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糖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和预后关系。方法对154例CT证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无糖尿病血糖正常组67例,无糖尿病血糖升高组41例,糖尿病组46例。入院后次晨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分别对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无糖尿病血糖升高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血糖正常组(P〈0.01),无糖尿病血糖升高组的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与无糖尿病血糖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糖水平的测定可作为判定病情、估计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指标之一。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高血糖症 预后
  • 简介:数年前.有研究发现抗凝药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和各种他汀类调脂药有着共同的代谢机制。这些药物是通过同一种生化酶进行代谢的.这使得两者合用会产生不良后果。氯吡格雷是心血管科常用的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而他汀类则主要用于降低胆固醇.随后的一些研究可以说精彩纷呈.有1/3的研究得出相同的结果.另外1/3显示两者合用不存在问题.

  • 标签: 他汀类调脂药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恶化 预后 代谢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归纳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病理因素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临床预后与肝转移部位、转移灶大小、转移灶数目、有无肝外转移、有无淋巴转移、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治疗方法等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与有无肝外转移、有无淋巴转移、原发肿瘤分化程度和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结论积极治疗转移灶,科学选择治疗方法,均能够大幅度提高患者生存率,有无肝外转移、有无淋巴转移、原发肿瘤分化程度和肝转移病灶治疗方法等会对患者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

  • 标签: 结直肠癌肝转移 临床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调查150例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并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0.3±15.1)个月,术后98.7%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应用时间平均(19.3±7.2)月;术后99.3%患者应用氯吡格雷,应用时间平均(8.6±4.7)月;随访1年后,阿司匹林及氯吡咯雷应用率分别为88.7%及85.3%,随访2年后,阿司匹林及氯吡咯雷应用率为52.7%及3.3%,随访期间25.3%患者完全停用抗血小板治疗。完全停止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明显增加(18.4%vs4.5%,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长期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 标签: 冠心病 药物洗脱支架 抗血小板治疗 长期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及其对脑出血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共108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共50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瘦素水平,分析其与脑出血后3个月死亡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组血浆瘦素水平[(33.24±15.25)ng/ml]与对照组[(10.31±4.93)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是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1,95%CI=1.08~2.2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瘦素水平对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有显著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86,95%CI=0.78~0.92,P〈0.01),且判定血浆瘦素水平大于41.73ng/ml,对预测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的灵敏度为71.43%和特异度为87.50%。结论脑出血后血浆瘦素水平升高,检测血浆瘦素水平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出血患者的死亡。

  • 标签: 瘦素 脑出血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HF)患者的肾功能及相关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南京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39例心衰患者,男性70例,女性69例,年龄(66±15)岁,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40例、Ⅱ级37例、Ⅲ级34例、Ⅳ级28例.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根据简化的MDRD公式计算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心脏彩超Teich法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功能>Ⅱ级各组与Ⅰ级患者比较,患者年龄显著增高.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LVEF逐渐降低;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高,患者BUN、Cr及UA水平逐渐增高;心功能Ⅳ级与其他各组比较eGFR水平显著降低.139例HF患者中心肾综合征(CRS)患者为96例(69%),其中轻度、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分别为49例和47例.在肾功能正常及轻度肾功能不全组,心功能Ⅰ级患者比例高;在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心功能Ⅳ级患者比例较高.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2年内累计心血管死亡率高于肾功能正常和轻度肾功能不全组.结论HF患者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年龄越大,肾功能越差;伴有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CRS患者中心功能≥Ⅲ级比例显著增高,且预后较差.对于NYHA分级≥Ⅲ级的心衰患者,不仅需要积极强化药物治疗改善心功能,更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肾功能.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肾功能不全 心肾综合征 临床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coronaryflow,SCF)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帧计数(TIMIframecount,TFC)法作为测定SCF的指标,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SCF组107例,正常对照组107例,均排除既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及其他类型心脏病。入院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测量并记录糖代谢、脂代谢等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CF组糖尿病史、吸烟史、酗酒史、脂代谢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7例SCF患者中,最常见的受累血管为3支血管同时存在SCF,其中右冠状动脉(RCA)为最常见的受累血管。结论吸烟及酗酒患者更易发生SCF,SCF患者存在糖代谢和脂代谢异常。

