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骨桥蛋白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及细胞与细胞间黏附的细胞黏附分子。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浸润转移等行为与细胞黏附密切相关。本文就骨桥蛋白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骨桥蛋白 肿瘤 侵袭转移
  • 简介:骨骼系统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骨肉瘤是原发恶性骨肿瘤之一。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均具有较强的骨转移倾向。通过向动物骨髓腔内接种肿瘤细胞建立的肿瘤模型,具有成瘤周期短、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成功率高等优点,为原发性骨肿瘤肿瘤转移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本文对胫骨内注射肿瘤细胞法构建骨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肿瘤 胫骨内注射 动物模型
  • 简介:随着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乳腺癌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何治疗该类药物化疗后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吉西他滨(GEM,健择)不论单药或联合用药对乳腺癌都有较高的疗效,另有报道健择对紫杉醇耐药的乳腺癌有一定效果,为此自2000年3月以来,我们应用健择联合顺铂(DDP)治疗既往经蒽环类和/或紫杉类化疗后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24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转移性乳腺癌 化疗 吉西他滨 顺铂
  • 简介:肾癌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3%,其发病率高居男性十大肿瘤的第7位。2006年,全美预计新增肾癌患者38890例,因肾癌死亡12840例。2000年中国上海标化发病率:男性为5.8/10万人,女性为3.0/10万人。在过去的65年中,肾癌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虽然早期肾癌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仍有接近50%的患者在疾病诊断时或最终进展为晚期转移肾癌,而肾癌一旦转移,其5年生存率〈20%,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

  • 标签: 肾肿瘤 肿瘤转移 卡培他滨 免疫化疗
  • 简介:目的观察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复发、转移大肠癌的近期疗效和相关症状改善(DRSI)及毒副反应。方法48例口服替吉奥胶囊40—60mg/次,早、晚饭后各服用1次,d1~14;奥沙利铂注射液130rag/m。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2h,d1。21d为1周期,至少治疗2个周期。结果48例患者均可评价,CR3例(6.25%),PR18例(37.5%),SD17例(35.42%),PD10例(20.83%)。有效率(RR)为43.75%。临床获益率(CR+PR+sD)79.17%。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毒性、胃肠道反应、外周神经毒性及VI腔黏膜炎。结论替吉奥胶囊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大肠癌近期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小,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替吉奥 奥沙利铂 大肠癌
  • 简介:西妥昔单抗是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能够特异性阻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已广泛用于转移结直肠癌的治疗。然而,西妥昔单抗并非适用于所有转移结直肠癌患者,错误的使用不仅会延误治疗,更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毒副反应。人们发现EGF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变化与西妥昔单抗的疗效密切相关,已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关注,寻找合理有效的疗效预测因子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 标签: 转移性结直肠癌 西妥昔单抗 EGFR信号通路 疗效预测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蛋白磷酸酶-1(PP1)对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blot检测PP1蛋白在非转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HMCB及转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WM266-4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32例未转移恶性黑色素瘤及20例转移恶性黑色素瘤标本中PP1的表达。结果:本研究证明非转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及组织中PP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在转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1在转移及未转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及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为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机制方面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 标签: 蛋白磷酸酶-1 蛋白 恶性黑色素瘤 转移
  • 简介:目的:观察负荷剂量伊班膦酸钠二线治疗乳腺癌转移骨痛患者的有效及安全。方法前瞻观察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130例晚期乳腺癌骨转移并伴有中-重度骨痛的患者,二线使用负荷剂量伊班膦酸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止痛药物的剂量及生活质量(karnofskyperformancestatus,KPS)评分等变化情况,并记录血生化指标及其它安全。结果126例纳入最终分析。患者治疗后第1、2、3周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同时治疗后第1、2、3周的阿片类药物(羟考酮)的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均P<0.01);治疗后第1、2、3周的KP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1)。其中89例疼痛得到有效缓解,缓解率70.6%。中度疼痛患者镇痛显效时间短于重度疼痛患者(P<0.05)。治疗不良反应少,未见明显的肝肾毒性反应。结论负荷剂量的伊班膦酸钠二线治疗乳腺癌转移骨痛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

