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diskdegeneration,IVDD)过程伴随着生物力学和形态学改变。腰椎椎间盘退变是导致下腰痛及神经根痛主要病因并且严重退变可以引起失能,但是其发病病理生理学机制仍然不是非常清楚。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 炎症介导素类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共20个节段)进行颈椎前路SynCageC植入手术,并进行平均5.8月短期随访.结果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未见内植物松动、断裂和移位等.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显示,SynCageC是一种安全、有效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植物.

  • 标签: 颈椎 前路 融合 内固定
  • 简介: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或)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进而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全身性骨骼疾病。“骨量减少”指骨内有机质和无机质均成比例减少,临床常用骨密度(BMD)表示骨量。“骨组织微结构破坏”是由于骨组织形成和吸收失衡所引起病变,松质骨表现为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皮质骨则表现为皮质变薄。在骨质疏松症形成和发展过程,必然伴随着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可以反映骨吸收与形成平衡状况,

  • 标签: 骨代谢生化指标 骨质疏松症 骨组织形成 全身性骨骼疾病 诊治 骨量减少
  • 简介:目的探讨SIRT2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cord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SCII)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2部分,共54只SD雄性大鼠,第一部分实验动物共30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脊髓组织SIRT2随再灌注时间改变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其中24只实验动物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缺血1h再灌注后6h、12h和24h组,每组6只。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空白对照组及再灌注24h组SIRT2表达及定位情况,实验大鼠共6只,每组3只。第二部分,SIRT2特异性抑制剂AGK-2应用。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进行4种不同处理,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DMSO组(P组),AGK-21mmol/L组(T1组)、AGK-25mmol/L组(T2组)。分别评价缺血后大鼠运动功能和脊髓氧化应激水平。结果再灌注6h,12h,24h后,RT-PCR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随再灌注时间延长SIRT2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升高(P〈0.05);行为学评分显示T2组神经损害更为严重(P〈0.05),MDA水平T2组较S组明显升高,P组与T1组无明显差异。SOD活力与MDA水平相对应。结论SIRT2随脊髓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明显增加,表明SIRT2可能通过降低脊髓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减轻SCII。

  • 标签: 大鼠 脊髓 再灌注损伤 基因表达 氧化性应激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血清和脑脊液S-100B蛋白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Allen打击法制作狗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损伤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液和脑脊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中S-100B含量,与对照组比较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和脑脊液S-100B含量均显著升高且其水平呈动态变化,S-100B含量于伤后2h即显著升高,6h达高峰,10h后降至正常,而且血清和脑脊液两者含量平行.结论血清和脑脊液S-100B蛋白于脊髓损伤后显著增高,有望成为急性脊髓损伤检测标志性蛋白之一.

  • 标签: 脑脊液 血清 S-100B蛋白 急性脊髓损伤 含量 升高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报道采用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治疗药物不敏感型化脓性椎体骨髓炎(PVO)结果。治疗时对颈椎、胸椎和腰椎采用前路/后路清创术且使用器械固定融合脊柱。在2003~2005年间,共有14例PVO患者进行了脊柱360°融合,

  • 标签: 脊柱骨髓炎 治疗药物 化脓性 BMP-2 骨形态发生蛋白 病例研究
  • 简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lowbackpain)这个概念目前正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所接受,具体可描述为以化学介导为主椎间盘源性痛。临床表现为难以定位弥散性腰部钝痛,很少有固定压痛点,类似于内脏痛,可同时伴有腹股沟区,大腿前侧酸胀、麻木、疼痛感。影像学上没有腰椎不稳、脊髓受压等表现。目前临床研究已明确腰椎间盘退变同时可导致纤维环裂隙,通过此裂隙长入血管和神经;退变椎间盘细胞和浸润炎性细胞分泌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和介质;在应力作用下,这些化学因子刺激腰椎间盘内神经纤维,引起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但令人困惑是其传导解剖通路不沿任何已知周围神经或神经根支配区域分布。

