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实践、劳动、生产,都不能成为社会本体的出发点,只有人类生存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体提供可靠的基石.从这个基石出发,人类应当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基本原则,重新审视面临的一切问题.

  • 标签: 生存本体论 社会本体论 应当 自身 人类生存 实践
  • 简介:本体是对存在的说明.实践本体是在本体之本质的意义上对存在的说明,因而,存在及其三大构成部分--人、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都是实践.实践本体表明:马克思的哲学是以实践本体的哲学,它的基本问题是实践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人对存在的实践关系问题.

  • 标签: 存在论 实践本体论 实践关系 哲学 本质 自然界
  • 简介:本文试图超越对审美情感的经验描述模式,转而从本体的角度进行重新阐释。其基本观点是:审美情感是本体的动态模式,审美情感体现了艺术活动的本体意义.

  • 标签: 本体论 审美情感 超越性
  • 简介:朱熹把礼提升到本体地位,重构了一个贯通天人、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儒学新系统。儒家《六经》、《四书》等经典密切关联,《四书》中的《中庸》、《大学》又是朱熹自《六经》之《礼记》中摘出。礼在儒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儒学礼之内涵演变及朱陆之争,使朱熹认识到,礼是内在德性内核与外在工具形式的统一。由于"人心"包含各种欲望,所以朱熹反对陆九渊的"心即理",提出"性即理"命题。朱熹认为"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他又提出"性即礼"命题。他认为"礼之出于自然,无一节强人",各种强制人之礼绝不是真正之礼。他使礼在本体意义上获得了提升,让现实日用成了天理之发用,为日用常行找到了形而上学依据,也使得道德主体和道德规范在现实中找到接通之处。由于只有克去私欲才能复礼,朱熹没有阐明合理需求的界限,导致人们在克私欲过程中连正常需要也给克掉了,使礼成为对人的限制和强迫。

  • 标签: 儒学 朱熹 礼本体
  • 简介:"沉默"在传统文论构成了"哲学性空白"、"修辞性空白"与"结构性空白",作为对沉默内容的表达,这些只是一种作为现象的沉默。相反,沉默的文学必须从言说出发,通过考察精神追问、个体建构、文学自律中沉默的言说,发现一切言说背后"沉默"的本体意义。

  • 标签: 言说 沉默 文学 本体
  • 简介:从不同视角、观点出发来分析、观察工程,会有不同的图景和认识。人们不仅需要从要素观点认识工程,更需要认识和把握工程的“本根”,研究工程本体问题。工程本体认为不能把工程看作科学或技术的衍生物、派生物或依存物,工程有其不可否认的作为“本体”的地位。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工程活动现实地塑造了自然的面貌、人和自然的关系,现实地塑造了人类的生活世界和人本身。工程本体不同于自然本体,因为它突出了工程活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改变自然的活动;它也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神学本体,因为它突出了工程活动的人本性质而否定了那种神学本体观念。

  • 标签: 本体论问题 工程活动 自然本体论 神学本体论 “本体” 生活世界
  • 简介:郭象的本体是由独有、自性、独化、相因和玄冥构成的完整的个体主义哲学体系,具有令人惊叹的思想原创性、彻底性和逻辑严谨性.这是儒释道本体哲学之外的一种新的本体.

  • 标签: 个体主义 独有 自性 独化 相因 玄冥
  • 简介:<正>哲学发展不能回避本体问题。因为不管是谈论世界观问题还是认识、历史观问题,总得有一个立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这就是所谓“本体”问题。因此,我认为本体争论的出现和展开,正是哲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研讨深化、开始触及实质的一个表现。(一)讨论问题首先要明确概念。本体(Ontology)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本义是关

  • 标签: 世界观 实践本体论 实践活动 几点思考 基本前提 物质本体论
  • 简介:权力意志学说,作为一种本体界定,构成了尼采哲学思想最为清晰的区分性标志,长期以来被研究者认为是尼采关学思想乃至全部思想的基石。这种认识将尼采关学死死钉在审美形而上学认识之上,忽略了尼采晚期对当代美学在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事实上,权力意志本体并非一种稳定的学说,尤其在尼采学术生命最后两年的公开发表作品中,权力意志学说表现出撤离本体位置的倾向;而尼采宣称要以《权力意志》为题的“哲学大厦”写作计划,也在其遗稿笔记中最终被放弃。由此,权力意志学说在尼采思想中的重要性不应该被高估,亦不能将之视为尼采美学思想的理解关键。

  • 标签: 权力意志 本体论 谱系学 身体美学尼采美学
  • 简介:成人教育理论科学化的先决条件,首先需要确立其合理的哲学基础。成人教育哲学能为成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哲学指导。从哲学本体的视角,运用本体的方法反思成人教育,有助于澄清有关成人教育的理论问题,确立成人教育的学科地位。

