》上发表了。本来此文,我以为内部有关人士传阅一下也就可以了。一个从未知名的作者,一篇不负责任的短文,值得省内大名鼎鼎的剧作家去和他较量吗?不料洪非先生认为事关重大,非要将此事公之于众不可,并要求编辑部发表此文。文章中既然涉及到我,我本人作为《天仙配》剧本最早的改编者,是知情人,也是当事人,不得不打破沉默,觉得有必要也应向安庆地区人民、党、政府及后代,将此事说个清楚明白才好。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科学,科学是不能打诳语的。一洪非先生要谈的是《天仙配》的来龙去脉,但全文似乎只讲了“去脉”,丢掉了“来龙”。即使是“去脉”,也只是从洪非先生1953年接

  • 标签: | 剧本 创作过程 作者 考证 黄梅戏
  • 简介:作为杜鹏的同窗好友,我见证了他的成长。杜鹏从小就具有超出常人的稳重性格,少言寡语,尊师爱业,被大家称为“乖孩子”。与那个年代其他孩子对职业的选择和未来的设计大多依附于家长不同,杜鹏从小痴迷于京剧,

  • 标签: 专场演出 “马” 老生 观摩 成功 转身
  • 简介: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新制作《波希米亚人》首演之夜赢得了满堂彩,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个新制作确实堪称近年来罕见的优秀本土歌剧大制作。导演将歌剧的场景来了个乾坤大挪移,由19世纪的巴黎拉丁区挪到了北京的798艺术区,只不过798如今的房租已是天价,远非剧中这几个穷哥们所能负担得起。但这并非重点,导演寻求的是一个能和北京观众直接对话并呼峨起共鸣,能容纳北京、艺术、狂野荒诞加小资爱情的概念和符号;在这个意义上,798是无与伦比的。

  • 标签: 《波希米亚人》 国家大剧院 艺术家 19世纪 制作 北京
  • 简介:赛博科幻电影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近期热映的《头号玩家》也借鉴了其手法,并将批判矛头指向技术理性下的机械是社会关系及生产方式.但是当我们再回头对这种批判方式进行审视时,我们会发现这种影像化批判最终还是坠入了其极力批判、全力反抗的对象所营造的生产体系之中.

  • 标签: 赛博科幻 技术理性 批判
  • 简介:全本戏和折子戏是明清戏曲在舞台演出中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形式在康乾盛世实现了转换。本文以《牡丹亭》的改编为研究对象,对其改编形式进行传播学的解渎,并探讨两种改编形式的转换与明清戏曲传播之间的内在关联.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明清戏曲发展的情况,

  • 标签: 改编 《牡丹亭》传播 折子戏 全本戏
  • 简介:2014年2月12日上午,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郭运德来到中国杂协机关调研,看望杂协机关干部职工,与干部职工一握手,致以问候,并与大家亲切座谈。

  • 标签: 中国文联 机关 调研 成员 干部职工 书记处
  • 简介:冲突是戏剧的本质,对戏剧冲突的把握和理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一部戏剧的解读。长期以来学界认为杂剧《窦娥冤》的主题是“揭露社会的不公平”,“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的政治”,从而论定《窦》剧是一部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关汉卿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英雄人物形象”,就是因为论者认为《窦娥冤》的戏剧冲突,是以桃杌为代表的官府(统治阶级)与以窦娥为代表的下层民众(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桃杌拷打并处死窦娥,

  • 标签: 《窦娥冤》 戏剧冲突 创作意图 表演 节妇 故事
  • 简介:蒙朋友赠票,凑赶集似的和妻子一起来到那地方,好多年轻人。看着他们,心想我要他们这年纪,这会儿早喜上眉梢了,但他们不是,个个沉着得很,想想也是,这年代,什么大世面没见过,还喜上眉梢,月亮倒挂都不怕。

  • 标签: 朗读 结尾 铺陈 误会 悬念
  • 简介:周夏奏在《文艺研究》2011年第10期上发表文章,以《智取威虎山》六个版本的演变为主要考察对象,从“权力话语”、“朋友的身体与敌人的身体”、“世俗性身体的退场与革命性身体的入场”以及“神性的在场与身体的规训”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身体图景所发生的改变及其原因,

  • 标签: 《智取威虎山》 身体规训 演变 样板戏 现代戏 文艺研究
  • 简介:随着剧场艺术开放性的不断提高,各种经典剧本被改编的策略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为观众、戏剧评论者不断提供着更多想象的空间,也对中国当代剧场艺术的发展提供着更多的可能性。但面对一个经典的戏剧文本,尤其是外国的经典戏剧文本,如何改编才是有效的和成功的,这也是人们一直争论不断的一个焦点,而前不久于京城上演的根据布莱希特的经典剧本《四川好人》改编的《北京好人》一剧或许可以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新思考提供一些启迪。

  • 标签: 《四川好人》 改编策略 “不确定性” 剧本 北京 戏剧文本
  • 简介:“越剧十姐妹”之一的竺水招离世已整整40年了。她伴着越剧这朵乡村小花从浙东走进上海,在这个大都市绽放飘香。然而她却过早陨落了,留下一个令人唏嘘痛惜的背影。

  • 标签: 越剧表演艺术家 竺水招 大都市
  • 简介:来自真善美的永恒动力──从《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莎士比亚与现代西方戏剧》李伟民孙家先生研究莎士比亚由来以久,在莎士比亚研究这块丰沃而被人耕耘过无数次的土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中央戏剧学院莎士比亚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她就一直担任这个中心的主任....

  • 标签: 莎士比亚 西方戏剧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戏剧 复仇剧
  • 简介: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1897)是一位学者型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严谨的形式,高超的技巧,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即便是在他的最轻松简单的作品中,也闪耀着他所特有的思想和气质。他的圆舞曲即是证明。勃拉姆斯写有十六首圆舞曲(Op,39),作为一套,发表于1867年。这些圆舞曲短小,通常只有两个主题,甚至还有单主题,最短的只有16个小节。

  • 标签: 勃拉姆斯 《第四交响曲》 精神内涵 人格分析 体裁分析 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