  • 标签: 交感神经系统 腰椎 椎间盘 腰痛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dablepediclescrew,EPS)在骨质疏松情况下胸腰椎疾病经椎弓根固定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且定期随访至少12个月骨质疏松合并腰椎疾患行后路手术患者56例(随机、非盲),男25例,女31例;年龄45岁~72岁,平均61.3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13.5个月。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滑脱(按Meyerding分级):Ⅰ度7例,Ⅱ度6例,Ⅲ度3例,胸腰椎结核2期后路融合手术6例,压缩性骨折7例、翻修手术4例。术前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按照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质量控制要求,采用美国GE公司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证实BMD平均下降2.7个标准差。手术方式均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患者被随机分组,采用EPS螺钉固定28例,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28例;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改良Prolo功能评分,重点通过X线、CT影像学检查评估螺钉稳定性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5~24月随访,平均18月;EPS组术后1年有85.7%患者螺钉位置稳定,脊柱融合率为85.7%,在EPS组1例患者在第2次手术取钉时出现断钉情况;CPS组术后1年仅有60.0%患者螺钉位置稳定,脊柱融合率为85.0%,未出现螺钉取出困难情况;术前、术后3个、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VAS及改良Prolo功能评分显示较术前改善,但两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同时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有16例(33.3%)、输血病例22例(45.8%),但两组之间并发症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胸腰椎疾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条件下采用EPS固定是稳定、有效,EPS相比CPS可获得更强固定能力,能有效地解决术后螺钉松动、脱落等问�

  • 标签: 膨胀式椎弓根螺钉 骨质疏松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使用酒精灭活骨作为植骨材料治疗四肢骨肿瘤疗效。方法1988年9月至2005年12月,应用酒精灭活骨治疗四肢骨肿瘤46例,年龄8~55岁,平均18.2岁。其中应用酒精储存异体骨42例,瘤段骨灭活再植4例。结果随访16个月~6年,平均3年6个月。酒精储骨12个月左右均修复良好;酒精灭活再植骨9~12个月与宿主骨愈合,但内部修复需24~36个月完成。本组病例无感染及疲劳骨折发生。1例瘤段灭活再植术后2年时复发,再次手术治愈。结论临床使用酒精储存异体骨和灭活再植骨,两者灭活时间、灭活机制及骨愈合过程均有差异。酒精灭活骨具有成本低、灭活可靠、无排斥反应、骨愈合确实、操作简单等优点,是很好植骨材料,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酒精灭活 再植 异体骨储存 骨肿瘤
  • 简介:目的对改良Hardinge入路在偏瘫患者人工关节置换运用进行评价。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偏瘫患者股骨颈骨折14例,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65~82岁,平均72.5岁。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4例。结果14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随访10个月~3年,平均23个月。术后评价按Charnley评分,优11例,良2例,可1例。患者日常活动均能恢复到伤前水平。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对关节稳定影响小、术后恢复快、安全,适宜治疗偏瘫患者股骨颈骨折。

  • 标签: 入路 偏瘫 人工关节置换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将其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Mimics软件数据处理,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折三维模型。按胫骨平台三柱分型重新进行分型,在3D打印模型上确定手术入路及手术体位,并进行骨折准确复位及钢板放置选择等模拟手术。结果重建胫骨平台骨折三维模型能准确反映出骨折移位方向和程度,可准确进行骨折三柱分型,可初步实现胫骨平台骨折术前手术设计。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临床可行性良好,可作为术前准备常规项目。

  • 标签: 3D打印 胫骨平台骨折 模拟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2012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脊柱科应用颈椎单开门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30例,其中Centerpiece钛板固定16例(钛板组),传统丝线悬吊14例(悬吊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度、颈椎椎管矢状径、颈椎椎管横截面积。比较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开门角度变化。结果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2组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术前与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管矢状径、开门角度及椎管横截面积在末次随访与术后2个月比较,钛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可良好保持开门椎板稳定状态,维持开门角度以扩大椎管容积,而传统丝线悬吊组椎板稳定性在随访期内有所下降。

