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用于对人工牙列(牙合)面任意点的维前伸运动轨迹进行描记的算法模块.方法:应用激光维扫描和重建技术,建立全口义齿人工牙列模型,采用Matlab6.5数学计算分析软件,并结合空间解析几何原理,对人工牙列(牙合)面上任意点在(牙合)架上的前伸运动进行数学建模和轨迹模拟.结果:(1)建立了人工牙列(牙合)面上任意点前伸运动轨迹的数学模型.(2)获得了用于描记人工牙列(牙合)面上任意点维前伸运动轨迹的算法模块,并对实际病例进行验证.结论:本研究在定量研究全口义齿功能运动轨迹方面作了初步尝试,实验结果揭示该方法的设计思想可行,并为定量研究义齿动态咬合情况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牙列 人工牙 全口义齿 运动 咬合 定量研究
  • 简介:由中华口腔医学会主办,口腔修复、牙体牙髓及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届国际口腔粘结技术大会将于2008年9月26-28日在中国西安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口腔粘结的基础与临床持久性。20余名国际知名专家将莅临大会做专题学术报告,会议期间还将举办相关产品展览。

  • 标签: 口腔粘结 国际口腔 大会征文
  • 简介:目的探讨逐步后退法、逐步深入法、被动逐步后退法(超声波与手用器械联合应用、种不同方法预备后牙细弯根管对根管壁的清理能力及操作时间的差别。方法应用逐步后退法、逐步深入法、被动逐步后退法(超声波与手用器械联合应用)对45个新鲜拔除的人恒磨牙近中颊侧根管进行预备.并记录操作时间,将牙根纵向劈开,分为根冠1/3、根中1/3及根尖1/3,扫描电镜下评价其根管内壁牙本质碎屑和玷污层的形成情况。结果种方法对根管清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论使用何种预备方法,其对根中1/3及根冠1/3处的清理能力优于根尖1/3部.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根管预备时间分别为:逐步后退法(12.8±1.26)min.逐步深入法(9.02±0.74)min,被动逐步后退法(超声与手用器械联合应用法)(12.21±1.90)mi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根管预备方法均不能达到完全的根管清理,尤其是对于根尖1/3部,清洁效果很不理想:总体上看,根中及根冠1/3清洁度显著优于根尖1/3。被动逐步后退法(超声与手用器械联合应用)及逐步后退法操作均较费时、费力,而逐步后退法根管预备时间略短于另两种方法且较省力。

  • 标签: 根管预备 逐步后退法 逐步深入法 被动逐步后退法 细弯根管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新的耳赝复体制作方法.方法:将耳廓维图像数据库中的维模型,在surfacer10.0软件平台上数据处理为CAD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预修改内容设计标准,局部修改调整耳廓维图像数据库中维模型形态,建立预修改模型库和一种模拟的CAD功能.在MagicsRP5.41软件平台上完成耳廓维模型按一定比例放大、缩小及镜像处理.运用快速成型技术完成最终维模型向实体模型的转化过程,制作耳赝复体模型.结果:建立了一个耳廓维图像数据库应用系统.结论:探索了一种新的,更加方便的制作耳赝复体的方法.

  • 标签: 耳腰复体 图像数据库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造 三维图像数据库
  •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患者v类洞应用种材料保存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8例患者共396颗患牙随机分3组,分别采取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修复;日本松风光固化树脂充填;可乐丽霏露AP-XTM树脂充填修复。观察2年的临床修复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可乐丽霏露修复132颗患牙,2年后复诊成功率98.49%,日本松风光固化树脂修复132颗患牙,2年后复诊成功率82.58%,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修复132颗患牙,2年后复诊患牙成功率78.03%。可乐丽霏露AP-XTM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其它2组。结论:适当的充填材料和酸蚀粘结体系是老年患者v类洞保存牙体修复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可乐丽霏露AP-XTM 根面龋 楔状缺损 V类洞
  • 简介:叉神经痛是以面部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反复发作的、闪电样短暂而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疾病,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缺乏根治方法,虽治疗方法甚多,然疗效评价不一。1998年以来,作者采用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6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中药 治疗
  • 简介:作者对538例6-17岁青少年第磨牙发育程度通过X线曲面断层片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第磨牙发育程度和牙胚情况,对第磨牙发育程度分牙胚形成、部分牙根形成、全部牙根形成。结果表明7岁时即有牙胚出现,随年龄增长第磨牙出现率增加,发育较快的年龄为8-10岁。第磨牙的发育状况女孩早于男孩,下颌早于上颌。

