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在考据学占主导地位的清乾嘉时期,洪亮吉提出了自己特色的义理学。他所闻发的物竞天择、反对命定论、生死倚伏、控制人口等观点,可谓标新立异,为清代义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训诂、考据为基础,注重经验层面的研究,尤其是把学理运用于实践,期望说明一些社会实际问题,构建不同于宋明理学的务实义理学。他的一些提法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甚至具有近代指向。

  • 标签: 洪亮吉 义理学 物竞天择 反命定论 控制人口
  • 简介:<正>理想的制度形式与理想的道德规范的一致,是孔子和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的。然而,由于文化历史渊源及两位思想家个性的不同,使这种“政、伦合一”在东西两大领域内又各具特色;并且这差异在后来的历史中继续发生深刻的影响。在孔子那里“仁”与“礼”这两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形成了宗法制度前提下的德治主义;而在柏拉图那里,在“善”的绝对信念下,通过以“正义”为主的诸种美德(包括“智慧”、“勇敢”、“节制”)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则构成知识论基础上的伦理政治。

  • 标签: 柏拉图 伦理政治 孔子思想 德治主义 正义 道德规范
  • 简介:7月27—30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由中国伦理会和山东省伦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共同主办,中共青岛市黄岛区委党校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和党校系统的1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中国伦理会会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万俊人指出,对于当代世界和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我们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建立清晰、完备、长远、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在观念上实现变革;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将生态文明的基本制度安排切实转化为政府的政治责任和整个社会的基本义务;三是要全社会成员自觉行动起来,参与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去。

  • 标签: 中国伦理 生态伦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 精神文明建设 清华大学 党校系统
  • 简介:中国近代伦理观念经历了一个变革过程。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代表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潮同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旧思潮进行了较量,而进步思潮的主流属于前期的改良主义思想和后期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中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形成、产生和发展,以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发展为基础,以近代西方伦理说的输入为条件,以改造中国传统思想、促成中西文化思想的溶合为途径。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在接触和吸取西方文化思想过程中,曾力图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思想体系。这种伦理思想,在激励爱国主义道德情操,批判封建纲常伦理,为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提供道德依据等方面起了历史进步作用。国际国内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西方有关理论思想的移植,它对封建伦理并没有作出系统地批判性总结,更未能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占过统治地位。

  • 标签: 伦理思想 文化思想 思想体系 自由发展 康有为 资本主义经济
  • 简介:儒家伦理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意义李春秋儒家伦理,是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土地上,在先秦时期形成、发展起来,以汉民族为主要载体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它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伦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产生了伟大作用,对东方乃至人类文明...

  • 标签: 儒家伦理 民族特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传统道德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伦理
  • 简介:11月2日在上海召开,由上海伦理会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 标签: 学术论坛 核心价值 伦理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慈善
  • 简介:米歇尔·图埃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国当代作家,其小说以颇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和对存在与身份等问题的深刻哲思而闻名于世.其小说于20世纪70年代末被陆续译介,向中国读者开启了20世纪法国“哲思小说”与“重塑神话”的文学之窗.本文以时间为序,从译介、研究与接受三个层面全方位展示图埃作品在中国的传播、评介与产生的影响.“新寓言派”的热议事件显示中国文学界对图埃艺术风格有不同的评价.

  • 标签: 米歇尔·图尼埃 译介 研究 接受 价值
  • 简介:正义究竟是一个伦理概念还是一个法权概念,这取决于人们判断该概念的视角。对于我们来说,作为方法论的唯物史观的总体观,对于正义概念及其具体材料的阐释的积极意义在于,揭露德性的失败和世界历史进程的胜利之最为极端的矛盾。

  • 标签: 正义概念 伦理 马克思 批判 世界历史进程 唯物史观
  • 简介:12月8—10日在山东大学召开,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芝加哥大学犹太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夏威夷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30余人与会,围绕犹太与儒学两种传统中的伦理以及二者之间的比较研究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讨和交流。

  • 标签: 儒家伦理 国际学术研讨会 犹太教 芝加哥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山东大学
  • 简介:随着普世伦理的兴起,儒家伦理普世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积极支持,但这种观点主要出于情感而非理性.普世伦理是现代性扩张的结果,而现代性所体现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所以,产生于中国的儒家伦理不可能成为西方的伦理观念.中国人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儒家伦理的普世化,而是如何利用儒家伦理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从而促进中国伦理发展.

  • 标签: 儒家伦理 普世伦理 现代性 普世伦理 西方中心主义
  • 简介:7月8—9日在浙江余杭召开,由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以及浙江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的20余名学者参会。本次会议是教育部201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的重塑与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讨会。

  • 标签: 科技伦理 科研伦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专题研讨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 浙江大学
  • 简介:王充命理学说的基本思路为:人类生死寿夭与富贵贫贱的“命禄”,是由胚胎时所禀元气决定,出生后有骨相等表征,并通过一系列表现为偶然事件的巧合——“遭遇幸偶”得以完成;偶然事件的本质,是与他人“命禄”的相互作用。归根结底,命运是元气的自然运动所致,无宇宙意志参与,故称之为元气自然命定论。

