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13例Bitronik公司生产Inos2/CLS和ProtosDR/CLS闭环刺激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植入和随访,探讨该起搏特点。方法植入后第5天开启闭环刺激频率适应功能,观察不同体力活动、情绪变化和思考活动时频率变化。结果Bitronik公司Inos2/CLS和ProtosDR/CLS在体力和脑力活动时能较好地进行频率应答。不同活动量产生不同频率应答。结论ProtosDR/CLS除能适应体力活动外,尚能适应自主神经变化生理性频率应答,是目前最符合生理变化频率应答起搏

  • 标签: 起搏器 频率应答 闭环刺激
  • 简介: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兼容心脏起搏临床应用情况和MRI扫描安全性。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植入术后MRI扫描情况及起搏各项参数变化。结果共447例患者植入MRI兼容起搏,植入前56例次患者曾行过MRI检查;植入后9例次行1.5TMRI扫描,1例次行3.0TMRI扫描。扫描部位包括:头部8例次、肝胆1例次、脊柱1例次。扫描前后起搏各项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MRI成像清晰。随访至MRI检查后6个月,未发现起搏工作异常及电量异常耗损。结论MRI兼容起搏植入呈上升趋势,在规范操作流程下,患者能安全有效地进行MRI扫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兼容起搏器 磁共振成像 随访
  • 简介:目的探讨分支室速(FVT)电生理特性及合理治疗。方法根据FVT者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及治疗作一探讨。结果13例FVT者QRS波时限均无明显增宽(≤130ms),9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4例RBBB伴左后分支阻滞(LPFB),11例可见室房逆传。8例用异搏定治疗;3例先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治疗无效后用异搏定;2例室房逆传1:1者,用食管调搏终止发作;5例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结论FVT是一种特殊类型室速,因其电生理特性,易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相混淆,早期诊断并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分支型室速 电生理 治疗
  • 简介:近年来随着心脏起搏植入数量逐年增加,植入后并发症越来越多,其最严重并发症为起搏囊袋感染,发生率达1.01%[1],大部分囊袋感染处理较为棘手,根本方法是拔出电极,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痛苦.我科成功保守处理3例起搏囊袋感染坏死病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囊袋感染 植入后 临床分析 坏死感染 保守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选择对象共30例,均为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脊髓多发性硬化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次研究选择30例患者中,明显病情好转24例,占80%,4例预后较差,2例因呼吸肌麻痹和肺部感染死亡。病情好转率显著高于其它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多发性硬化依据临床特点行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脊髓型 多发性硬化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手术治疗越来越普及[1],桡动脉压迫在临床使用日渐增多,然而压迫导致腕部皮肤损伤情况不断出现,严重者术后一周皮肤破损尚未愈合,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因此,我科在2014年开始对加用透明贴预防桡动脉压迫所致皮肤损伤进行了相关对照研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透明贴 桡动脉压迫器 皮肤损伤
  • 简介:目的分析继发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后封堵相关严重并发症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7年在云南省多个介入中心行介入封堵治疗继发型房间隔缺损患者1214例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封堵与心脏大血管接触组(n=1030例)、封堵与心脏大血管未接触组(n=184例)。封堵与心脏大血管接触组又依据接触是否成角及封堵有无相对活动分为相应亚组。结果全组共发生封堵相关严重并发症6例(0.5%),其中封堵脱落5例,主动脉右心房瘘1例;当封堵与大动脉呈切线位接触且无相对活动时,封堵相关严重并发症减少。结论建议根据不同房间隔缺损选择适合封堵,封堵释放前应关注封堵是否与大动脉接触成角以及有相对运动。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对不同病因行心脏永久性起搏植入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指标的观察与分析。方法根据病因将入选患者分成冠心病组(78例)、退行性变组(62例)和心脏术后组(30例)。观察三组患者右心室电极固定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室起搏参数和并发症等。结果心脏术后组与冠心病组、退行性变组在X线曝光时间、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心脏术后组与冠心病组、退行性变组术后一周内囊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因不同行永久性起搏植入均安全有效,但因心脏手术引起传导功能异常,行起搏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发生率高,其X线曝光时间及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值亦有所增加。

