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在美术专业教学中,通常片面强调作为绘画基本功的造型技能训练,来成就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甚至只为了适应当前院校的应试方式,这种模式化训练势必造就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始于起步的基础教学是培养美术人才与艺术家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技巧训练作为仅有的美术基本功训练,而应该在严格绘画基础教学的同时重视开拓性思维的培养,融入美学基本思想教育或配置相应的学习科目,创作艺术的过程不可“循规蹈矩”,我们应引导学生重视艺术观念的形成和观念在艺术实践与创造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和营造一种学习的良陛条件和气氛,以利于每个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 标签: 开拓性思维 技巧训练 培养 美术专业教学 基本功训练 美术人才
  • 简介:“元素——金属雕塑五人展”是一个探索性的展览,五位艺术家的共同点是都采用金属材料和金属焊接的技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索一种媒材的可能性,或者说是通过对媒材潜力的开掘,实现艺术观念或雕塑语言的表现方式。金属焊接雕塑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与结构主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念在新的材料与技术上的充分体现。它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和表现力。金属焊接雕塑在中国还不是很普遍,

  • 标签: 金属雕塑 技术 元素 金属焊接雕塑 述评 艺术观念
  • 简介:该文细致分析了汉武帝推动营造的西汉皇家苑林——上林苑的若干思想动机与观念来源。进而认为除进行游猎、玩赏这一基本动机外,武帝时代所营造的上林苑主要与下列四个层面的观念渊源有关。其一、汉初以来活跃在宫廷内外的方士集团为武帝提供了关于宇宙空间与仙界的认知。其二、司马相如在文学作品《上林赋》中则为其呈现了一个理想化的杳远空间与构建蓝图。其三、武帝即位早期即具有的“内修法度、外攘夷狄”、“王者无外、天下一家”式的政治与学术修养则为其建构上林苑提供了某种心理暗示。其四、秦至汉初宫苑池沼景观的修建则为武帝和武帝时代的工匠提供了可以依据的视觉“模本”。

  • 标签: 西汉 武帝 上林苑 营造动机 观念来源
  • 简介:主持人按:崇尚批评的学术性、艺术化向度与批评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状态,弘扬批评主体精神,坚持书法批评的本位性,一直是“点击·2003”栏目努力的方向。至本期,该栏目已编发了对王镛、韩天衡、王冬龄、石开、孙伯翔、林健、周俊杰、徐正廉、马世晓、马士达、郭子绪、李刚田诸位书法家、篆刻家的10余篇品评文章。作为编者,很高兴有众多的朋友关心、支持这个栏目,惠赐大作。对此,我们深表谢意。本期该栏目推出了《观念与实践——郭子绪书法创作中的矛盾性格》、《望崦嵫而勿迫——郭子绪书法蠡评》、《李刚田篆刻直解》、《至乐无乐至誉无誉》4篇文章,希望读者朋友喜欢。若有见仁见智高论,请撰写成300字左右短文,惠寄本刊“点击·2003”栏目,我们将择优在“点击·2003精彩回应”中刊发。读者朋友:期望你一如既往支持本栏目。大河诸子

  • 标签: 观念 矛盾性格
  • 简介:整个明代书坛可以说是帖学风行的时代,法帖传刻十分兴盛,有文征明《停云馆帖》,董其昌《戏鸿堂帖》,华东沙《真赏斋帖》等。而以《淳化阁帖》为滥觞的帖学刊刻一出,明代即形成了以临摹二王法书为主线的基调,所以有人将明代帖学与二王书风划等号是不无道理的。这条主线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二王法帖的临摹经历了几个阶段。明初书坛的状况令人堪忧,

  • 标签: 明末清初 观念研究 临摹 态度 变革 《淳化阁帖》
  • 简介:书法的传统主要是指传统的书法创作、学习观念,而传统书法则主要指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书法作品。仔细辨别两者对于厘清当代书法创作观念和书法发展的指导思想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书坛对于书法“传统”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过分强调传统书法而轻视传统观念;对非传统书法形式作品的一棍子打死。通过辨析,我们应全面理解“传统”观念,注重对传统作品的形式、手法的创新;以“兼容并包”的方针发展书法,从而把握当代书法创作的正确审美方向。

  • 标签: 书法传统 审美观念 书法创作 艺术作品 物质主体 创新意识
  • 简介:从古至今,书画“鉴定”总是与书画“鉴赏”、书画“鉴藏”相提并论。的确,从一般涵义上讲,三者是相互包含,互为相依的。“鉴赏”包含鉴定真伪与欣赏、品评书画优劣;“鉴藏”包含鉴定与收藏,历代能被称为真正的“鉴藏家”者,必懂得鉴赏,

