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言为心声”及其相关的古汉语现象木言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一种现实的意识,同时语言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从这个角度上予以观照,我们就可以对传统语言学中的许多现象获得新的解释。我们中国人每每说:“言为心声”、“说心里话”。一方面表明他们已然认识到语言...

  • 标签: “言为心声” “以为” 古汉语 “心” 社会语言学 “言”
  • 简介:本文以类型学的视角,把汉语的旁格宾语结构归入施用范畴,分析了其句法特征、生成机制及语用动因,发现旁格成分虽然占据了宾语的句法位置,但与典型的客体宾语有较大差别,两者应该加以区分。施用操作的引入可以为汉语非核心论元的允准提供一种可能的机制。

  • 标签: 旁格宾语 非核心论元 施用
  • 简介:从《白虎通》声训的语音材料入手,对其古音进行考证,从而对《白虎通》声训所反映的当时的古音现象做些简单总结,考察东汉时期语音现象的某些特点,为他人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 标签: 《白虎通》 声训 语音现象
  • 简介:文章通过对518个中古入声字在晋东南晋语中舒化情况的调查,从古声母的清浊、古韵摄和入声舒化后的调类归属三个方面对晋东南晋语入声舒化的情况做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和分析,并与山西其他晋语区的入声舒化现象做了比较。

  • 标签: 晋东南晋语 入声 舒化
  • 简介:以中学语文课堂录音转写语料为依据,采用定量和定性比较法,分析了打断类型,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师优化课堂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学语文 定量 定性 语料
  • 简介:青海师范大学张成材教授所著《商州方言词汇研究》于2009年8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50年来搜集、调查和研究母语方言词汇的总集,是作者长期研究母语的重要成果。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商州方言词汇释义研究”,其中收录了商州方言词语一万余条,并对每条词语进行了翔实的注音、释义。

  • 标签: 人民出版社 商州方言 词汇研究 成材 青海师范大学 词汇释义
  • 简介:本文考察了两部(国内外各一部)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材课文词汇的频率与复现.结果发现:出现次数上,平均词频较高,但教材低频词(出现次数≤2)的数量过多,教材高频词(出现次数≥3)的数量偏少;自然高频词的复现不足,自然中频词和低频词的复现力度相当薄弱;复现间隔上,跨册复现较好,但文本分布较低;词汇出现时的义项和搭配上,两部教材的处理也不太一致。

  • 标签: 初级汉语综合课 综合课教材 课文词汇 词频 复现
  • 简介:隐喻研究大多集中于纯理论的层面,将隐喻研究成果运用于外语教学实践的论著并不多见。基于隐喻基本理论的基础,分析了如何将隐喻理论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并探计隐喻能力的评估和测试。

  • 标签: 隐喻 大学英语 隐喻能力 词汇教学
  • 简介:助动词结构“可X”的词汇化导致“可”发生语义磨蚀,具体表现为“可”隐含的致使性强弱不同。本文以双音词“可X”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为对象,对二语学习者的词义结构识解进行考察,采用赋值法对“可X”的掌握程度进行排序。研究发现,“可以X”义的“可1X”(如“可见、可谓”)语义磨蚀较轻,倾向于“较易掌握”;“值得X”义的“可2X”语义磨蚀则较重,呈两极化分布:多半“较难/很难掌握”(如“可笑、可怕、可贵”),“容易/较易掌握”的“可2X”(如“可爱、可惜”)则与兼类词语法功能灵活、高频使用利于整体识记、词汇化程度较高等因素有关。同时,文章对语义磨蚀程度不同的“可X”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也给出一定的建议。

  • 标签: 词汇化 “可X” 语义磨蚀: 汉语二语学习者 词汇学习
  • 简介:语法化过程中的滞后与遗留,导致词类功能与句法结构呈现出阶梯式的降格虚化,据此可以作为检验词性与结构的依据。语义的虚化与抽象化常伴随着言者主观性的增强,词义的演化并非都是淡化或消退,有时只是减弱了客观意义,加强了主观意义。语用的强调与语义的磨损,使得发话人有时会采用叠加强化的表达方式。篇章中的一些言语小句在语法化的作用下会逐渐凝固化与关联化,最终转化为关联词语或情态成分。