  • 标签: 不同病因 永久性起搏器 并发症 起搏器参数
  • 简介:为了探讨质性心脏病患者全身耐力下降原因,我们用心肺运动试验系统对16正常人和16名质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最大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并测定运动前后动脉血乳酸浓度和酸碱代谢参数,结果发现;质性心脏病患者全身耐力和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正常人,但二组其它酸碱代谢参数无明显差异,由此提示酸性代谢产物乳酸不是影全身耐力主要因素,本研究还发现;病人组最大潮气量.每分通气量都减低,生理死腔和肺泡动脉氧压差升高,二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心力储备下降,运动诱发肺淤血,肺顺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心脏病患者全身耐力下降主要原因。

  • 标签: 耐力 心肺运动试验 乳酸
  • 简介:据报道,澳大利亚墨尔本琼恩·米迪莱顿在22岁被诊断出患有小儿麻痹症,从此全身瘫痪,四肢和躯体都无法动弹,过去60年间她一直利用人工呼吸(俗称铁肺)维持生活。10月30日,她在墨尔本一家疗养院去世,享年83岁。

  • 标签: 人工呼吸器 全身瘫痪 存活 老妇 小儿麻痹症 澳大利亚
  • 简介:目的评价Cox迷宫Ⅲ手术治疗心房颤动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Cox迷宫Ⅲ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所致房颤远期疗效。男20例,女14例,年龄(40.32±6.37)岁,风湿病史15年以上,心厉颤动(房颤)病史2~8年(4.21±1.75)年。术前心功能Ⅲ~Ⅳ级。同期均行二尖瓣置换术,附加三尖瓣成形术18例,清除左房血栓2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随访35~64个月,平均39.4个月。术后房颤均消失,有1例为结性心律。窦性心律占97.08%(33/34),在作最大体力活动时均无窦性迟钝现明,无一例需起搏,均有心房收缩功能;术后1年心功能Ⅰ级占94.12%(32/34),Ⅱ级5.88%(2/34);无血栓栓塞并发症;晚期死亡1例,死于术后第三年。结论迷宫Ⅲ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所致房颤安全有效,能消除房颤,恢复心房收缩,远期疗效确切。

  • 标签: Cox迷宫Ⅲ型手术 心房颤动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 心房收缩
  • 简介: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年轻人中心肥胖关系。方法测量38例年轻人中心肥胖者(A组)和34例年龄、性剐与之匹配正常体重对照组(B组)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间期,通过计算机数字转换得出QTd、校正后QTd(QTcd)。结果A组与B组比较A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增大(P〈0.05),为正常高值(高血压前期),QTd、QTcd显著增大(P〈0.05)。结论年轻人中心肥胖者血压为正常高值、QTd、QTcd显著增大.可能与肥胖致心室肌肥厚及心肌脂肪浸润等引起心肌除极和复极不均一性相关,而血压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

  • 标签: 心电图 QT离散度 中心型肥胖
  • 作者: 张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5期
  • 机构: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1000
  • 简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脑卒中之首。根据脑出血部位,分为颅内动脉出血(ICH)和非颅内动脉出血(NICH),两者均可引起相应部位神经功能缺失。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新发病例,并且有逐年增加趋势。该病致死率高达30%~40%,患者往往由于延误治疗而留下终身残疾。目前我国对脑出血治疗尚无统一标准,主要以急性期脑出血治疗后1周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标准。临床上对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是判断预后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治疗方案是治疗成功关键。本文将对脑出血分、诊断以及临床治疗进行简单介绍,以期提高人们对脑出血有进一步了解。

