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距骨是连接足与下肢的关键结构,在创伤后极易发生缺血性坏死,距骨坏死治疗的目标在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尽可能地保留踝关节及后足功能。本文拟从距骨的解剖及生物特性、距骨坏死临床分期、距骨坏死的保守治疗和传统手术方法及距骨的最新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距骨坏死 踝关节融合术 全踝关节假体置换术 3D打印 全距骨假体
  • 简介:摘要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多种股骨髋骨疾病的终末期诊疗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是传统骨水泥带来的脱位风险一直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Bousquet在股骨头和髋臼之间增加了高分子内衬,使得内衬与髋臼之间活动分离,形成的双动全髋髋臼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脱位的发生率。第一代双动全髋髋臼系统以聚乙烯作为内衬,随着现代材料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形成了光滑表面、仿生涂层和高交联聚乙烯衬垫的新型双动全髋髋臼系统,性能有所提高。双动全髋髋臼系统由于内衬的存在,股骨头与髋臼距离较大,能够容许更大的活动度,稳定性较高不易脱位,相同时间的磨损程度也较低。因此,双动全髋髋臼系统在临床应用中越发广泛,特别适用于具有高脱位风险的老年人群、翻修手术或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患者。但是在另一方面,基于双动全髋关节假的设计原理,多种因素造成的体内脱位以及缺乏固定孔等缺点导致双动全髋系统在针对严重骨缺损等患者时容易引发髋臼松动,因此制约了其进一步使用。双动全髋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的临床应用情况,如针对不同特点的人群,以及针对初次手术的不同方法,采用不同的应用策略,从而降低术后翻修的发生率。以双动全髋髋臼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为核心,系统的阐述双动全髋髋臼系统的原理,与传统骨材料相对比,介绍其优点及缺点,并揭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策略,为未来双动全髋髋臼系统的在骨科的应用做出展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CR)与后交叉替代型(PS)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晋城市人民医院骨科一病区收治的12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男64例,女56例,年龄(63.33±3.16)岁,年龄范围为51~72岁,按照不同的类型分为CR组与PS组,对其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CR组65例,给予CR;PS组55例,给予PC。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随访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ROM),最大屈曲角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同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CR组患者手术时间[(85.45±4.12)min]长于PS组[(78.33±3.26)min],术中出血量[(55.58±13.52)ml]低于PS组[(60.97±13.11)ml],术后引流量[(165.31±41.25)ml]低于PS组[(180.55±40.86)ml];术后1周、术后1年的ROM[(108.41±4.25)°、(109.44±4.23)°]大于PS组[(101.25±4.33)°、(105.41±4.98)°],术后1周、术后1年的最大屈曲角度[(109.35±3.87)°、(111.58±3.25)°]大于PS组[(103.60±3.80)°、(107.62±3.66)°];CR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年VAS评分[(3.60±1.84)分、(1.85±0.54)分]低于PS组[(5.61±1.75)分、(2.93±0.67)分],CR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3/65)]低于PS组[2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S相比,采用CR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更好的围术期指标,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早期预后普遍较好,但其手术操作时间较长,对施术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

  • 标签: 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 后交叉替代型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感染(PJI)翻修术前预防性使用一剂敏感抗生素是否影响术中标本的培养阳性率。方法此前瞻性研究招募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因PJI需行翻修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停用抗生素2周后通过抽取关节液,经培养已明确病源菌及药敏结果,且术中取出部分/全部。按照入院顺序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在翻修手术切皮前30~60 min使用一剂敏感抗生素后再取标本,B组在所有标本取材后使用一剂敏感抗生素。术中取关节液、组织、组织研磨液(TGF)及超声裂解液(UPL)进行需氧及厌氧培养。根据术中至少有1项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标准,分析及比较两组术前及术中培养结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2例术前关节液培养阳性的PJI患者,其中A组16例,B组16例。最常见的感染细菌为葡萄球菌(59.3%,19/3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Tsukayama分型、移除及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关节滑液白细胞计数(SF-WBC)、关节滑液中性粒细胞(PMN)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关节液、组织、TGF及UPL培养阳性率分别为81.3%(13/16)、62.5%(10/16)、93.8%(15/16)和93.8%(15/16),B组术中关节液、组织、TGF及UPL培养阳性率分别为87.5%(14/16)、68.8%(11/16)、93.8%(15/16)和100.0%(16/16),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与UPL培养阳性率在两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各自组内组织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PJI翻修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会影响术中标本培养阳性率,在PJI感染翻修手术前无需推迟使用预防性抗生素;②TGF培养阳性率与UPL培养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传统组织培养阳性率,对于无法进行超声裂解的机构可通过组织研磨的方法提高培养阳性率。