  • 标签: 颈椎 椎管狭窄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 简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1])。近来年,随着光学技术进步和仪器设备改良,内窥镜手术系统逐渐发展、成熟。脊柱内窥镜与腰椎间孔成形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扩大腰椎间孔,使内窥镜通过椎间孔顺利进入椎管内,不仅适用于各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更加适用于合并腰椎侧隐窝狭窄或椎间孔狭窄患者,扩大了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手术适应证([1-3])。

  • 标签: 脊柱内窥镜 腰椎间孔 内镜手术 成形 腰椎侧隐窝狭窄 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肌肉骨骼超声检查在痛风性关节炎(GA)患者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07月~2022年0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选取25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其它类型关节炎患者中选取250例作为对照组,均以肌肉骨骼超声检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关节受累情况以及肌骨超声表现。结果:实验组受累关节共检出324个,对照组受累关节共检出312个,相差较小;实验组双边征、多点状高回声、痛风石检出率大于对照组,(P<0.05),关节积液检出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肌肉骨骼超声检查下,能够发现痛风性关节炎与其余类型关节炎有所差异,利于临床诊断分型。

  • 标签: 肌肉骨骼超声检查;痛风性关节炎;其它类型关节炎;受累关节
  • 简介:骨关节炎(OA)是一种以细胞外基质(ECM)渐进性破坏,滑膜、软骨、软骨下骨及关节内其他组织改变为特点高发疾病。微小RNA(microRNA或miRNA)属于非编码区小RNA,其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对组织生长和稳态进行控制。在已知miRNA,MicroRNA-140(miR-140)特异性高表达于关节软骨,并在OA发病机制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然而miR-140调控关节软骨分子机制却非常复杂。本文主要就miR-140在OA对软骨生长及软骨稳态调控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微小RNA-140 关节软骨 骨关节炎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手术采用Zero-P与颈椎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1例,A组36例采用Zero-P,B组35例采用前路钢板。于术前、术后3d、术后6个月及末次评估影像学检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oflife,SWAL-QOL)评分。结果A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B组明显减少(P<0.05)。2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每组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A组和B组患者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分别为13.9%和34.3%,A组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和SWAL-QOL评分与B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统计学上未见明显差异。结论Zero-P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吞咽不适相关并发症上较前路钢板存在明显优势。因此,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可以首先考虑采用Zero-P内固定系统。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减压术 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脊索瘤E-cadherin和P120ctn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局部复发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脊柱脊索瘤标本和5例胎儿脊索组织标本E-cadherin和P120ctn表达情况。结果脊索瘤标本E-cadherin和P120ctn胞膜表达减低率分别为75.0%(30例)和67.5%(21例)。E-cadherin表达与肿瘤侵犯椎节数目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P120ctn表达与肿瘤病理学分级存在相关性(P〈0.01)。二者均与肿瘤平均复发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和P〈0.01)。另外,E-cadherin和P120ctn表达下调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证实P120ctn和肿瘤病理分级是脊柱脊索瘤术后局部复发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脊柱脊索瘤中常发生E-cadherin和P120ctn胞膜表达下调,且与脊柱脊索瘤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均是肿瘤侵袭和局部复发有价值生物学预测指标,P120ctn是脊柱脊索瘤局部复发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脊索瘤 钙粘着糖蛋白类 染色与标记 P120CTN
  • 简介:脊柱螺钉置入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外伤修复、脊柱融合、脊柱矫形等手术。徒手置钉仍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螺钉置入技术,但对于一些危险性较高颈椎以及脊柱畸形手术[1-5],螺钉误置以及误置所带来相关并发症[3,6]仍然困扰着术者[7-9]。虽然以CT导航为代表导航系统可以给置钉带来较大帮助[10],但因其设备昂贵,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有一定困难,且操作过程中产生辐射也给术者和患者健康带来风险。

  • 标签: 脊柱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