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2009年2月4日08时到11时30分,呼和浩特市区出现的微量雨夹雪、雾、道路结冰的复杂天气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500hPa弱的短波槽及850hPa槽前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形成了全市大部的微量雨夹雪;雨夹雪落地融化与地面进行热量交换,致使低于0℃的地面结了薄冰;雾主要出现在呼和浩特市区,方面是由于适合的温度范围、高湿度条件、以及微风有关,另方面冬季市区污染物较重,在低层存在逆温的情况下,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差,使水汽产生大量的凝结核,从而形成了雾,雾中及地水汽直接凝华也对地面结冰起到了作用。

  • 标签: 高影响天气 弱天气形势 成因
  • 简介:1引言大雾是悬浮于近地面气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能见度小于1km的现象,它是影响飞行,甚至危及飞行安全的重要天气。2002年12月5-6日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以下简称机场)出现连续两天大雾天气,严重影响航班正常飞行。大雾共造成5个航班备降,9个航班取消,从而导致原定航班计划无法有序执行,航空公司、机场运力调配严重受阻。迫使多达3000多名旅客未能按时进出航空港,

  • 标签: 国际机场 福州 雾分析 大雾天气 航班计划 飞行安全
  • 简介:利用高频次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闪电定位仪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6月9日湖北暴雨过程的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不同生命阶段地闪所处位置不同,正、负闪同时跃增至峰值是MCS成熟阶段的标志之,地闪密集区和MCS中移速较快的强回波位置基本吻合,MCS强回波区域出现的正闪、负闪和45--55dBz回波后部区域对应较好,强降水发生在MCS成熟后趋于消亡阶段。

  • 标签: 西南涡 雷达回波 地闪
  • 简介:利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2013年4月29日西昌降雹过程进行催化数值模拟,根据碘化银的催化时间、催化高度、催化用量和催化方式开展系列防雹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催化时间、催化剂量、催化位置及催化方式,可以达到最佳防雹效果;通过对催化例和未催化例的冰雹形成机制对比分析得出,在播撒碘化银后,激发了"有利竞争",雹块不能长大;霰胚的减少及冰雹碰并云水的减少,导致降雹减少。

  • 标签: 人工防雹 AG I 催化试验 数值模拟
  • 简介:1998年5月27日19∶55~20∶55时,武功机场出现了连续1h的强雷暴天气过程,此次过程是今年进入雷雨季节后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雷暴天气过程,瞬时最大风速25m/s,降水量9.1mm。以下从大尺度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中尺度触发机制和地形...

  • 标签: 诊断分析 中尺度 雷暴过程 辐合线 关中盆地 不稳定能量
  • 简介:从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等方面分析了2001年4月28日出现在江西境内、沿浙赣铁路线带的大风、陆龙卷、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指出这是1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地面弱冷空气的入侵是本次过程的触发因素;高空低槽、低空急流的存在以及各层次温湿场的分布差异为这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条件;露点锋附近对流绕扰动的发展与地形作用关系密切;高空槽尾端云系与暖区对流单体结合形成的弧形云带是本次过程的飑线云系.

  • 标签: 飑线 天气 分析
  • 简介:罕见的暖切暴雹天气分析周丽峰,马廷标(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1994年6月28日晚,延安地区南部和渭北之间,出现了场局地性的暴雨、冰雹、大风天气(简称暴雹),暴雹中心在黄龙、澄城带。黄龙县6h降水量在90mm以上,最大小时达32....

  • 标签: 天气分析 低空急流 地面流场 副热带高压 雷达回波 环流形势
  • 简介:2004年8月30日~9月6日浙江省出现了持续时间长、局地降水强的连阴雨天气过程.文章对这次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主要影响系统等进行了重点分析,初步揭示此次连阴雨过程的成因,为今后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些依据.

  • 标签: 连阴雨 强对流 成因分析 成因分析 连阴雨 夏季
  • 简介:2010年1月25日新疆博州东北部的阿拉山口出现大雪天气,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对这次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东西伯利亚低涡是主导系统,低层鞍形气压场有利用低层水汽辐合,近地面层较强的东南风辐合环流是动力触发机制,物理量场与降雪区对应较好。