  • 标签: 乳腺乳腺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伊班膦酸钠
  • 简介:在我国,乳腺癌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已成为导致妇女死亡的主要肿瘤,含有蒽环类的联合化疗方案广泛用于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或辅助治疗。此外,活性较高的紫杉类药物现已逐渐用于早期的辅助治疗,但对于紫杉类药物治疗后出现复发的病例,目前尚无公认的替代治疗方案。针对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给予正确的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等综合手段治疗可达到姑息治疗的目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化疗方案的选择是整个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 标签: 吉西他滨 卡培他滨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 简介:为提高骨肿瘤的诊断水平,普及骨肿瘤穿刺活检的意义,规范和标准化骨肿瘤穿刺活检的设计和操作,提高骨活检的成功率,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拟定于2012年11月2—3日举办“第四届全国骨肿瘤穿刺活检学习班”。本次学习班招收学员20名,通过专家授课、实物操作演练、活检标本即时病理评测等方式,集中讲授与骨肿瘤穿刺活检相关的临床和病理知识,培训演练穿刺活检的设计、操作技巧。欢迎相关医生踊跃参加。本次活动为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2—04—07—065),授予Ⅰ类教育学分。

  • 标签: 穿刺活检 骨肿瘤 学习班 继续教育项目 北京积水潭医院 病理知识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和转移小肝癌超声造影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210个原发性小肝癌和93个转移小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比较两组小肝癌在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表现的异同。结果(1)303个小肝癌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消退,转移小肝癌增强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呈低回声时间明显早于原发性小肝癌(P〈0.05)。(2)超声造影动脉期显示,95.7%(201/210)的原发性和2.3%(2/93)的转移小肝癌呈高回声(P〈0.05),门脉期及延迟期显示原发性和转移小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形态上,原发性小肝癌和转移小肝癌分别有93.4%(196/210)和35.5%(33/93)的病灶呈整体均匀增强(P〈0.05);转移小肝癌中,54.8%(51/93)的病灶周边呈环状或不规则状增强,明显高于原发性小肝癌的5.2%(11/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移和原发性小肝癌在超声造影动脉期均呈快速增强,但在增强方式和开始消退呈低回声的时间上均存在一定差异。超声造影为原发性与转移小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小肝癌 超声造影 血流动力学
  • 简介: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自1903年第一次运用于临床治疗至今,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并为骨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它所具有的卓越临床疗效及安全使之成为肿瘤研究及治疗领域的热点。本文对PDT在骨与软组织肿瘤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临床治疗 光动力疗法 骨肿瘤 骨与软组织肿瘤 临床疗效 临床研究
  • 简介:骨肿瘤根据肿瘤性质对在肿瘤内走行的骶神经可以有挤压、侵袭和破坏.下部肿瘤(S4~S5)在切除游离中S4、S5神经通常被切断.位于S3以上的良性肿瘤常在病灶内搔刮肿瘤组织,同时注意保护在肿瘤内通过的骶神经,使之尽量保留双下肢的足踝运动和排尿功能.为此,本文对骶神经的功能解剖做如下介绍.

