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年)是现象的奠基人和核心代表。胡塞尔现象研究在我国学界已经比较蓬勃地开展起来。本世纪20年代,我国学者在研究西方哲学时,曾间或地提到现象,例如张东荪,就多次简要地介绍过胡塞尔的现象(《东方杂志》第十九卷、二十五卷)。40年代,倪青源在其《现代西方哲学之趋势》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研究 主观唯心主义 中国 西方哲学
  • 简介:其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文化节日,中国现有的法定节日有十个,中国人需要有属于自己的节日

  • 标签: 现象学刍议 节日现象学
  • 简介:华东地区现象青年论坛于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是由华东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象青年研究者发起组织的,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交流思想、扩展视野,继续提高汉语现象的研究水准,扩大现象哲学在汉语学界的影响。此次论坛主题为“现象中的世界问题”,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华东地区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6名青年学者与会,提交论坛报告5篇。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所庞铨教授致开幕词。

  • 标签: 现象学哲学 青年论坛 华东地区 世界 综述 浙江大学
  • 简介:如果说肇始自一个世纪以前的那场声势浩大的“现象运动”已经风光不再的话,那么这与其说是一个时代或原理之终结的标志,不如说是作为一种“方法”或让·瓦尔所说的“现象风格”的哲学遗产的确立。作为一种追求纯粹原初性和确定性基础的思想努力,它早已悄悄地以各种不同的、乃至矛盾的要素和方式构成或激发了20世纪哲学的主要内涵(无论是现象的,还是“反”现象的)。

  • 标签: 现象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 激进化 对话 20世纪 确定性
  • 简介:摘要: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持续完善,是在传统建筑空间结构布局的同时,利用多维视角下空间视觉化导向进行空间优化,从而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营造更加多元化的室内空间形态。基于空间视觉化导向的建筑空间设计,强调室内空间结构布局与装饰设计元素的协调一致,对不同装饰设计风格的选择与装饰设计元素的组合应用需要强调其一致性、整体性,避免对建筑空间视觉效果统一性的破坏。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空间现象主导下的体验式建筑设计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空间现象学主导下 体验式 建筑设计
  • 简介:著者恩布里在该书《后记》中写道:“一般情况下,本书致力于以这样一种方式介绍现象:与事物本身的研究相比,文本的考证是次要的;与思辨相比,反思性地观察更重要;与辩论相比,给出分析更重要。最后一点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一个分析的结果并不是一组主张或者一堆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支持或者反对它们的论断,就像在辩论中那样;而是互相衔接的、通过范例联系在一起、以便日后可以对被讨论的事物进行更深入观察的一组区分。因此,如果学习本书的学生在现象方面能够做到这些,才是我所希望的。”

  • 标签: 现象学 性分 《后记》 事物 辩论 主张
  • 简介: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文字和文本的参与,教育现象的发展同样如此。这为我们提供了扶文本中追寻其发展历程的可能。通过对已有作品的回顾和分析.可以将教育现象的发展梳理为教育现象的孕育、产生和繁荣发展三个阶段。这一发展历程对我国教育现象研究的启示:必须在国际视野下寻求对话,才能促进我国教育现象研究的繁荣。

  • 标签: 文本 教育现象学 发展历程
  • 简介:近代工业文明造成人的生存危机及全球化向文化层面的深入发展表明,传统的文化观已经陷入困境,现实呼唤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现象视域的文化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基础,到人的生存实践中考察人的本性,文化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展现的可能性结构.

  • 标签: 现象学视域 文化释义 传统文化观
  • 简介:<正>如此之多的哲学家,甚至是那些选择撰写诸艺术门类或美学领域的哲学家们,为何忽略了舞蹈艺术?我想简要地作些思索。西方文明从根本上来说是父权家长制的。它必然地建构在男性的统治周围和某种相应(却隐秘的)

  • 标签: 舞蹈艺术 现象学 哲学家 西方文明 美学 家长制
  • 简介:本文应用现象的方法紧扣僧肇提出的"即物"和"照"两个范畴,将诸篇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确定的如下顺序:一、般若无知论,二、物不迁论,三、不真空论,四、涅槃无名论.成为一个以般若照真谛从而明了物不迁和名不真之理,进而达涅槃之境的佛教认识论体系.从而为重新树立肇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提供一些启示.

