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初,西方思想史上的语言学转向使研究对象由言语转向语言,不仅实现了现代语言学由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的革命性转型,而且也使人文学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呈现出内转趋势。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西方思想史上图像转向的生成,并使当代文化的重心从语言转向了图像。揭示语言学转向到图像转向的转型生成逻辑,可以明确和反思当下诗学话语转型的机制和情境。

  • 标签: 语言学转向 图像转向 文论转型 反思
  • 简介: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语言语义的不精确性、灵活性及其言语的能指与所指的不固定性,是语言的一种固有的特性。在某种意义上,模糊概念要比明晰的概念更具有表现力,因为它的概括范围更广、实用性更强。探讨身体语言的模糊性是全面剖析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有广义语言中模糊性的若干特点,同时因为其自身的特点而有许多不同于有声语言的个性特征。小说《围城》是一个成功运用身体语言模糊性的精彩范例。

  • 标签: 身体语言 有声语言 模糊性 《围城》
  • 简介:本文的考察对象是奥地利现代主义作家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的哑剧剧本《陌生女孩》(1911)。该剧由霍夫曼斯塔尔为维也纳女舞蹈家格蕾特·维森塔尔量身定做,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是作者首部被搬上荧幕的作品。女舞蹈家维森塔尔也参与了该剧的构思和创作,因此该作品是在“文学”与“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启迪下生成的。本文从1900年前后影响甚广的语言怀疑论和作家对新型表达方式的渴望展开论述,着重介绍霍夫曼斯塔尔关于“纯净姿势”(reineGebarde)的美学思考,并通过对剧本《陌生女孩》的具体分析,阐释霍夫曼斯塔尔构思的“纯净姿势”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此外,本文还着重剖析了剧中男主角的独特感知模式,他的观看目光表现为主观愿望和想象的外在投射,凸显出该剧与电影艺术的内在联系。

  • 标签: 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 格蕾特·维森塔尔 哑剧 语言批判 舞蹈
  • 简介:作为其"百科全书计划"的一部分,诺瓦利斯将自己的诗学观建立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对比之上。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媒介被诺瓦利斯从抽象的数字比例关系中剥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和谐的概念,将之作为其诗学的核心概念融入了文学创作中。本文以诺瓦利斯的断片创作中涉及音乐的文本为出点,梳理了诗人对音乐之数学本质的理解,进而提炼出其中所蕴含的和谐世界观及诗学观。

  • 标签: 早期浪漫主义 诺瓦利斯 诗学 音乐 数学 和谐
  • 简介:单字及其两字组常常会有转义用法.文章通过对大语料库中穷尽收集的两字组实例的考察发现,在两字组中,动物义场单字及字组的引申主要取"像X一样"方式,而身体义场的则主要取"与X关系相同"方式.这一差异与身体义场单字独具[隶属]特征有关,此外也涉及[感知力]、[外部]等语义特征.认知上的隐喻规律可以解释和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两义场单字及其两字组的转义.

  • 标签: 词法 两字结构 义场 语义特征 隐喻 转义
  • 简介:身体有关的年轻女性用语──“若者语”之三吉林工业大学刘丽华前两期向大家介绍了目前日本的研究情况及的沟词法。这一期进一步谈一谈中女性用语的情况。在中,女性用语占绝大部分。换句话说,中的大部分词汇的发明音、创造者、使用者,是那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女性。...

  • 标签: 女性用语 头发 女孩子 年轻女性 处于青春发育期 脚脖子
  • 简介:19世纪以前,身体一直被意识和思想控制和宰制着。身体或被等同于欲望,是罪恶的源泉,或被认为是真理的对立面。尼采给身体松了绑,他认为人的一切思想:和精神都来自身体,没有实实在在的身体,其他所有的东西都不存在,即所谓“一切来自身体”。

  • 标签: 女性身体 形象分析 《画皮》 影片 规训 19世纪
  • 简介:德国作家毕希纳反对思维的第一性,表现出明显的“身体意识”。本文将试图结合毕希纳本人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的研究[1]与批判,以“身体主体性”概念为切入点,分析毕希纳作品中“身体主体”在“理性文明暴力”的压抑下历经复位、出场、失语、疯癫、机械化最终陷入虚无的现代性危机过程。