  • 标签: 青少年 第三磨牙 发育程度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原始数据建立包含牙列的颅面复合体维几何模型的数字化方法,建立一个高精度的包含牙列的颅面复合体维实体模型。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对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患者行常规头部平扫及维数字影像重建,利用原始DICOM数据,自编程序,以及ANSYS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颅面复合体维几何模型。结果:建立完整的颅面复合体维实体几何模型,包含22块骨骼和28颗牙齿。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活体的颅面复合体维几何模型的建模方法。结论: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ANSYS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包含牙列的颅面复合体维几何模型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颅面 复合体 计算机 模拟
  • 简介:目的通过维面部扫描比较正畸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差异。方法将就诊患者正畸治疗方案分为拔牙与不拔牙两组,拔牙组12例,不拔牙组10例。矫治前后采用结构光维照相机获取患者维面相。采用Rapidform2006软件重叠矫治前后面相,将面部按解剖结构特点分为九个区,利用距离图示法分析面部各区的维变化,同时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变化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矫治中BMI指数未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根据面部变化分析:不拔牙患者具有面部增大、不变,和颊肌区、咬肌区、颏肌下区这个变小区域,而拔牙组面部轮廓均表现为缩小或不变,不含增大区域。结论成人正畸治疗后面部软组织维变化,无论拔牙与否,咬肌区和颊肌区均表现为缩小,眶下区和颧肌区均无明显改变,而两组在上下唇红区、口轮匝肌区、颏唇沟区的变化方向相反并有显著性差异。

  • 标签: 拔牙矫治 不拔牙矫治 三维面部扫描 面部软组织三维变化
  • 简介: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垂直及斜行骨折的维有限元模型,为开展生物力学试验仿真提供平台。方法:采用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为标本,将用CT所获得的下颌骨DICOM数据通过CAD软件直接建立维模型,并设计接骨板维模型:将接骨板和下颌骨的维模型进行装配,最终在FEA软件中设计骨折线的方向和间隙大小,并划分网格。结果:建立了包括骨折线方向、接骨板、骨折间隙大小等信息在内的兔下颌骨骨折的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建立了具有高度几何相似性的兔下颌骨骨折模型,为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所采用的DICOM数据直接建模法,具有准确高效的特点。

  • 标签: 有限元 下颌骨 骨折
  • 简介:目的:简化传统Ⅱ类洞明治修复方法及防止充填后出现术后敏感和龈壁继发龋。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门诊就诊患者患牙300颗(267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实验组1:把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充填至整个窝洞壁,光照固化后,不作酸处理、不涂粘接剂,直接充填复合树脂;实验组2:对实验组1的玻璃离子进一步树脂增强,把复合树脂一部分深入到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内,另一部分露在窝洞内;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充填。12个月后复诊,评价。结果:实验组复合树脂与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界面间无1例出现分离现象。实验组1有4颗龈壁继发龋,1颗充填物脱落,1颗边缘密合度缺陷,1颗边缘着色,成功率92.47%;实验组2有1颗充填物脱落,1颗边缘密合度缺陷,2颗边缘着色,成功率95.79%;对照组有4颗术后敏感,4颗龈壁继发龋,1颗充填物脱落,1颗边缘密合度缺陷,2颗边缘着色,成功率86.96%。实验组2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中复合树脂与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能牢固结合。实验组1与对照组比较,能简化操作,防止术后敏感,但不能防止龈壁继发龋。实验组2与对照组比较,能简化操作,防止术后敏感和龈壁继发龋。