  • 标签: 脑出血;血管破裂;脑卒中
  • 简介:目的探究B脑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与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行改良扩大Morrow术98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出现心房颤动分为颤动组(n=19)和未颤动组(n=79),比较两组BNP浓度差异,并分析其与心房颤动出现关联。结果两组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septalthickness,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ventricularposteriorwallthickness,LVPW)、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LVOTG)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mension,LVEDd)间差异均不显著,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未颤动组相比,颤动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更低、左心房内径(leftatrialdimension,LAD)更大,差异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t=8.04、9.37,P均〈0.01)。颤动组BNP浓度明显高于未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62.3±47.3)ng/mLvs.(4584.9±25.1)ng/mL,t=41.8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BNP均是心房颤动发生独立高危因素(t=3.97、4.78,P〈0.05),而患者年龄、LVEF则不是心房颤动发生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BNP浓度与其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存在密切联系,是心房颤动出现独立高危因素。

  • 标签: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心房颤动 脑钠肽
  • 简介:我国西部新疆、西藏边境多为高原地区,高原部队训练、边境巡逻、驻守部队换防等涉及的人群都很多,对急性高原病防治尤为重要。国内近年来出现轻便折叠加压舱(袋)是救治急性高原病新装置,通过向舱内充压新鲜空气,有效提高患者周围小环境氧分压,

  • 标签: 急性高原病 呼吸器 应用 预防 研制 部队训练
  • 简介:永久性心脏起搏是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治疗方法。但随着接受起搏植入患者不断增加,起搏相关感染发生率也较前增加。起搏相关感染不仅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因此,起搏植入术后正确护理方法及护理指导对患者早日康复非常重要。本研究对2005年至2013年在我中心确诊为植入性心脏起搏感染患者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感染患者 护理指导 植入术后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
  • 简介:心律失常是心脏起搏植入术中最常见并发症,对某些严重心律失常正确分析、处理,以及是否及时,可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甚或危及患者生命。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资料为1990年以来手术者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18~83(61±5.2)岁。冠心病56例:含急性心肌梗死(AMI)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6……

  • 标签: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律失常 手术并发症 处理方法
  • 简介:心脏永久起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是心脏起搏手术关键步骤。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目前最为常用。但近年来有关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并发症报道(如气胸、锁骨下挤压综合征等)日渐增多,故有必要开展新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而腋静脉起始于第一肋外缘,因此起搏电极导管不受锁骨和第一肋夹角及肌肉韧带挤压,故经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再次受到重视。

  • 标签: 腋静脉造影 X线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 穿刺 起搏器电极导线
  • 简介:目的分析经导管国产封堵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etusarteriosus,PDA)远期随访资料,评价其远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因素。方法PDA患儿接受国产封堵治疗302例,病例均随访至2006年12月,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PDA最窄处直径在2.0~16(4.1±1.3)mm,其中直径超过12mm10例(3.3%)。成功植入4/6~22/24mm大小封堵298例(98.6%)。完成了随访244例,随访率为81%,随访时间24~82个月。需要再次接受治疗4例(1.3%),其中接受介入治疗3例(0.9%),包括因残余分流而溶血2例;因封堵移位接受外科治疗1例(0.3%)。1年和5年无事件发生率为98.0%。残余分流率在1d,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分别为10.4%,3.7%,2.1%,0.8%,0.5%和0。10例巨大PDA应用大型封堵封堵成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治疗小儿PDA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 标签: 心脏导管插入术 动脉导管未闭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H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和偏头疼相关性。方法将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内科住院部收治400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10μmol/L为分界点及是否并发偏头痛,把所有患者分为4组:H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A组)、单纯H高血压组(B组)、非H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C组)及单纯非H高血压组(D组)。比较4组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血脂浓度、血清Hcy浓度、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对H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及非H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用偏头痛生活品质问卷(migrainespecificqualityoflifequestion,MSQ)评分评价。结果高血压并发偏头疼患者Hcy浓度、高血压病程显著大于高血压不并发偏头疼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高血压患者MSQ评分与血清Hcy浓度呈负相关(r=-0.0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数据分析表明血清Hcy浓度>15μmol/L是偏头痛发生重要威胁因子。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血清Hcy浓度升高和高血压病程增长,会导致偏头疼发病率增加,Hcy浓度超过15μmol/L是偏头痛发生重要威胁因子。

  • 标签: H型高血压 非H型高血压 偏头痛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