  • 标签: 假体相关感染 抗生素预防 关节成形术,置换 细菌培养 翻修手术
  • 简介:摘要快速诊断是防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环节。床旁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具有便携、快速、易操作、智能灵敏等特点,近年来已广泛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宿主生物标记物、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检测等方面,对疾病流行病学的监测与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意义重大。本文概述了POCT在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儿童 即时检验
  • 简介:摘要快速诊断是防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环节。床旁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具有便携、快速、易操作、智能灵敏等特点,近年来已广泛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宿主生物标记物、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检测等方面,对疾病流行病学的监测与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意义重大。本文概述了POCT在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儿童 即时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体肋软骨联合硅胶修复短鼻畸形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短鼻畸形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硅胶修复,研究组采用自体肋软骨联合硅胶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鼻部形态、炎性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成功率(100.00%,41/41)高于对照组(85.37%,35/41),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对照组鼻尖角、鼻面角、鼻根高均小于术后3个月,研究组鼻尖角、鼻面角、鼻根高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均<0.05),两组间血清hs-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44%,1/41)与对照组(12.20%,5/41)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肋软骨联合硅胶应用于短鼻畸形修复中,会延长手术时间,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创面愈合,改善鼻部形态,减轻机体炎性应激反应。

  • 标签: 短鼻畸形 修复 自体肋软骨 硅胶假体 鼻部形态 手术成功率 炎性应激
  • 简介:[摘 要]当与人体结合时,植入式为身体组成部分,其损害受害人享有残疾赔偿金请求权和精神损害抚慰金(狭义)请求权;非植入式为包含人的精神利益的物,受害人仅享有精神损害抚慰金(狭义)请求权;采用具有生物学功能材料制备的则需要区分,植入式的受害人享有残疾赔偿金请求权和精神损害抚慰金(狭义)请求权,非植入式则以其仿生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定,仿生性和生物相容性程度极高,按照植入式对待,否则以非植入式对待。

  • 标签: [] 假体 3D生物打印 身体组成部分 精神损害赔偿
  • 简介:摘要:造成假冒伪劣商品横行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良商家违法成本过低和消费者维权成本过高,因此应当从制度上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完善相关救济途径可简化诉讼程序,提高审判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从而激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鼓励其与违法行 为作斗争。当司法救济的途径能够给消费者以便利,相关制度真正有效落实,职业打假者自然不愿意再冒风险,才会随之逐渐消失或者成为公力执法合作者。

  • 标签: 知假买假 惩罚性赔偿 法律规制
  • 简介:摘要遗传代谢性肝病是因基因缺陷导致代谢异常的一大类疾病。一些遗传代谢性肝病由于特定物质代谢异常或关键酶活性缺乏,与感染关系密切。了解遗传代谢性肝病相关感染,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遗传性代谢缺陷 遗传代谢性肝病 感染
  • 简介:摘要重症酒精性肝炎易合并感染,与糖皮质激素的应答及预后相关。糖皮质激素可增加严重感染和真菌感染的发生。其中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侵袭性真菌感染亦不少见。早期诊断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是重症酒精性肝炎合并感染的重要手段,在确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风险后应及时制定覆盖多重耐药菌的抗感染策略。