  • 标签: Ⅱ类洞 复合树脂 玻璃离子 三明治充填技术
  • 简介:目的:采用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sensorytesting,QST)探讨年轻人群的叉神经区域感觉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20例,平均(24.4±3.52)岁。在眶下神经分布区域(V2)、下颌神经分布区域(V3)的左右侧分别测量冷/热感觉阈值(CDT/WDT)、冷/热疼痛阈值(CPT/HPT)、机械感觉阈值(MDT)和机械疼痛阈值(MPT),采用两因素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女性的CD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冷觉刺激更为迟钝(P=0.002);女性的WD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温觉刺激更为敏感(P=0.012);女性的HP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热痛刺激更为敏感(P=0.034)。V2比V3对热痛刺激更为敏感(P〈0.001),对冷觉刺激更为迟钝(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V3左右两侧的QST各项指数均无差异。结论:温度和机械的定量感觉测试可作为评价叉神经区域感觉功能状况的一种手段。

  • 标签: 颌面部疼痛 定量感觉测试 三叉神经
  • 简介:目的用维模拟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翼腭窝解剖的直观展示,加强学生对该解剖部位的理解,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方法应用Dicom数据进行翼腭窝维建模。维重建软件横断面窗口上翼腭窝及与之相通的骨孔位置创建sphere对象。轻度移动横断面窗口中各解剖位置上的sphere,在维视窗中可以同时观察到各解剖位置上的sphere的移动情况。结果可将翼腭窝各切面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并同时结合维展示,学生易于理解翼腭窝的解剖结构。结论应用维模拟技术在翼腭窝解剖教学中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教学方法 解剖 三维模拟 翼腭窝
  • 简介:口腔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维有限元分析的优越性越来越突出,建立牙颌组织有限元模型是口腔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将回顾相关文献,对牙颌组织有限元建模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牙颌 三维有限元 应力分析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实用简单的口腔种植模板制作方法,用于指导牙种植手术,以获得准确的定位和修复效果。方法:首先制取缺牙区牙列模型,排牙,制作透明树脂模板,在石膏模型上选取植入点,然后按照预计种植方向放置导向用套管,光固化树脂固定,患者戴入口内后拍摄CT,根据维CT信息计算是否需要修改以及修改的量,然后对导向套管进行修改使之成为最终种植模板,以此模板进行种植手术。结果:以维CT信息引导下的种植模板为种植体的植入和修复提供了客观依据,取得了较好的种植效果。结论:含有维CT信息的口腔种植模板制作简单,定位精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三维CT 种植模板 制作 应用
  • 简介:磨牙先天缺失和阻生是现代人肌肉、颌骨和牙齿不平衡退化的重要体现,出现在口腔各类错(牙合)畸形中.第磨牙的存在和缺失是否会影响错(牙合)畸形的形成和矫治后的复发,正畸治疗是否会影响第磨牙的萌出,临床上正畸医生如何对第磨牙进行合理取舍,这些问题为正畸医生所关注.

  • 标签: 第三磨牙 错(牙合)畸形 正畸
  • 简介:介绍一种矩形丝联别针簧矫治器马景虎,赵桂芝,柯杰联别针簧矫治器是陈华教授1972年设计的,在治疗上中切牙扭转,尤其是混合牙列期的上中切牙扭转。以往用0.5mm直径的圆不锈钢丝弯制的联别针簧,在加力后,易产生翘动而压迫龈组织或压迫唇粘膜并妨碍上唇...

  • 标签: 三联别针簧矫治器 上中切牙 混合牙列期 方丝弓托槽 口腔医学 不锈钢丝
  • 简介:以重建发育方式为主导的手术设计与方法源于唇裂功能基质修复外科的概念。其手术设计与方法的应用原则概括为:(1)矫正畸形组织的顺序为先软组织后骨骼结构:(2)手术不仅要矫正唇裂的外形,更要从其形成原因上予以矫正:(3)骨膜是功能基质.在矫正畸形组织时应采用骨膜下的分离.以保护骨形成的新生层的血供.骨膜上的分离将有损正常血供的解剖结构:(4)消除作用于裂隙的异常生物力.将不连续的解剖结构重新建立;(5)将所有发育中的结构恢复到正常位置。

  • 标签: 先天性唇裂 矫正畸形 整复 手术设计 功能基质 骨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