  • 标签: 冠状动脉慢血流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曲美他嗪(TMZ)与传统常规药物相结合对心脏X综合征预后的影响。方法:80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TMZ组(传统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MZ20mg,3次/d),治疗1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心功能检查,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TMZ组总运动时间[(7.90±1.45)min比(9.35±1.70)min],ST段下降lmm的时间[(5.30±1.43)min比(6.78±2.00)min]明显延长,ST段压低幅度明显减小[(0.89±0.30)mm比(0.61±0.20)mm],P均<0.05;心脏功能方面,搏出量[(67.99±11.77)ml比(74.05±7.58)ml]、左室射血分数[(50.13±11.05)%比(56.02±9.52)%]均明显增加(P均<0.01)。结论:TMZ能明显改善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微血管性心绞痛 曲美他嗪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心力衰竭预后和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124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TnⅠ表达水平分为正常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观察指标的差异性及1年的随访结果。结果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级患者的cTnⅠ为(0.054±0.015)ng/ml、Ⅲ级患者的cTnⅠ为(0.126±0.028)ng/ml、Ⅳ级患者的cTnⅠ为(0.364±0.087)ng/ml;NYHA心功能Ⅱ、Ⅲ及Ⅳ级患者的cTnⅠ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末径(LVDD)、左室缩末径(LVDS)检测值显著大于正常组,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检测值显著小于正常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死亡率、病情恶化率、住院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与cTnⅠ表达水平呈负相关,cTnⅠ可作为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及预后的观察指标,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心力衰竭 血清肌钙蛋白Ⅰ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血红蛋白浓度对急性肺栓塞近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20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轻、中、重度贫血组3组共52例,非贫血组152例。比较4组患者发病因素差异及出现呼吸衰竭、右心衰竭、休克及30d内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非贫血组与轻、中、重度贫血组患者的既往心、脑、肾、免疫系统等疾病病史、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分布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oxygenpartialpressuredifference,P(A-a)O2]、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pressureofoxygen,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pressureofcarbondioxide,PaCO2、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肌钙蛋白I(troponinI,TNI)、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fattyacid-bindingprotein,H-FABP)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随着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其PaO2、PaCO2呈逐渐降低趋势,P(A-a)O2、NT-proBNP、TNI、H-FABP呈逐渐升高趋势。非贫血组与轻、中、重度贫血组中呼吸衰竭、右心衰竭、休克及30d内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血红蛋白浓度对于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判断近期预后有相应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且随着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其低于正常常提示预后不良,是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近期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血红蛋白 近期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脉造影(CAG)的患者577例的临床资料,按造影前甲状腺功能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507例)、甲减组(49例)和甲亢组(21例)。运用Gensini评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CAG后随访1年,主要观察终点为心绞痛发作住院、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事件。结果: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比较,甲减组冠脉病变程度更严重(重度:22.3%比36.7%),冠心病发生率(59.4%比81.6%),心绞痛发作住院率(7.5%比14.3%)显著升高;甲亢组冠脉痉挛的发生率(3.0%比33.3%)、心绞痛发作住院率(7.5%比28.6%)明显升高(P〈0.05或〈0.01);甲减组和甲亢组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2.8%比26.5%、38.1%)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冠心病检出率更高,冠脉病变程度更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

  • 标签: 冠心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 简介: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的幅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描记88例AMI早期患者溶栓治疗后1h、2h、3h、1d、3d等时段的心电图,根据有、无早期(溶栓后2h)ST段的恢复分为三组:A组.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线,即回降的幅度≥90%;B组,ST段回降的幅度在50%~90%之间;C组.ST段回降的幅度不到50%。比较三组心肌酶、左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病死率.A组与B组、C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A组CK峰值低、LVEF高、预后好;C组则相反。结论:AMI早期溶栓后的心电图ST段变化.有助于对临床预后的评估。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 简介: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目前对Hunt—HessI~Ⅱ级和V级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的意见趋于一致。I~Ⅱ级患者病情良好,早期手术与延期手术效果无显著差异,但为防止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多争取早期手术。V级患者病情危重,除非有威胁生命的血肿可以清除,否则无论是否手术,效果均不佳。故多数学者主张先保守治疗,延期到病情好转后再手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预后 手术时机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996年3月至2001年3月,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住院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共436例(AMI的诊断参照WHO1979年有关AMI诊断标准),根据伴有胸痛及不伴有胸痛,将入选患者划分为:不伴有胸痛组141例;伴胸痛组手臂、头部、颌部疼痛295例.

