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溶血对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4 年 5 月 ~2016 年 7 月期间于我院接受临床检验的 90 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新型溶血)和对照组(传统溶血),观察两组体检者的检验结果,比较各项临床检查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 WBC[ ( 3.61±0.22 ) ×1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β-溶血基因以及α-溶血基因分布情况。方法分离生牛乳、人体化脓组织以及生鲜肉等5种不同来源的3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技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溶血基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有3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被检出含有溶血基因,总检出率达97.5%(321/320),其中β-溶血基因检出率72.5%,α-溶血基因检出率为94.2%。结论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检查几率不同,且针对β-溶血基因以及α-溶血基因的检查几率也不相同,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溶血分布会因来源的不同存在差异性。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素基因 分布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型与传统溶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结果进行对比。 方法: 以 2017年 1月 -2018年 1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 180例健康人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90例)与对照组( 90例),观察组通过新型溶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对照组通过传统溶血进行血常规检验,通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对两组白细胞计数与红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 结果:在白细胞计数与红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指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 0.05);在血红蛋白水平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 P< 0.05)。 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相较传统溶血的应用,新型溶血的应用过程中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偏高,应通过相关方法进行纠正,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溶血素 新型 传统 对比
  • 简介:引起人泌尿道感染的大肠杆菌(UPEC)的α-溶血分泌系统属于Ⅰ型分泌系统,能够分泌一种RTX毒素蛋白-α-溶血。近年来α-溶血分泌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减毒活载体疫苗中呈递外源抗原。本文分析了大肠杆菌α-溶血分泌系统的遗传特性,详细介绍了其基因的表达调控,为构建更加有效的分泌型载体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大肠杆菌 α-溶血素 分泌系统 基因 表达 调控
  • 简介:新生儿溶血病(HDN)以ABO系统多见,Rh系统不合引起的较为少见.笔者对本科1999~2003年6例Rh系统不合的HDN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RH抗体 新生儿 溶血病 血型 测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1例抗-c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患儿生后1 h出现面部和躯干部皮肤黄染并进行性加重,生后6 h血清总胆红素 168.1 μmol/L,血型O型RhDCcEe,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红细胞释放抗体试验均阳性;其母血型A型RhDCCee,血清中检出IgG型抗-c抗体,效价1∶4。给予患儿蓝光照射、免疫球蛋白及药物治疗后,痊愈出院。患儿生后1和3个月随访,体格发育及神经行为发育未见异常。

  • 标签: 幼红细胞增多症,胎儿 Rh-Hr血型系统 免疫球蛋白G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溶血对双抗原夹心法检测HIV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模拟前后对照实验,收集24例HIV抗体阴性献血员血清,将每份血清均分为2份,将其中一份人工溶血为游离血红蛋白<60mmol/L,60-110mmol/L,>110mmol/L三组,每组均为8份,所有血清均加入同等剂量的HIV强阳性血清,搅拌均匀后,采用双抗原夹心法对溶血前后HIV抗体进行检测,统计分析溶血及不同溶血程度对HIV抗体的影响。结果24份HIV抗体阴性的非溶血溶血样品的前后A值(吸光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溶血对双抗原夹心法检测HIV抗体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溶血 双抗原夹心法 HIV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链球菌溶血“O”(ASO)与类风湿因子(RF)检查在临床诊断类风湿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行ASO、RF检查患者的患者1361例,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男性ASO的阳性率高于女性,且阳性率受季节的影响相对较小。女性RF的检查阳性率高于男性,冬季的呈阳性的患者明显高于夏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O阳性检查结果无明显周期性变化,RF冬季阳性率明显较高,两种检查结果显示男女阳性率存在差异。