  • 标签: 《肇论》 现象学 佛教 认识论体系 中国哲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现象的直观是由一般的认识还原而得到的,那么现象还原和直观明证性就没有何特殊的意义,现象的还原不仅将认识活动导入直观

  • 标签: 中国思想 思想现象学 现象学还原
  • 简介: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与理解,需要透过“中国形象”外在的现象去探寻“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中国形象”是黑格尔从精神现象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这个地处遥远的东方帝国进行了现象层面的解读,这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国梦”的一种尝试性理解.尽管从根本上看,这一带有傲慢与偏见的“虚幻的乌托邦”的指认充满了想象与象征的意味,是一种帝国主义或种族主义文化逻辑的表达.但是传统旧梦的破碎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孕育与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反思资源.

  • 标签: “中国梦”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想象逻辑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方法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的一种新形态——现象儒学。这一现象儒学的核心是“亲亲现象”,即对于亲子关系的现象研究。“亲亲现象”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的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的思想是现象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的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与儒学的会通。由此,张祥龙的现象儒学就具有双重的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的中国化或汉语现象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儒学或亲亲现象内部的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
  • 简介:本文从现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运用现象的方法构筑空间,以及在场所、空间要素、存在三要素中体现出环境空间的本质。通过三个典型案例分析,揭示出空间与存在世界的整体结构关系,指出空间是存在者体验世界的方式,也是构筑与创造有诗意的人类聚居环境的根本方式。人们都希望有自己独特的诗意栖居,这种诗意的生存结构就是场所空间的诗学。

  • 标签: 空间 现象学 环境设计 诗意的构筑
  • 简介:文章主要针对从现象的角度谈环境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当下环境设计的发展状况为根据,从环境空间的实质、现象角度谈环境设计方法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现象角度谈环境设计方法的发展与进步.

  • 标签: 现象学 环境设计 空间诗意
  • 简介:梅洛-庞蒂基于知觉,发现了身体和空间的意义。对于意识哲学来说,身体永远都是次要的和卑贱的,但梅洛-庞蒂不仅解放了“身体”,而且还将它置放在更为显著的位置上。传统空间也在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窠臼下,难有新的作为和新的理解、体验。借助于身体,梅洛-庞蒂进一步发现和证明了深度空间的价值和意义。借助于这样两个中介和迂回策略,梅洛-庞蒂将他的美学还原到一个与自我、世界、他人相互交织而广阔的境域之中。可以说,梅洛-庞蒂的美学是以空间和身体作为起点的。

  • 标签: 梅洛-庞蒂 空间 身体 交织 镜像 互逆性
  • 简介:如何评价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一直是学界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现象中匿名现象的研究出发,以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之本现这一匿名现象为例展开。在作为匿名现象的存在之本现中,自身遮蔽起了重要作用。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三重遮蔽以及作为其来源的相应的作为结构,其中自身遮蔽这一因素成为现象现象的必要部分,也导致以自身显示为特征的现象被放弃。不过由于在存在之本现处,自身遮蔽与自身显示的双重性在起作用,因而尽管海德格尔不再使用现象一词,但现象依然起作用。可见,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乃是匿名的现象

  • 标签: 匿名性 自身遮蔽 现象学
  • 简介:兴起于20世纪初的道德现象主张采用现象方法分析道德经验。道德现象涉及两方面的含义:处于现象传统中的道德哲学和道德经验的现象研究。道德现象的研究目的有二:实践研究目标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道德冲突,而哲学目标则是为达成实践目标的成功而提供道德理论的基础。道德现象研究必须满足四个标准:关于道德经验的、广泛的、独立的和坚定的。其研究方法分为两类:“内容”的方法和“泛型”的方法,具体研究形式是问卷法和内省法。道德现象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成果,为解决道德研究之争论提供了较为新颖的视角,对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启发。当然,它也存在着现象与道德研究的关系仍存争议等局限。

  • 标签: 道德现象学 现象学 道德经验 道德哲学 内省法
  • 简介:现象是以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现象中所指的现象既是显现的过程,又是显现的场所,也是指显现的对象,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中发生的。现象的出现是西方哲学的一个转向,依海德格尔说就是面向思的事情。现象进入我国,为我国的哲学研究和其他许多学科的研究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现象方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它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学科,而是对人类许多学科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现象 现象学 缘起
  • 简介:由于近现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影响,教师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的普适性和工具性,忽视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鲜活性.现象的世界观、方法论,如现象“面向事实本身”的精神、“生活世界”理论以及“本质直观”、“悬置”、“还原”等方法,为教师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现象视野中的教师教育面向教育事实,回归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世界,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和人性色彩,对当今的教师教育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教师教育 现象学 事情本身 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