  • 标签: 书画鉴定 鉴藏家 鉴赏 概念
  • 简介: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不断吸收新的血液延续着她的生命,可是,当西方绘画观念“入侵”时,她似乎有些动摇了,这源于她所吸收的血液有些浑浊,她的创作主体对中国画本体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 标签: 绘画观念 中国画 原因 画家 当代 绘画形式
  • 简介:我院将于2004级新生入学开始实施全日制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正式进入了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型的实际操作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院将全面执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全部教学活动将纳入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标志着我院教育与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的核心部分发展,朝着建立现代艺术教育与教学体系的方向迈进。

  • 标签: 天津美术学院 学分制 教育观念 教育模式 教育改革 核心机制
  • 简介:20世纪中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设计的发展。此时影响并引导世界招贴主流方向的分别是20世纪40年代在西欧瑞士,美国纽约形成的一种平面设计风格——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和以波兰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观念形象设计风格。观念形象设计是二战后平面设计的另一重要发展方向。

  • 标签: 20世纪中期 西方 招贴设计 观念形象设计 设计风格 历史背景
  • 简介: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体验.然后将自己的真切感受通过艺术家掌握的媒材传达出来.以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我”的认识与态度至关重要。中国山水画同样也是画家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然后将“我”感受上升到观念的层面.再以作品的语言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画面的置陈布势因“我”统摄.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因此也就有着画家观念的影子。

  • 标签: 中国山水画 “我” 布势 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 艺术家
  • 简介:宋代绘画批评观念的一个重要转捩是从品第评画走向分科论画。宋代画学确立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门鼎立的分科格局,几部重要的画学著作在体例上以分科方法来统摄全书。宋代的分科论画体现出了纠正分品评画易产生主观偏颇性的自觉目的。另外,分科论画改变了此前品第论画所用的“六法”与分品排序互为表里方法.而是更为具体地提出了各科绘画的批评标准。分科论画在绘画专科目录学上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品第 分科 体例 观念 目录学 宋代绘画
  • 简介:景德镇人物瓷雕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转型带来了生产机制、创作观念、创作手法、艺术特征、工艺、传承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文章聚焦1954—1965年间景德镇人物瓷雕创作观念、创作手法、艺术特征的变化。

  • 标签: 景德镇人物瓷雕 现代转型 创作观念 创作手法
  • 简介:“南北书风融合”是关于隋及初唐书法史的重要观念,但它的出现却是在晚清时期,这让我们怀疑它对这一阶段书法史的概括更像是在碑学语境下形成的“史相”。本文注重观察它的生成过程,并在历史情境中检验其合理性。通过与“史实”对比,发现“南北书风融合”是一个逻辑上很合理,但实际却经不起深究的一个观念

  • 标签: 南北书风融合 书分南北 南朝化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西方当代艺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于互联网、发达的通信与电视电影等媒介的普及,以及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等因素影响,更加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特性。在这种现实的冲击下,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科学问题等,开始尝试艺术跨领域的探索研究。

  • 标签: 当代艺术 跨媒体艺术 媒介 艺术创作 艺术观念 西方艺术
  • 简介:艺术是人的一种从身体出发由身体执行的感性行为。人活在世,面对周围的环境,在行为与交往中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世界,这个世界便是人主观直接感知的世界,它达乎真理,而艺术的展开和实现就是在人的这种感性行为之中。

  • 标签: 艺术行为 艺术观念 艺术作品 性质 当代 性行为
  • 简介:清代是碑学发展的兴盛时期,能在以二王为道统的书学之外另辟蹊径,形成与之颉颃的书学体系,除了独特的审美观念,也离不开特有的技法手段。书法的技法表现无外乎笔法、字法、章法。而其中"笔法"是核心,是书法艺术审美主张呈现的灵魂所在,也是碑学之所以能够独立于帖学之外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阐释碑学笔法在清代的形成以及在发展中的变化与走向。一、"碑学"的概念简述碑学有两个概念,一是,研究考订碑刻之源流、时代、体制、拓本以及文字内容的学科被称为碑学;二是,以北魏碑刻为宗法,与"帖学"对立而称的书学流派。

  • 标签: 碑学 笔法 法观念 还原 表象 书法艺术
  • 简介:19世纪末,奥地利心理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Mach)在其《感觉的分析》一书中指出:“大家知道,有些民族,如中国人,整个说来虽然其艺术技巧是发达的,但是,却完全不能画出浓淡参差的色彩,或只能以有缺陷的方式画出这样的色彩。”[1]每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会为这位外国朋友对中国绘画用色特点的不理解而感到遗憾,而是觉得在人类资讯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我们需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而沟通与理解的前提则是对本民族的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 标签: 五行观念 中国画 传统色彩观 绘画技法 绘画理论 笔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