  • 标签: 类风湿疾病 抗链球菌溶血素&ldquo O&rdquo 类风湿因子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猪链球菌2型Δ0948互补株,验证对溶血分泌和毒力的影响。方法PCR扩增带启动子的SSU05_0948基因序列并连接至pAT18载体构建互补株,Western blot验证表达情况;绘制生长曲线比较互补株和野生株、突变株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CD1小鼠攻毒模型验证互补株能否恢复突变株毒力;溶血(SLY)溶血活性及Western blot比较互补株和野生株、突变株不同时间点对SLY蛋白分泌的影响。结果互补株构建成功但SSU05_0948基因的表达低于野生株;互补株在对数生长期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野生株和突变株,但在平台期一致;CD1小鼠毒力试验证明互补株可以基本恢复突变株毒力;SLY蛋白溶血活性及Western blot实验证明SSU05_0948在对数期早中期可以抑制SLY蛋白的分泌,而在对数期晚期及平台期则不影响SLY蛋白的分泌,互补株可以恢复SLY蛋白的分泌。结论猪链球菌互补株CΔ0948能够恢复突变株Δ0948的毒力,SSU05_0948影响SLY蛋白的分泌,为猪链球菌防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猪链球菌 互补株 溶血活性 SLY蛋白
  • 简介:药物抗体引起的免疫性溶血反应是指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体内产生相应的药物抗体,导致机体出现溶血反应,从而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ruginducedimmunehemolyticanemia,DIHA),严重的DIHA导致的血管内溶血可危及患者生命。在我国,DIHA的个案也时有报道,然而,现有的检测药物抗体的方法还不够规范,对于药物抗体检测结果的意义在认识上也不统一,导致我国对于DIHA的关注度和检出率远低于欧美等国。本文就药物性抗体引起免疫性溶血反应进行探讨,以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药物抗体 溶血反应 免疫性
  • 简介:目的对引起非ABO新生儿溶血病的不规则抗体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诊疗意义。方法收集2010~2015年新生儿溶血病检测的相关实验样本,采用凝胶卡式抗球蛋白法筛查不规则抗体,Liss-IAT(低离子液间接抗球蛋白法)试管法鉴定不规则抗体;分析不规则抗体的种类和相关临床资料。结果2311例新生儿溶血病检测实验样本中,检出不规则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36例,其中28例不规则抗体为Rh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3例为Lewis血型系统,4例为Kidd血型系统,1例为Dieg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中,2例抗-D,占7.1%(2/28);8例抗-E,占28.6%(8/28);11例抗-cE,占39.3%(11/28);2例抗-C,占7.1%(2/28);5例抗-Ce,占17.9%(5/28);36例新生儿溶血病例中,有26例进行了换血治疗。结论不规则抗体易致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在检测中应采用敏感的方法,避免漏检。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不规则抗体 换血治疗
  • 简介:Rh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多见于Rh阴性妇女。其免疫反应是由于Rh阴性孕妇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胎儿Rh溶血病也可以发生在母亲是Rh阳性的婴儿,这是由于胎儿的C、C、E、e等不同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的结果,这类Rh溶血病以抗E最多见,而抗-cE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较少见,现将我们发现1例抗-cE联合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报告如下。

  • 标签: RH血型 抗-CE 联合抗体 新生儿溶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Sph2经高迁移率组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放大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一定浓度的rSph2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共孵育一定时间,乳酸脱氢酶(LDH)量的变化检测细胞的膜结构损伤情况;冷冻电镜观察细胞结构的改变;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MGB1的含量变化。商品化的HMGB1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共孵育一定时间,Western blot检测NF-κB、p38-MAPK及JNK炎症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磷酸化水平;ELISA检测IL-1β、IL-6、KC(IL-8)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rSph2可导致J774A.1细胞明显的细胞核消失、细胞膜结构损伤、细胞裂解、膜泡胀;LDH释放量及HMGB1的含量明显增加;HMGB1增加NF-κB、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HMGB1上调J774A.1细胞IL-1β、IL-6、KC的表达且该上调作用可被3条通路抑制剂所抑制。结论重组问号钩端螺旋体溶血rSph2诱导小鼠J774A.1巨噬细胞产生损伤并释放大量的HMGB1,HMGB1经NF-κB、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调控下游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放大rSph2造成的炎症效应。

  • 标签: 问号钩端螺旋体 溶血素Sph2 HMGB1 促炎细胞因子 炎症放大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溶血(PLY)致感染性脑损伤中细胞凋亡及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SD大鼠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LY组颈内动脉注射0.2mL(7μg)PLY]和生理盐水(NS)组(颈内动脉注射等体积NS),每组40只。每组按观察时间点分为6h、12h、24h、48h4个亚组,每亚组10只,其中5只注射EB,甲酰胺法测定脑组织EB含量判断血脑屏障(BBB)的破坏程度。5只不注射EB,取脑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和TUNEL染色分别检测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AIF蛋白含量和细胞凋亡。结果与NS组比较,造模后各时间点PLY组大鼠脑组织EB、NSE、GFAP、AIF蛋白含量均较高。细胞凋亡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Y组大鼠脑组织凋亡细胞数与AIF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959,P=0.000)。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PLY诱导的脑损伤的发展过程,A1F可能介导了神经细胞的凋亡。

  • 标签: 肺炎链球菌溶血素 感染性脑损伤 细胞凋亡 凋亡诱导因子
  • 简介:摘要分析1例怀疑由免疫球蛋白G(IgG)抗-E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ABO血型为O型,Rh血型分型为CcDEe,其母亲ABO血型为A型,Rh血型分型为CCDee,排除ABO、RhD溶血。对患儿外周血进行新生儿溶血三项实验,发现存在与患儿不相容的抗体,对患儿血浆、患儿红细胞放散液及其母亲血浆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均为IgG-E。该患儿溶血病由母体的IgG-E抗体引起,且因产前未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而未被发现。提倡孕妇产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有助于预防或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早期干预,减少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溶血 免疫球蛋白G 产前诊断 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