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内置式牵张成术与内牙种植体联合治疗火器伤性下颌缺损的临床应用可能性。方法:为1例火器伤性下颌缺损患者延期行内置式牵张成术,后期行内牙种植体植入和修复。术中常规截,制作骨转移盘,固定内置式牵张器,术后一周以每日1mm的速度行牵引,共牵引8mm。固定期大体,螺旋CT观察新生成及缺损修复状况。固定期4月行内牙种植体植入和后期修复。结果:治疗按计划完成,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牵引顺利完成,新生骨质量良好,牙种植体整合良好,下颌缺损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在早期合理清创基础上,延期内置牵张成术联合内牙种植体可有效地治疗火器伤性下颌缺损,值得推广。

  • 标签: 牵张成骨 骨内 牙种植 火器伤 下颌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犬牙槽牵张成(alveolardistractionosteogenesis,ADO)牵张区新生长和改建的规律,为ADO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建立萎缩下颌牙槽动物模型。3个月后随机选择一侧萎缩下颌行牙槽切开术,植入2枚内型垂直向牙槽牵张器,经过7d的间歇期,以每天1次,每次1mm的频率进行垂直向增高,连续5d。在固定期的第4、8和12周各处死4只犬并取材,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联用仪观察牵张区新超微结构和测定其Ca、P元素含量。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牵张区新不断钙化的过程,0~4周为新形成早期,〉4~8周为中期,〉8~12周为后期;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了牵张区成熟的过程,Ca、P含量逐渐增高,12周时和宿主含量相当。结论在牙槽牵张成的固定期,新逐渐形成并改建,至12周时成熟。

  • 标签: 牙槽骨牵张成骨 扫描电镜 能谱分析
  • 简介:目的:改进导航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中的注册标记系统,使其更加无创,同时达到导航系统的精确要求。方法:采用热塑型塑料面罩,依照人体面部特征加热塑型,表面双侧颞部、眉弓中点和颧骨最高点安置6个塑料标记点.内部随意安置6个标记点。CT扫描获得影像学数据,输入SurgView—RFT电磁导航系统后,分别选用4个(内外各2个)、6个(内外各3个)和8个(内外各4个)标记点进行注册和配准,每组设置5种组合,每点读取3次坐标值,取平均值代入配准误差公式。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取4个标记点时.系统误差为f1.58_±0.25)mm;取6个标记点时,系统误差为(1.28±0.21)mm;当标记点数量达到8个时,导航系统的配准精度达(1.06±0.10)mm。4点组与6点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49),6点组与8点组间无显著差异(P=0.1402)。结论:热塑型塑料面罩表面放置标记点可避免患者创伤,配准精度完全符合导航系统的要求和卯圆孔穿刺的特定要求,在应用中至少应有6个标记点。

  • 标签: 射频温控热凝术 导航 注册标记 配准误差
  • 简介:1病例报告男,50岁,半年前发现下颌前部膨隆,有一黄豆大小肿块,逐渐增大。查体:下颌颏部可及-5cm×3cm膨隆。未及乒乓球样感,下前牙松动Ⅱ~Ⅲ度,双侧下颌下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大小0.5—1.0cm不等.光滑.可活动,无压痛。全景片示左下颌第一磨牙至右下颌第二前磨牙之间骨密度减低影。无家族性疾病史。临床诊断为“下颌囊肿”。于局麻下行“下颌囊肿刮治术”。

  • 标签: 下颌骨 下颌骨囊肿 牙成釉细胞瘤
  • 简介:上颔后牙区牙槽严重量不足是种植修复的难题。常需通过上颌窦侧壁开窗植术获得足够的增量,达到种植修复治疗的目的。虽然上颌窦开窗植术方法已经获得成功,但仍存在一些种植术后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鼻窦炎、移植的流失、种植体进入窦腔等。本病例报道了1例在上颌窦侧壁开窗植二期种植修复术后1年,在植及种植区域出现上颌囊肿,经手术摘除囊肿后,种植义齿依然在口腔中行使功能。