  • 标签: 语法化 滞后 强化 主观化 凝固化
  • 简介:时量补语的语义所指受到三方面的约束限制:其一,动词的过程特征对时量补语的语义所指具有限定作用;其二,动词的界性特征也对时量补语的语义所指产生影响;其三,认知图式以及篇章语境对时量补语的语义所指具有导向作用和微调功能。

  • 标签: 时量补语 语义所指 限制条件
  • 简介:一近年来,中国语言学界没听说过“申小龙”这个名字的人,大概不多了。申小龙,何许人也?此君祖籍杭州,1952年9月生于上海。1969年,他也被卷入上山下乡的拱流,到农村插队落户。1978年2月,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毕业后,又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张世禄先生研究汉语史,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供职于该校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 标签: 论中国语言学 张世禄 汉语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 此君 语言分析
  • 简介: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艺术家创作兴奋点能否形成,是他们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而兴奋点的形成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艺术家生活中的“精神落差”则常常是作家创作兴奋点形成的至为重要的原因。所谓“精神反差”,就是指创作主体在其生活历程中经历的两种或多种富有变化的、甚至截然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

  • 标签: 艺术创作 兴奋点 反差现象 精神活动 生活历程 优秀作品
  • 简介:<正>“的”字的用法极其多样,作用也各不相同。这篇短文分析两种跟“的”字有关的语言现象。在这两种语言现象中,“的”子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跟“的”字一般常见的用法有所不同。两种“的”字,性质也很不相同。一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在分析偏正词组和结构助词“的”时,将“的”的作用归结为区别结构和区别意义两个方面。其中“名+名”格式,“的”用与不用,有明显意义差别的,举了两对例子:

  • 标签: “的”字 朋友 两种语言 “山东” 名词 《现代汉语》
  • 简介: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个别访谈等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探讨了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法,以帮助学生打破课堂沉默,构建有效的课堂参与模式。

  • 标签: 独立学院 国际化 大学英语 课堂沉默现象
  • 简介:从取象的角度来看,早期汉字“同象异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同象异字”是在有限的取象对象中创造更多的汉字符号,体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文章分析了“受”“导”“爰”、“韦”“围”“违”“卫”等“同象异字”现象,同时探讨了“同象异字”与“同形字”“一字歧读”等现象的联系与区别。

  • 标签: 初文 同象异字 同形字
  • 简介:<正>在魏晋时期,常有“尔馨”,如《世说新语·文学》:“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尔馨”又作“如馨”“宁馨”,余嘉锡先生以为是晋宋方言,一声之转,同为“如此”之意,其说甚当。同一时期,又出现了“尔许”和“如许”。《搜神记》卷十五:“死生异路,不能数得消息,吾亡后,儿孙乃尔许大!”又《后汉书·方术列传》:“忽有一老羝,屈前两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许?’”这里的“尔许”“如许”和“尔馨”等当一例看待,同为一声之转,意为“如此”,可译作“象这样”等。

  • 标签: 虚化现象 《太平广记》 数量语 一声之转 鳞甲 宅基
  • 简介:一尽管对汉语外来词的划界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但音译加汉语义素方式构成的词语为外来词却为各家公认的,因为它具有部分借音形式,是外来词的形式标记。我们注意到,刘正琰、高名凯等(1984)编撰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严格将收词范围限定在完全的音译词(loanwords)译音加表意成分的与半译音半译意的混合词(hybirdwords)以及直接借自日语的汉字词。

  • 标签: 《汉语外来词词典》 羡余现象 形式标记 收词范围 音译词 学术界
  • 简介:一个词的意义包括理性义和色彩义,理性义是词的主要部分,色彩义是附属义,但色彩义的合理运用,可以更有效地表达思想,传递感情。色彩义中的感情色彩义对表达感情尤为重要。当一个词出现在特定的句式或语境中时,会改变原来的感情色彩。例如:

  • 标签: 现象分析 感情色彩 偏移 语义 结构 色彩义
  • 简介:空间是一个系统,各个具体空间概念之间存在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不同的空间概念可以使用同一个标记,不同的空间标记词又可以互相替换。这是跨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具体情况又因语言而呈现异同。这种异同反映出两种语言社会在空间切分策略上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两种语言空间标记词之间的交叉对应关系。

  • 标签: 空间标记词 共用 通用 韩汉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