  • 标签: 酒精性肝炎 感染 细菌 真菌 治疗
  • 简介:摘要肝病相关感染是临床常见情况,基础肝病的存在使多种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等不良结局增加,感染反过来也会加重肝病的进展。临床管理中既要关注肝病,也要重视感染。肝病的评估方面包括其病原学、严重程度和并发症,感染的评估方面重点关注病原学和病变部位。治疗时,肝病方面应尽可能清除病原并及时治疗并发症,感染方面应及时进行经验性病原治疗,避免应用肝损伤风险高的抗感染药物,一旦明确病原尽快转为目标治疗。

  • 标签: 感染 肝病 细菌 真菌 病毒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探讨超声刀和电刀对内窥镜辅助隆乳术术后引流量的影响。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科行内窥镜辅助隆乳术女性患者86例,年龄19~55岁,平均33.1岁。分为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每组各43例(86侧乳房)。超声刀组在内窥镜辅助下使用超声刀分离腔隙,电刀组在内窥镜辅助下使用电刀分离腔隙。观察并记录术后48 h每侧乳房引流总量。超声刀组引流(98.1±7.4) ml,电刀组引流(105.6±10.4)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窥镜辅助隆乳术中应用超声刀和电刀,术后48 h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乳房植入 假体植入 超声刀 电刀 内窥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温、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肾上腺髓质素前(pro-ADM)对预测PICU医院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的急危重症患儿,依据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分为院感组和非院感组;连续记录4个时点[T1为入PICU后4 h内,T2~T4分别为T1后(48±1) h、(120±1) h和(192±1) h]的体温、PCIS、WBC、CRP、PCT及pro-ADM,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时,距离其发生前最近时点(Th)的各指标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5例患儿,院感组27例,非院感组58例。入PICU时,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体温、WBC、PCT、pro-ADM、原发疾病、侵袭性操作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性别、PCIS、CRP、气管插管率和中心静脉置管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h时,院感组与非院感组间体温、PCIS、CRP、PCT及pro-AD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UC分别为0.787、0.755、0.709、0.704和0.809,预测医院感染的最佳界值依次分别为38.0 ℃、87分、14.5 mg/L、0.28 ng/mL和0.67 nmol/L;WBC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PCIS和pro-ADM的敏感度较高,pro-ADM和PCIS特异度较高。PCIS可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8,95%CI 95.9~99.9,P<0.05)。结论pro-ADM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PCIS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温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温、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肾上腺髓质素前(pro-ADM)对预测PICU医院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的急危重症患儿,依据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分为院感组和非院感组;连续记录4个时点[T1为入PICU后4 h内,T2~T4分别为T1后(48±1) h、(120±1) h和(192±1) h]的体温、PCIS、WBC、CRP、PCT及pro-ADM,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时,距离其发生前最近时点(Th)的各指标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5例患儿,院感组27例,非院感组58例。入PICU时,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体温、WBC、PCT、pro-ADM、原发疾病、侵袭性操作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性别、PCIS、CRP、气管插管率和中心静脉置管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h时,院感组与非院感组间体温、PCIS、CRP、PCT及pro-AD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UC分别为0.787、0.755、0.709、0.704和0.809,预测医院感染的最佳界值依次分别为38.0 ℃、87分、14.5 mg/L、0.28 ng/mL和0.67 nmol/L;WBC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PCIS和pro-ADM的敏感度较高,pro-ADM和PCIS特异度较高。PCIS可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8,95%CI 95.9~99.9,P<0.05)。结论pro-ADM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PCIS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温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设计并通过三维打印制作定制型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颅底联合,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就诊的TMJ-颅底联合病损患者,将术前颌面部CT数据导入Mimics 18.0 软件,根据颅颌面骨应力分布、TMJ和颅底解剖结构与关节运动特征,个性化设计TMJ-颅底联合,主要包括颅底、关节窝、关节头和下颌柄4个部件。通过五轴精加工和三维打印等技术制作假。手术选择改良耳颞前切口[必要时附加下颌后和(或)下颌下切口],显露TMJ-颅底联合病变后,在导板辅助下精准切除病变,固定。术中和术后分别对常规评价、颅颌关节结构及功能评价等指标进行记录和评估。结果10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3.2±13.6)岁]术中均顺利就位且与骨面贴合紧密。随访(29.4±17.3)个月(6~54个月)后,术后患者咬合关系稳定,切口愈合良好,面形得到较好维持,均未发生头晕、头痛、脑脊液漏及永久性面神经损伤等不良症状;术后疼痛、饮食、下颌运动功能、开口度和患侧侧方运动均有明显改善,但前伸和健侧侧方运动恢复欠佳;术后曲面层X线片和CT检查均显示未见明显松动、移位、断裂等;术后体位置与设计位置相比,功能区最大误差为(0.52±0.17) mm,非功能区最大误差为(1.62±0.26) mm。结论本项研究自主研发的定制型TMJ-颅底联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颌面假体 颅底 三维打印 定制型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用三维(3D)扫描测量患者耳软骨联合硅胶隆鼻术前后参数,探讨耳软骨联合硅胶隆鼻的手术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于武汉同济医院整形外科接受耳软骨联合硅胶隆鼻女性患者16例,年龄21~35岁,平均28.3岁。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行3D扫描测量鼻部线性长度、鼻角度、鼻部比例指数。结果16例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鼻长度、鼻高度、鼻深数据,术后较术前有显著增加,鼻宽度及鼻尖宽度术后数据较术前减小。鼻唇角及鼻额角术后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面角、鼻尖角、鼻小柱-小叶角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深/鼻宽、鼻指数、鼻尖突出度术后均改善,而鼻小柱/鼻小叶术后数据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扫描可全面准确地测量鼻部各参数。耳软骨联合硅胶隆鼻术改善鼻部整体轮廓效果较好,但在精细改善鼻尖美学效果欠佳。