  • 标签: 上颌窦开窗 上颌骨囊肿 骨种植 术后并发症 继发 植骨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颌动脉瘤样囊肿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7例颌动脉瘤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27例患者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0.6.62岁(平均年龄23.4岁);上颌7例,下颌20例。7例为继发性,20例为原发病变。X线平片显示.病灶长轴沿下颌长轴走向13例(76%);骨质破坏呈膨胀性,病变与正常之间边界欠清,无明显的骨质反应线.皮质膨胀变薄或断裂,无骨膜反应;13例病灶内部有分房。CT为边界清楚的囊实性软组织肿块,内含切迹,7例性房隔,3例出现液-液平面。MRI上T1WI为低、等信号,T2WI均匀的高信号。27例病变中,15例(56%)为偏心型,12例(44%)为中心型.1例为旁型。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明确诊断。

  • 标签: 动脉瘤样骨囊肿 颌骨 影像学表现
  • 简介: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挤压联合引导再生同期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上前牙缺失、牙槽厚度为3mm-4mm的患者,联合采用挤压、引导再生技术,植入Frialit-2种植体17颗,于植入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同时测量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本组共17颗种植体,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平均为2.8mm±0.6mm,修复完成后观察12-20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对于上颌前牙区牙槽吸收的患者,采用挤压联合引导再生术后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 标签: 种植 牙种植 骨挤压 骨引导再生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简单的重建牙槽嵴技术。腭部取可以用来即刻重建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并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取区术后反应轻的优点。材料和方法17名患者(男性10人,女性7人),治疗时间1年以上。使用环形钻从上腭穹窿部取核状重建美学区域的牙槽嵴。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缺损的类型和位置、取的大小、是否同时拔牙、是否即刻种植、是否需要软组织瓣覆盖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结果取的平均长度12.5mm(长度范围9~14mm)。平均宽度7.3mm(宽度范围5~9mm)。在11个病例中,采用了拔牙后旋转腭侧带蒂的结缔组织瓣技术。没有患者出现取区不适。16名患者成功的完成了单牙的种植修复。讨论重建的最佳材料是自体,而且应该在取简单、术后反应小的部位取。使用上腭区核状重建牙槽嵴具有以上的全部优点。结论在这篇初步的研究中,介绍了一种新的重建牙槽嵴的技术。“上腭区核状”重建牙槽嵴具有取简单、有效、取区术后反应轻的优点。可以对牙槽嵴的缺损进行三维重建。

  • 标签: 牙槽嵴 骨重建 取骨 上腭 术后反应 即刻种植
  • 简介: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构建组织工程修复下颌缺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此方法仅需从自体获取少量种子细胞,通过体外扩增并与适当的支架材料整合后,移植入骨缺损区或经体外培养后再移植入受区,产生新的自体组织并与周围正常愈合,达到修复目的。本文拟就组织工程下颌支架材料、种子细胞、生长因子、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组织工程骨 下颌骨骨缺损 生长因子 骨扩增 种子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劈开夹心植联合延期种植应用于上前牙连续缺失患者修复的效果。方法:患者女性,48岁,以“拔牙后1周,原烤瓷桥松动,要求种植美观修复上前牙”为主诉于我院就诊,拟行上颌右侧侧切牙、上颌右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侧切牙种植修复。在局麻下小翻瓣,用长探针探及腭侧板的走向后,用细引导钻在牙槽嵴顶连续定位,形成劈开引导沟。采用劈开工具沿引导沟劈开牙槽,并填充骨粉形成“三明治”样结构,随后关闭伤口。4~5个月后常规植入Straumann水平种植体4颗(3,3mm×12mm),并同期行GBR。6个月后常规行二期手术,以临时冠诱导牙龈形态,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种植术后1年,患者种植体稳定,修复体无松动,牙龈无红肿。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前牙区长期缺牙致唇侧板吸收明显,牙槽嵴常呈刃状,传统劈开术较难保证种植体方向,而Onlay植创伤较大,对于上前牙连续缺失伴水平向严重缺损的病例,此改良劈开联合延期种植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修复结果,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了术者的可操作性。