  • 标签: 王充 命运 元气 命禄 遭遇 幸偶
  • 简介:清代《孟子》义理学,主要关注人性论、理气论、理欲观、仁政论等四个方面。坚持气本论,反对理本论;从“智”的层面言人性善;提倡施仁善政,富民强国;坚持理欲统一,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呈现出立论基点独特,以作为主、作述相济,主驳程朱、关注现实等特点。但在解释善与批驳程朱理欲观等方面存在不足。

  • 标签: 经学 《孟子》 义理 清代学术
  • 简介:<正>中国古代社会思潮迭起,思想史研究向人们展示,一种社会思潮,一种理论体系,总有其中心思想或中心议题。宋明理学的主旨是什么?历来有不同说法,或谓“义理”,或谓“本体”,或谓“心性”,或谓“性命与天道”。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是有一定根据的。理学与汉唐以来学术不同的是,它既不是章句之学,也不是词章之学,更不是时文科举之学,而是寻求义理之学。理学家讲学的目的在于穷理求道,因此称理学主旨为“义理”是不足为怪的。理学家大都讲本体,谈心性、论天道,而且这些范畴都是理学家非常重视的问题,甚至可以说都是理学根本的、首要的问题。但把这些归结为理学的中心议题,似乎还不太完满。我经过研究,觉得把理学的主旨概括为“本体与工夫”,也许会更符合实际些。如果这样确立理学主旨,既可体现理学的宇宙论、存在论、心性论、境界说,也可以包含理学的认识论、修养论,乃至审美和心理建设,使理学研究更贴近其本来风貌。

  • 标签: 心性论 求道 理学研究 无极 本体论 圣人
  • 简介:<正>胡宏(公元?~1161年),字仁仲,福建崇安人,学者称五峰先生。为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和其父胡安国一起隐居湖南衡山,讲学著书,创立湖湘学派。胡宏的代表著作是《知言》。这部书是他“优游南山之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力行所知,亲切至到”(张栻《胡子知言序》)而完成的。学术史家全祖望对胡宏的理学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宋元学案·五峰学案》)胡宏到底留下了一些什么思想?这是一个需要作深入细致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此只能对胡宏的理学思想作一粗略的勾勒。不当之处,祈望学界前辈不吝指正。

  • 标签: 胡宏 理学思想 理学家 知言 人性论 哲学本体论
  • 简介:<正>桐城方苞(望溪)以文名,青年补县学弟子员,游京师,安溪李光地见其文,曰:“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万斯同,浙东名家也,降齿与之交。曰:“子于古文,信有得矣,然愿子勿溺也。唐宋号为文者八人,其于道粗有明者韩愈氏而止耳,其余则资学者以爱玩而已,于世非果有益也。”(俱见《清儒学案》本传引)于是先生意求经义,又好读宋儒

  • 标签: 方苞 理学 万斯同 今文学派 周公 孔子
  • 简介:考察西方行政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古希腊哲学为行政伦理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近代人文主义思想为行政伦理的产生与发展营造了殷实根基;行政学的诞生催生了行政伦理问题的生成;新公共行政运动为行政伦理的科学论证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场域。行政伦理正是遵循这一发展逻辑,由边缘逐渐走向中心并成为新世纪显学之一。

  • 标签: 行政伦理 古希腊哲学 近代人文主义 行政学 新公共行政运动
  • 简介:墨子以“天下莫若身之贵”阐释了生命存在的伦理之义,并从“生,刑与知之处”的知性统一的视角,表达了对人之为人的自在与自为的“生”之内涵的洞察与感悟。这种感悟既是人之为“生”的一种道德境界,也是对人的“生生之道”在伦理意义上的孜孜以求。墨子对“生”的追求强调在普遍意义上的德性之欲,故而以“兼爱”为机制,在“兼”的社会化过程中来表达对“众之生”的尊重。所以,“兼爱”是墨子实现“贵生”的伦理设计,“兼”体现了墨子对人生关系、社会关系应该如何的一种德性之约,确切地说,“兼爱”是实现“贵生”的社会道德要求,更是人何以“贵生”的一种伦理手段,此与当代社会的和谐建设有借鉴之功。

  • 标签: 墨子 兼爱 贵生 伦理机制
  • 简介:3月8-17日,纽约市立大学哲学和古典学教授彼得·辛普森(PeterSimpson),就亚里士多德的四部伦理著作作了四次讲座。在讲座中,辛普森教授系统回顾了有关亚里士多德四部伦理著作真伪的学界争论,用充分的内部和外部证据阐明这些著作是亚里士多德为不同听众撰写的,因有着不同的目的,从而导致了这些著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辛普森教授还用丰富的材料讨论了当前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欧德谟伦理》和《马可伦理》在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 标签: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 亚里士多德 论坛 辛普森 大学哲学
  • 简介:自由、主体、实践理性、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以至“绝对命令”,在康德那里是相通的概念。正是独立于客体的主体概念奠定了道德的基础。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的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的纯粹部分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目的,涉及的是人的全部使命,体现的是人的高贵和尊严。所以它是优越于人类理性的任何其他追求的,而其他学科都是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的。这是整个康德伦理思想的起点。康德伦理思想注意到了人生、人的理性的双层追求,力图将它们统一于整个先验哲学之中。

  • 标签: 康德 形而上学 道德哲学 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