  • 标签: 环流背景 主导系统 水汽条件 物理量场
  • 简介:在分析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各层物理量特征基础上,结合MICAPS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陕西2009年11月9—12日雨雪转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移的西风槽、700hPa和850hPa切变线及南下的强冷空气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降(雨)雪期间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及其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本次过程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持续的逆温层存在使本次过程灾害加强;来自孟加拉湾、南海的暖湿气流提供了持续的水汽输送;500hPa的定容等熵温度梯度负值中心与未来24h的降(雨)雪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标签: 陕西 暴雪 诊断分析 等熵温度梯度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0.1°×0.1°的FY-2E云顶亮温资料,对2013年6月29日至7月1日发生在四川东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合涡度收支方程重点分析了引发这次大暴雨的西南涡结构。结果表明:在西南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对低涡发展起直接作用的是水平辐合辐散项和水平平流项,低涡形成前水平辐合辐散项起主要贡献,低涡形成后水平平流项贡献增大,并在对流层中低层以正贡献为主,扭转项贡献最小,而垂直输送项在低涡形成前期以正贡献为主,低涡减弱阶段以负贡献为主;在西南低涡形成前期,对流层高层有位涡大值区向下传输至中层,中高层正位涡叠加在低层负位涡之上,有利于低层低涡的发展及不稳定能量的存储与释放,是低涡维持发展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西南涡 暴雨 涡度收支 湿位涡
  • 简介:通过分析2011年6月15-16日海西州冷湖出现的大降水天气过程的高空环流形势、地面要素特征以及降水区周围的物理量场等,总结了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且加深巩固了对此类影响系统的认识。

  • 标签: 冷湖 大降水 成因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卫星云图和诊断物理量场,对东北低压冷锋、高低空急流及中尺度辐合线形成的西北雨带与华北气旋、暖锋及切变线形成的东南雨带的双雨带暴雨影响系统、降水性质和形成机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北雨带是东北低压冷锋前对流发展造成的强雷雨及华北气旋西北部辐合线强降水共同形成的。高低空急流耦合动力作用和中空干冷空气侵入触发大气能量释放,是冷锋前强对流降水的形成机制;中β尺度云团是强降水的主体,发生在地面三角形或梯形偏南风场中,由辐合切变线、辐合线和雷暴出流边界触发。东南部雨带为华北气旋暖锋形成的混合型强降水,气旋的发展及移动路径决定雨带位置和降水强度,由气旋暖锋和气旋西北部切变的中β尺度云团造成强降水;湿层深厚且垂直运动强盛是东南雨带降水形成机制的特点。

  • 标签: 双雨带 抽吸作用 中β尺度云团 露点锋
  • 简介:雷暴通常是发生在积雨云中既有雷声又有闪电(或仅有雷声)的天气现象,在般情况下,飞机避免在雷暴区飞行。1996-07-09~07-10西安及其飞行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雷暴天气的影响。从03∶00开始西安区域北部局地及西安有浓积云在发展之中,地面升温快...

  • 标签: 飞行区域 雷暴天气 不稳定能量 西安地区 气分析 层结曲线
  • 简介: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地形特点、沙尘暴形成的热力和动力机制等方面,对2007年3月30日发生在乌海机场沙尘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的前部有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卷起了沙尘,而高空急流带来了强大动力条件,使沙尘在前进中不断发展加强,所以蒙古气旋的发生、发展,以及高空急流的形成对沙尘暴的预报有定的指示意义。

  • 标签: 蒙古气旋 沙尘暴 大风
  • 简介:从天气系统、物理量条件出发,分析了1998年7月12~13日呼和浩特地区出现的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找出了结合地区特点及具体天气情况,着眼于影响降水的天气系统,运用多种数值预报产品,结合预报经验综合考虑的预报着眼点.探索数值预报产品与天气图配合使用的方法,从而积累经验,提高预报水平.

  • 标签: 暴雨过程分析 天气系统 物理量 呼和浩特
  • 简介:1引言2005年5月5日下午,福建自西向东在短时间内遭受飑线袭击,先后出现短时雷雨大风,局部地区瞬间最大风速达12级,农作物及果树受灾损失严重,并造成多人伤亡。其影响速度之快、风力之强、受灾损失之严重,均为近十年来所少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多普勒气象雷达探测等资料,对本次强对流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揭示本次飑线过程产生的环流形势、动力条件、及其加强阶段回波的空间结构特点。总结本次飑线过程预报体会,指出飑线短时预报的关健时段及提高可预报时间的有效方法,为飑线天气的定时、定量、定点预报服务提供些有益依据。

  • 标签: 飑线过程 短时预报 自动气象站 可预报时间 强对流天气 雷雨大风
  • 简介:2013年1月初,宁波北仑地区附近山区输电线路上出现厚度20—30mm的严重冻雨覆冰。本文利用电力部门收集的详细灾情信息和欧洲中心高分辨率(0.75°×0.75°)的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冻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冻雨覆冰期间的暖湿气流主要来自西太平洋,从海南岛以东区域北上输送到浙江省,不仅在北仑地区上空带来大的水汽通量,还形成典型的冷暖冷的逆温层结,具备产生冻雨的空中层结条件;虽然北仑城区地面气温直在0℃以上,观测不到雨凇现象,但附近海拔300~400m以上的山区地面气温维持在0℃以下,且山区风速较大,非常有利于冻雨在地物上冻结形成冻雨覆冰;经过40h左右的持续冻雨,北仑山区出现严重的覆冰灾情。

  • 标签: 冻雨 水汽通量 逆温层结 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