  • 标签: 骨劈开术 延期种植 上前牙 水平向 改良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kFortI型截术上抬上颌,下颌自动旋转后颏前点的变化与上颌上抬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5例单纯采用LeF0rtI型截术上抬上颌矫治垂直向发育过度的患者.测量手术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与下颌颏前点前移量和上抬量进行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5例样本中.ANS点平均上抬(5.04_+1.20)mm.PNS点平均上抬(3.36+1.24)mm。颏前点平均前移(5.12+2.64)mm,颏前点平均上抬(4.04+2.38)mm。下颌颏前点前移量与ANS点的上抬量呈正相关关系(r=0.641,P=0.001)。与PNS点的上抬量呈正相关关系(r:0.602,P=0.001)。下颌颏前点上抬量与ANS点的上抬量呈正相关关系(r--0.393,P=0.052),与PNS点的上抬量呈正相关关系(r=0.627,P=0.001)。结论:下颌颏前点的位置变化与上颌上抬幅度高度相关。

  • 标签: 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 LE FORT I型截骨术 上颌骨上抬 下颌骨自动旋转
  • 简介:由于牙齿缺失和牙周病使得单个牙种植时牙槽高度不足,选择口内供区进行移植可以获得足够的量。下颌磨牙后区提供的皮质结合膜引导再生技术(GTR)非常适合于轻中度吸收的病例。本文介绍了从下颌磨牙后区取技术及愈合过程。

  • 标签: 下颌升支 自体骨移植 骨量 骨再生技术 骨吸收 龈沟内切口
  • 简介: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结构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胶原复合引导组织再生膜,对其进行表征,并探索其对成样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PLGA及I型胶原制备一种双层结构的引导组织再生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接触角仪对其表面基团、形貌及亲水性进行测试。将MC3T3-E1成骨细胞系接种到复合膜上,通过流式细胞术、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其细胞增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红外光谱显示胶原被成功结合到PLGA表面,并且在扫描电镜下呈现出特有的纤维网状特征性微结构,同时其表面亲水性大大改善。MTT及细胞周期检测也表明胶原改性后的复合膜上生长的细胞活力及增殖指数明显高于纯PLGA组。结论:本方法制备的PLGA/胶原复合膜很好地组合成了一个功能整体,结合了高分子合成材料和天然材料的优势。

  • 标签: 引导骨组织再生 复合膜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胶原 细胞增殖
  • 简介:来自下颌磨牙后区的含皮质及松质的块对于重建缺损的牙槽嵴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伤害.必须了解局部的解剖结构,采取适当的外科手术方法并慎选外科器械。本文的目的是对使用环钻在磨牙后区安全获取含皮质及松质块这一外科技术进行科学的论证。牙槽缺损包含缺损范围及严重程度两方面的内容,它常伴随着牙齿缺失、牙周疾病、外伤及先天性疾病。不同的移植材料及技术被应用于重建缺损的牙槽,如自体、异体移植物及异种材料。但使用自体仍是口腔及颌面部移植的金标准.这源于其优良的引导及诱导性所产生的较好的预后效果。口内和I:3外的一些区域可作为自体移植的供区,这些区域的选择取决于它们能为牙槽嵴重建所提供的量的多少、的形态、类型及并发症、费用及外科手术的便利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口内供区优于口外供区在于前者手术入路方便.移植吸收量最少,且并发症及费用也相对少。口内供区包括颏部、下颔体、磨牙后区及升支区、上颌结节及颧骨区。一些学者强调了磨牙后区及升支区取的益处.如术后并发症较少,供区愈合时间较短及移植术后吸收量最少。然而,在取过程中是否会伤及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仍不很明确,因此遵循合理的外科手术原则是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骨移植材料 磨牙后区 外科器械 颌面部 取骨 下颌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形成蛋白-2(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rhBMP-2)促进颗粒移植同期牙种植形成结合的可行性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预成直径为2.0mm的螺纹状钛种植体48颗。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分为4组。每只随机选择一侧胫骨钻4个孔,孔直径为6mm。近端2孔为实验组,远端2孔为对照组。取自体髂松质骨粉碎后与rhBMP-2/透明质酸钠复合物结合后植入实验组2孔,同时植入种植体。对照组植入颗粒状髂松质和透明质酸钠复合物。分别于术后4、8、12和16周处死1组动物,制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标本,观察移植及种植体-界面变化情况及分析每一时期Ca、P、S元素的含量。结果实验组每个时期移植的成熟度均好于同时期对照组,16周时实验组的移植和受区基本一致,而对照组移植和受区界限明显。实验组每个时期种植体-界面Ca和P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元素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16周时种植体与移植形成较为完善的结合。结论rhBMP-2可以加速颗粒状移植松质的成熟过程,并可促进种植体-界面早期形成完善的结合。