  • 标签: 本体论 成人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哲学 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
  • 简介:如果说西方哲学基本是在为柏拉图做注释的话,中国哲学则主要是以先秦的儒家和道家理论为基调发展下去的。儒者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儒家理论必然要为统治者服务,从唐朝的韩愈一直到清代的颜元都在为封建统治秩序做解释。魏晋时期天下大乱,并没有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这个特殊时期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哲学的主体和特色并指出了魏晋玄学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 标签: 魏晋时期 玄学 本体论
  • 简介:对个体的感受与人类历史两方面的考察表明,动作既是人出现、存在于世间的一切之所从来之元点,又是人在生存中一以贯之的状态与特征。被遗忘、被遮蔽、自动化是动作在本体上的必然的、首要的存在状态。动作的本体价值与创造性要在舞蹈之中方能获得敞开与澄明。在舞蹈中,动作显露自身、表达自身、发展自身,动作无需再去承接一个特定的利益诉求,无需发挥其物质方面的作用,演化为无目的、无利害的、无用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让舞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是舞蹈在艺术领域立足之根基。对艺术本体的追求背后是对艺术创造性支点的求索,立足之基是创造之本。舞蹈动作摆脱了日常动作中物质材料的束缚,不再指向物质世界,而是回转到人自身,从精神角度塑造、敞开人的信仰领域,从肉体角度塑造的、敞开人的生命律动本身。一阴一阳之谓道。舞蹈与天地宇宙、人情物理的同构,对人的生命律动的形式化构造,便建基于舞蹈动作的本体意义的创造性之上。

  • 标签: 舞蹈动作 本体论 创造性 信仰 生命律动
  • 简介: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追问“艺术是什么”这一艺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似乎变得不那么正当。且不说1917年,画家杜尚以《喷泉》为名将一只男用小便池送入艺术品展,用以取消艺术具有某种固定的本质这种流传已久的说法,也无需提及半个世纪之后安迪·沃霍尔将和普通超市里的布瑞洛洗衣粉盒全无二致的《布瑞洛洗衣粉盒》作为雕塑展的展品进行展览,更不用说解构主义取消一切确定性,自然也解构了艺术本身的确定性。

  • 标签: 艺术本体论 意义 解构主义 二十世纪 艺术哲学 《喷泉》
  • 简介:福科在《什么是启蒙?》中提出并给予了深入论述的批判本体是晚年福科对自己一生思想的重要总结。作为一种被定义为态度和气质而不是思想观念与理性原则的批判本体构成了对传统人道主义的否定。批判本体具有同质性品格、普遍性意义和系统性结构;它强调能力和权力关系的分离,要求在历史建构性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主体的存在。

  • 标签: 福科 批判本体论 启蒙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朱立元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存在意义的实践本体美学理论,这也是朱立元先生在存在基础上理解实践本体美学时所思考的,二、实践本体美学的哲学基础实践本体美学既以实践作为其哲学基础

  • 标签: 基础上建构 实践本体论 建构美学
  • 简介: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但对此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主要有如下观点: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后者认为本体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后仍存有未尽问题: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本体论 实践思维方式
  • 简介:朱立元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存在意义的实践本体美学理论,这也是朱立元先生在存在基础上理解实践本体美学时所思考的,二、实践本体美学的哲学基础实践本体美学既以实践作为其哲学基础

  • 标签: 基础上建构 实践本体论 建构美学
  • 简介: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实现或表现的,      二、实践本体的内涵和意义  属人的对象世界即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把自然以及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从社会 (历史)中排除出来

  • 标签: 再思考 实践本体论 本体论再
  • 简介: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实践概念进行的讨论作了梳理,认为卢卡奇等通过对劳动、意志、日常生活、批判、兴趣、交往行动、个体实践等的阐释为实践概念注入了新的思想文化元素,为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提供了丰富的资养。认为在构成实践的各种元素中,劳动是最基本的,但只有和繁衍结合在一起,才可能构成人与自然的原初关系,实现从生物人到现代人的过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是马克思、恩格斯表述过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即"生命的生产",它回答了作为始源或基元的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生产活动的基本模式以及人类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问题。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即人的救赎,历史上有关经验之美与超验之美的讨论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的确立为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本体论 美学
  • 简介:中国古代固有哲学一直把天、道、太极、气作为本体的基本范畴,同时也代表宇宙整体的基本范围。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佛教本体思想深受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影响,可以说,除了“天”以外,中国固有哲学本体的基本范畴、价值取向和思维理路,都极大地左右了中国佛教本体的形成与演变。其始自于汉代,以中国的相类范畴比附佛教的本体范畴,主张真理与主体、本体与主体的一体化,突出地高扬本体与现象相即的思想,创立了富有层次性与圆融性的本体思想。

  • 标签: 哲学本体论 中国佛教 中国古代哲学家 宇宙万物 本体论哲学 基本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