  • 标签: 毕希纳 身体 主体 危机
  • 简介:中国自古盛产民谣、歌谣(也称顺口溜),这些民谣反映出民间百姓对当时的政治、民俗和风气变化的评价与态度。虽然民谣来自偏僻乡野,有点不登大雅之堂,而且口头表达显得粗糙肤浅,甚至有点下里巴人、俗不可耐的味道,但这种草根文学的诗性话语却十分鲜活,而且富于生命活力。民谣所继承的古典文学中的诗学韵味,既简洁精炼,又合辙押韵;既幽默风趣,又通俗易懂,值得人文学者关注和研究。首先从歌谣的历史渊源和口耳相传、美刺批判的特点入手,进而借鉴西方"口头诗学"的角度来阐释歌谣的口头传承、采集加工以及形成的语言修辞文本的特点,结合中国古代歌谣"观风知政"、美化风俗以及干预现实的特征来展开论证,从而挖掘歌谣中的"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现实批判精神,进而阐明口头歌谣文学表达的修辞风格与口头诗学的特征。

  • 标签: 口头民谣 诗学特征 美刺精神 载道传统
  • 简介:美国当代作家约瑟夫.海勒的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小说的经典力作,其荒诞的反讽效果和幽默的语言形式备受人们关注,但荒诞形式何以产生意义的认知理据却少有人问津。本文试图通过“否定”这一前景化语言形式的认知属性及诗学功能,借助认知语篇的文本世界理论探讨小说荒诞世界的认知建构,通过人物与荒诞世界“社会规约”的心理冲突解析他们的悲剧命运。本文认为,小说的荒诞世界不是无序的混乱,而是军事官僚掌控下井然有序的颠倒镜像世界。’

  • 标签: 《第二十二条军规》 否定 文本世界 荒诞 颠倒镜像
  • 简介:身体与语言符号一样是人与世界对话的中介,它把各种概念、观念和情感用可见、可阐释的形式具体化。身体被物化和符号化为一种言说和身份建构方式,实施某种社会行为。本文在综述不同学科身体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身体、身份与权力的关系,并以中国转型期边缘群体为例阐释了他们如何用身体参与身份与社会现实的建构。身体像话语一样是一种可以消费的产品,社会行为者通过消费身体来获取社会关注和身份认同,表达自身诉求和捍卫自身利益的合法性。

  • 标签: 身体 身份建构 话语 意义
  • 简介:通常认为,在哈罗德·品特的剧作中,男性是剧中的主角,女性是次要人物,是消极的形象。其实品特剧作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动态变化的,经历了从软弱到自尊自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从女性人物的身体表现及身体作为性别武器的变化中得到体现。女性人物形象的演变过程暴露出女性在男权制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弱势地位及生存状况,折射出品特对于女性观念的变化。品特剧作中的女性形象演化总体趋势是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但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体现出复杂性。这与当时女权主义的发展、作家的伦理道德意识及作家的男性视角密切相关。

  • 标签: 哈罗德·品特剧作 女性形象 身体分析
  • 简介:"第四届中国英语研究专家论坛暨首届全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19日至22日在广西南宁市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四川外语学院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广西师范学院外语系承办。来自北京、上海等地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并提交了80余篇学术论文或摘要。广西师范学院外语系主任陆云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广西师范学院副院长黄少琴教授致欢迎辞,四川外语学院副院长王鲁男教授致开幕辞,四川外语学院蓝仁哲教授致闭幕词。大会围绕主题"文学与认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认知机制 文体学 叙事学 诗学研究 中国英语
  • 简介:解构理论到底是如何生成的?至今学界仍争论不断。文章以现代西方四大哲学思潮(现象学、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和批判理论)的冲突与融汇为思想史背景,紧密地追踪了德里达在这四大哲学思潮中穿梭往来的思想轨迹,最终揭示了解构理论的生成秘密。这一秘密即解构所遭遇的两次逆转——第一次逆转是在现象学批判中所实现的从“纯粹逻辑的语法”到“纯粹语法的逻辑”的转换,第二次逆转是在介入批判理论的过程中经由批判理论的批判所导致和实现的解构理论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上述分析不仅在一般理论的意义上揭示了思想史所具有的交互去蔽、差异错置的发生学机制,而且为回应、批判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论”的意识形态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

  • 标签: 现象学还原 文字学转向 批判理论 解构 生成
  • 简介:“第五届中国英语研究专家论坛暨第二届全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15日至18日在“塞上江南”宁夏银川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四川外语学院主办,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几十所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并提交了学术论文。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专家论坛 认知诗学 英语研究 中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简介:“第五届中国英语研究专家论坛暨第二届全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定于2010年8月15日在宁夏银川市举行。本届论坛由四川外语学院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外语教育出版公司、《当代外语研究》编辑部协办,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专家论坛 认知诗学 英语研究 中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简介:由四川外语学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英语研究专家论坛暨第二届全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8月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本次会议由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

  • 标签: 中国英语 认知 诗学 学术研讨会 论坛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