  • 标签: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牙种植 扫描电镜 能谱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不同垂直面型尖牙区牙槽形态结构的差异,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正畸治疗前病例8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一下颌平面角)大小为分组标准:FMA〉32°为高角型.FMA〈22°为低角型.FMA在22°-32°为均角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右侧上下尖牙的牙槽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尖牙牙轴与腭侧皮质的夹角、上尖牙根尖至腭侧皮质的距离、上尖牙旋转角度以及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尖牙牙轴与皮质的夹角及距离、下尖牙颊腭侧牙槽高度、下尖牙腭侧旋转角度和总旋转角度、下尖牙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面型尖牙区的牙槽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存在差异。

  • 标签: 垂直骨面型 尖牙 牙槽骨测量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测量青少年患者腭部不同区域厚度的差异,分析在腭部相同区域中Ⅰ、Ⅱ、Ⅲ类矢状面型青少年患者厚度的差异,为临床腭种植支抗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垂直面型为均角的12~16岁青少年患者,依照矢状面型分为Ⅰ、Ⅱ、Ⅲ类三组,每组男女各15例,进行CBCT扫描。以切牙孔后缘与后鼻棘点连线作为水平基准平面,在切牙孔后4.0、8.0、12.0、16.0、20.0、24.0mm冠状向截面上,距腭中线0.0、2.0、4.0、6.0mm矢状向截面上,测量两基准线的24个交点的垂直厚度。结果(1)腭部厚度在腭中缝处由前往后逐渐增加,在腭侧区及腭旁区由前往后逐渐减少(P<0.05);(2)腭部厚度在前份区域从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增加,在中份及后份区域由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减少(P<0.05);(3)在腭部的相同区域中,不同矢状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腭中缝前份、腭中缝中份、腭中缝后份、腭侧区前份、腭旁区前份区域中,Ⅰ、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腭侧区中份、腭侧区后份、腭旁区中份、腭旁区后份区域中,仅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结论(1)腭部微种植支抗的最佳植入部位为腭旁区前份;(2)在相同腭部植入区域中,Ⅲ类青少年患者厚度小,穿通鼻底风险更大,建议Ⅲ类青少年患者选择更短的腭种植支抗。

  • 标签: 锥形束CT 矢状骨面型 腭部 骨质厚度
  • 简介: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nHAC/PLA/PRP)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作用。方法制备兔下颌10mm×8mm贯穿性缺损.按不添加材料A组、单纯材料(nHAC/PLA)B组、活性材料(nHAC/PLA/PRP)C组加入相应材料.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分别从大体、影像学、扫描电镜、组织学方面进行观察.计量新面积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影像学观察B、C组2、4、8、12周缺损区密度均高于A组。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镜观察3个组边界区主要由纤维组织包绕.B组边界区可见少量新生散在分布.C组纤维组织更致密,可见少量新片状分布;组织学观察可见B、C组各时间点缺损区新形成均优于A组.C组新生及新生血管的量较B组多。随着时间延长,各组新均有增多.残留的材料减少.有大量样组织长人活性材料,成熟度增高,残留材料逐渐被活跃生长的组织包围并替代。以方差分析对组间新面积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第2、4周两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2周时A组与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nHAC/PLA和富血小板血浆(PRP)构建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传导及诱导活性.有望应用于临床修复缺损。

  • 标签: nHAC/PLA 富血小板血浆 复合物 颌骨缺损 骨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枪伤的致伤机理、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结合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下颌颏部及体部粉碎性骨折合并手枪弹头存留的病例,复习相关文献,对下颌枪弹外伤进行初步的探讨。结果经对症支持治疗,积极治疗全身疾病后,手术取出存留弹头及移位感染的碎片,下颌复位固定,15d后患者痊愈出院。结论枪伤不同于一般的创伤,不但可致局部损伤,尚可发生远部脏器并发损伤,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救治时应重点处理局部伤口,同时密切关注全身情况。

  • 标签: 下颌骨 弹头 枪伤
  • 简介:组织损伤是常见的拔牙术中并发症。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患者术后疼痛、肿胀,还会影响后期修复。本文就组织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预防方法进行探讨,从而为临床工作者在拔牙术中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帮助。

  • 标签: 牙拔除术 并发症 骨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