  • 标签: 无痛性心肌梗塞 预后 临床特征 胸痛 血管再通
  • 简介:目的对比3种脑出血量表在预测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自发性脑出血患者61例。入院时采用Hemphill等的原始的ICH量表(originalICHscore,OICH)及Chenug等的改良的ICH量表(modifiedICHscore,MICH)、新的ICH量表(newICHscore,NICH)进行评分。同时于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评分。3个月时进行NIHSS、Barthel指数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3种ICH量表与其他量表评分的相关性;以MRS为标准,对比3种ICH量表评价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准确性。结果①3种ICH量表评分与脑出血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和3个月MRS、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入院时和3个月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MRS量表比较,OICH、MICH、NICH量表判断ICH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分别为73.1%、84.6%、80.8%,特异性分别为80.0%、88.6%、60.0%,符合率分别为77.0%、86.9%、68.9%。结论OICH、MICH、NICH量表评分与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3种量表相比,MICH量表对脑出血预后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最高。

  • 标签: 脑出血 损伤严重度评分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rainnatriuretiepeptide,BNP)浓度动态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etion,AMI)预后的关系。方法76例AMI患者分别在急性期24~48小时内和4—7天抽血检测BNP,经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平均12月的随访,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组和未发生组二次血浆BNP浓度差异。结果AMI后第一次血浆BNP值(467.8±198.9)ng/L和第二次BNP值(422.6±165.5)n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0.2±28.4)ng/L,P〈0.01;发生总心血管事件患者第一次血浆BNP值(558.4±146.8)ng/L和第二次BNP值(586.7±184.6)ng/L比较,第二次血浆BNP浓度有进一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而发生死亡组和心衰组第二次血浆BNP浓度均显著高于第一次[其值分别为(676.7±167.6)ng/L对(492.5±203.2)ng/L和(647.2±117.4)ng/L对(545.1±68.3)ng/1,P均〈0.05];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第一次血浆BNP值(411.9±132.4)ng/L和第二次BNP值(289.6±105.4)ng/L对比第二次血浆BNP浓度显著下降,P=0.015。结论AMI急性期BNP浓度显著升高,BNP浓度持续或进一步升高提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BNP浓度动态变化可作为AMI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报因子。

  • 标签: 心肌梗死 脑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进行血栓抽吸对心室重构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rEMI)患者270例,随机(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常规PCI组)140例及血栓抽吸组130例。检测患者直接PCI后心肌灌注指标包括术后2hST段回落(STR)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所有患者均于术后5-7d及出院6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肌灌注及心室重构指标的差异。对患者随访12个月,动态追踪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血栓抽吸组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STR比例及TMPG良好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4.6%比45.0%,70.0%比48.6%,P〈0.01)。出院6个月后,血栓抽吸组患者LVEDd、LVEDV、LVESV显著小于对照组,而LVEF则高于对照组[(54.53±2.73)比(56.79±2.46,(118.74±4.34)比(121.23±3.52),(58.44±3.79)比(61.94±3.83),(49.62±3.32)比(48.12±2.15),P〈0.05]。术后随访1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血栓抽吸组患者累积无MACE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3%比82.3%,Logrank=4.187,P=0.041)。结论对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进行血栓抽吸再行PCI,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肌灌注水平,减轻术后左心室重构,并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 标签: 血栓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预后
  • 简介: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其病因、合并疾病、临床特征与心衰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性别差异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慢性心衰患者228例,每3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参数等。记录患者心衰再入院、心源性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终点发生情况。分析在不同性别中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慢性肾脏病和舒张功能不全明显升高(P<0.01)。对影响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心房颤动是心衰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6.874,95%CI:1.932~24.459,P=0.003),急性期LVEF降低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17,95%CI:0.851~0.989,P=0.024;OR=1.107,95%CI:1.021~1.200,P=0.013),稳定期心功能分级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84,95%CI:1.117~139.495,P=0.040)。结论慢性心衰预后的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对女性患者控制心房颤动、优化舒张性心衰治疗对减少心衰复发,降低心源性死亡可能较男性更有意义。

  • 标签: 心力衰竭 高血压 心房颤动 预后 性别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高血压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65例行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被分组进行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与不合并高血压患者相比,术前有高血压者行CABG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P<0.05),术后30min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PaO2/FiO2)比值明显低下(P<0.01),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24h内胸腔引流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维持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的正常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术前 手术预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老年冠心病患者 临床资料分析 机械通气时间
  • 简介:以墓碑形ST段抬高为特征的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差国内外已有报道。但未见墓碑形ST段抬高对老年人AMI指标及临床近期预后险恶特点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收集ST段呈墓碑形抬高者(见图1)58例,就其心电图形态特征与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 标签: 墓碑形 ST段抬高 近期预后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心电图 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