  • 标签: 耳软骨 三维扫描 鼻整形 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隆鼻中玻尿酸注射与硅胶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86例隆鼻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1月-2021年01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分别应用硅胶植入和玻尿酸注射,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的操作满意度和术后鼻尖挺翘满意度评分均基本一致(P>0.05);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观察组明显偏低(P<0.05)。 结论 隆鼻中应用玻尿酸注射与硅胶均能够获取到满意效果,但玻尿酸注射的安全性更高,更具推广价值。

  • 标签: 隆鼻 玻尿酸注射 硅胶假体
  • 简介:摘要关节假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但其诊断、抗感染治疗等诸多方面仍缺乏高等级的文献证据,无法基于循证学方法给予标准化答案。现以相关指南为依据,并综合国内外文献,从感染科角度概述PJI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抗感染治疗方案的选择,为临床治疗PJI提供依据和参考。

  • 标签: 生物膜 假体周围感染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粪类圆线虫感染相关肾损伤,并结合文献探讨粪类圆线虫相关肾损害的常见病理类型、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患者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改变,利用免疫病理、光镜及电镜检查了解肾小球病理类型;通过消化道内镜及活检了解消化道黏膜病理改变及病原体形态,分析肾脏及消化道病理改变与临床病理的联系。结果患者男性,26岁,以肾病综合征为首发表现,肾活检病理改变符合肾小球微小病变,伴间质灶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IgE水平增高。临床予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2个月后,蛋白尿转阴,但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及消化道出血,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急诊胃镜显示患者胃及十二指肠广泛充血、糜烂。胃黏膜活检见黏膜内多量细长、"S"形弯曲的蚴状病原体,患者同时存在双肺感染,脑脊液大肠埃希菌阳性及脐周皮肤紫色皮疹。患者确诊为重症粪类圆线虫感染。经过抗感染及驱虫治疗后,头痛及消化道症状消失,复查内镜未见寄生虫虫体。随访2年至今,未见肾病综合征复发。结论粪类圆线虫感染可以肾病综合征为首起症状而消化道症状轻微,伴有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IgE水平增高,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前需排除寄生虫感染,特别是在流行地区或存在可疑接触史的患者,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粪类圆线虫 肾病综合征 嗜酸粒细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