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西方传教士把福音传给中国时,也把他们不同的教制带到了中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教会结束了过去宗派林立的格局,实行联合礼拜,但同时教制缺失的弊端也随之出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对教会体制探讨的文章便散见于《金陵神学志》等刊物,从建章立制以加强教会行政管理、要求打倒"教霸"主张民主办教的层面,上升到从理论上对问题的探本索源,从而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会现存的巨大的体制上的痼疾,也认识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制的迫切性和艰难性。本文认为有两方面值得重视,一是要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二是未来的教制的可行性必须涵盖和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教会的四个基本属性,即合一性、圣洁性、大公性和使徒性;2、圣职人员的治理权威和属灵权威;3、保留主教圣职,以继承历史教会的使徒统绪性;4、理顺教会与三自的关系;5、理顺与政府的关系;6、考虑到少数民族教会的特殊性。祈望通过加强神学思想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教会教制的建立,以利教会健康有序地成长。

  • 标签: 中国教会 教政体制 教会行政管理
  • 简介:本文分析和探讨了《以西结书》中的"锡安神学",并将之与其它先知书中的平行观念作比较,借此反省今日教会如何看待上帝的爱与公义、保守与审判。

  • 标签: 《以西结书》 “锡安神学”
  • 简介:本文述了自晚清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对西北这一地区所贯彻的民本思想及其实践措施。从民族迁移、民族同化、整顿吏治和经济开化四个角度来实践安置工作,加大了对西北经济和人文社会的推动作用。本文进一步得出结论:左宗棠的民本思想对当前我国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左宗棠 陕甘安抚措施 民本思想
  • 简介:孔子从名分、等级观念出发,提出了忠君思想;孟子对此冷淡,甚至反对,而特别强调父的统治地位;荀子对孔子的忠君思想很热心,却又格外重视夫的主导地位。这样,君、父、夫专制权力的理论便开始形成了。

  • 标签: 忠君思想 孔子思想 孟子 荀子 主导地位 君臣关系
  • 简介:本文从处境中对基督教发展作简要回顾与反思,并探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基督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思考基督教发展的进路,力求基督教在发展中不断与处境对话,凸显自身存在价值,为处境提供思考人性的独特视角,将基督教的灵性精神内蕴融入到处境文化之中,彰显基督教信仰所应有的生命力。

  • 标签: 处境 基督教 发展 对话 适应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韦卓民先生的教育背景和信仰经历,对韦卓民先生的基督论作了简单的探讨,并指出了韦卓民先生的基督论对当前中国基督教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道成人生 韦卓民 基督论
  • 简介:引言近些年,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词汇:'品格教育'。其大致内容,就是教导适龄的人们,应当追求适合的品格,借此来达到人生的成功。[1]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一种突破,使人们开始注重情商的教育。众所周知,智商是人们获得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但是,对于智商,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引导,适当的培养,良好习惯的辅助,很难发挥其更大的作用。而品格教育,正是抓住这一机遇,一跃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热门话题。

  • 标签: 品格教育 开展品格 探教会
  • 简介:引言"神人合一"的思想在基督教信仰的神秘主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中世纪,追求"神人合一"成为"信仰最根本的目的和终极的方向"。在十三世纪经院主义顶峰时期,波纳文图拉(Bonawentura,1221-1274年)可视作中世纪神秘主义中的典范式人物。他的神秘主义生活和著作对后世影响甚远。波纳文图拉在《心向上帝的旅程》一书中指出,人的心灵要达到至高上帝的灵性境界。这种境界如果没有从上面来的恩典则无人能进

  • 标签: 波纳文图拉 基督教信仰 心向 经院主义 方济 修会
  • 简介: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对吴耀宗的《没有人看见过上帝》一书的分析,探讨吴耀宗科学的上帝观。作者认为吴耀宗既强调上帝的临在性,也肯定上帝的超在性。虽然没有人看见过上帝,但人可以通过理智和直觉去认识、感悟这位真实存在的上帝。

  • 标签: 《没有人看见过上帝》 吴耀宗 科学的上帝观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菩萨唯识止观'的具体操作过程.整体而言,此乃结合唯识观与菩萨行的一种修行模式;其在大乘菩提心及六度四摄的基本前提下,运用唯识止观'以楔出楔'之实际操作,除遣凡夫自心所生之虚妄分别及虚假影像,直至其心无分别、无所住为止.

  • 标签: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 唯识观 修道理论 止观 虚假影像
  • 简介:本文从旧约神学角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耶利米书》中“新约”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神学成因和重要的神学和灵性意义,并阐述了《旧约》及其神学在圣经神学及基督教系统神学中的“母本”意义。在《旧约》与《新约》关系层面,阐述了较为合宜、正确的圣经观。

  • 标签: 《耶利米书》“新约”
  • 简介:本文认为,《约伯记》要表明的应该是上帝的形像与作为;苦难是人认识上帝的途径之一,虽然这途径既残酷又现实;人心中对上帝的看法与上帝自身所展现出来的形像是否一致?《约伯记》告诉人们,人对上帝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甚至连提出问题的资格都没有。本文试就《约伯记》中的故事和各人的辩论,来浅谈《约伯记》中约伯的上帝观,希望在我们对上帝的认识方面有所帮助。

  • 标签: 《约伯记》中的约伯 上帝观
  • 简介:人的本质问题作为人学探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建构科学的人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与关键。但是直到马克思才第一次对之作了科学界定,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中可以梳理出他对人的本质的四个经典提法,将之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相关思想进了比较阐发,从而彰显马克思所实现的超越与变革意义,其致思的路径仍是推动目前学界继续努力与深化探讨此一问题的基本方向。

  • 标签: 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存在主义 致思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