  • 标签: 骶骨肿瘤 排尿功能 解剖基础 治疗 骶神经 肿瘤性质
  • 简介: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一线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mCRC)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30例经组织或细胞病理学证实的mCRC患者接受贝伐珠单抗与一线化疗药物联合治疗。贝伐珠单抗剂量为5mg/kg每2周重复,或7.5mg/kg每3周重复。一线化疗方案:18例联合L-OHP为主方案(FOLFOX方案或者CapeOx方案),12例联合CPT-11为主方案(FOLFIRI方案)。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生存信息。结果30例中无CR患者,PR15例(50.0%),SD10例(33.3%),PD5例(16.7%);客观有效率50.0%,疾病控制率83.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809个月(95%CI:4.079~15.921)。贝伐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3例、鼻衄1例、蛋白尿1例。另有2例出现血液毒性,考虑和化疗相关,接受CPT-11方案者中4例出现迟发型腹泻。但上述副反应程度较轻,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未影响治疗。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一线化疗对mCRC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较轻,患者耐受可,是mCRC一线治疗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转移性结直肠癌 贝伐珠单抗 一线化疗
  • 简介: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carcinoma,U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膀胱、前列腺、输尿管、肾盂、肾盏等部位。其中膀胱最常见,肾实质浸润为主的尿路上皮癌临床罕见[1],且与肾肿瘤、炎症占位鉴别困难,易出现诊治的贻误。本例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患者发病后即出现皮下、肺部多发转移,靶向联合化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靶向治疗 化疗
  • 简介: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也是肿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没有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的治疗预后很好;而一旦发生了转移,患者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彻底治愈肿瘤的机会。因此,肿瘤转移肿瘤临床治疗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 标签: 肿瘤转移 模型 恶性肿瘤 肿瘤患者 治疗预后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中miR-16、miR-34a、miR-200a、miR-375、miR-451化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化疗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79例,采用GenExver-sion6软件、Normfinder软件和Genorm软件确定本实验的内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化疗前及化疗2个周期时的血浆mi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化疗前、后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miR-34a为相对表达最稳定的内对照。血浆miR-451高表达的患者激素受体(hormonereceptor,HR)阳性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P=0.031),分别为84.2%和62.5%。血浆miR-200a化疗后表达变化与客观缓解率(objectiveresponserate,ORR)显著相关(P=0.032),miR-200a化疗后表达升高者的ORR显著高于降低者,分别为57.9%和29.3%。血浆miR-200a化疗后表达水平升高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与降低组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分别为10.3个月和5.2个月。miR-16、miR-200a、miR-375和miR-451表达水平及化疗后变化对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均无显著影响。结论血浆miRNA化疗前、后表达水平对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化疗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MIRNA 血浆 疗效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恶性骨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586例接受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的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所给予的护理措施,及术后的康复锻炼进行分析。结果:586例恶性骨肿瘤患者行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手术,并获1年2个月的随访,术后无褥疮、肺部感染、静脉栓塞和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患者的特点,围术期的健康教育及康复锻炼是手术成功,患者术后重回社会的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微波 骨肿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主办,天津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联合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15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5月16。18日在天津召开。本次学术大会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同时对骨与软组织肿瘤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探讨;展示本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届时,骨与软组织肿瘤领域专家共聚津门,兼顾前瞻与普及、基础与临床、推广指南与共识,为广大从事及热爱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的人员搭建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与会者可获得国家级I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6分。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学术交流 骨肿瘤 会议 骨与软组织肿瘤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 简介:目的评价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SOX)一线治疗转移结直肠癌(mCRC)的有效和安全。方法通过The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和MEDLIN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等检索SOX方案一线治疗mCRC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用RevMan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临床多中心RCT,合计1382例mCRC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奥沙利铂联合其他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比较,SOX方案在无进展生存期(HR=0.90,95%CI:0.80-1.02,P=0.10)、总生存期(HR=1.14,95%CI:0.98-1.31,P=0.08)、客观缓解率(RR=1.12,95%CI:0.87-1.43,P=0.38)、疾病控制率(RR=1.04,95%CI:0.98-1.10,P=0.2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4级不良反应:SOX方案组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奥沙利铂联合其他氟尿嘧啶类药物(P〈0.05),而口腔黏膜反应、厌食、腹泻的发生率高于奥沙利铂联合其他氟尿嘧啶类药物(P〈0.05),两种方案在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恶心、呕吐、乏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X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奥沙利铂联合其他氟尿嘧啶类药物的疗效相似,不良反应不同,替吉奥有可能成为除卡培他滨外口服氟尿嘧啶类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另一种选择。

  • 标签: 转移性结直肠癌 替吉奥 化学治疗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