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无导线心脏起搏和传统心脏起搏术后并发症。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GoogleScholar、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搜索无导线起搏和传统起搏植入的相关研究。由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荟萃分析。结果 与传统起搏相比,LCP 的两年 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 31% ,起搏系统再干预率 降低了 38%,研究显示 95% 的患者同步性 > 70%,解决了传统单腔起搏的弊端。结论 与传统起搏植入术相比,无导线心脏起搏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气胸/血胸、囊袋感染等并发症明显降低。

  • 标签: 无导线起搏器 传统起搏器 并发症 心律失常
  • 作者: 汤宝鹏 张澍 黄德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21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起搏电生理科 新疆心电生理与心脏重塑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54,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本文评述了无导线起搏在治疗心动过缓的研发历史及思路、适应证探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研发 适应证 问题 未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刺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电极导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5例植入心脏起搏的患者分为经皮穿刺腋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观察两种手术径路安置起搏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起搏植入术,腋静脉组穿刺曝光时间长,但成功率高,电极操作时间短,并发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手术时间、电极参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静脉途径较锁骨下静脉途径能避免锁骨挤压综合征发生,并发症少,是安全、可靠、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腋静脉 锁骨下静脉 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
  • 简介:摘要心脏起搏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手段,而无导线起搏是心脏起搏史上里程碑式的变革和进步,从电子元器件、植入术式、并发症以及术后管理等都迥异于传统起搏疗法,其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在各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共同倡导并组织撰写了本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与推广该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让此项技术更加安全、有序地在国内开展。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心动过缓 无导线起搏 起搏器 指南
  • 简介:摘要房室同步无导线起搏是心脏起搏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可以进行心房心室的顺序性起搏。本例患者因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于右心室间隔部植入房室同步无导线起搏,术后起搏参数良好稳定,同时较好地实现了房室同步的起搏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动过缓 无导线起搏器
  • 简介:心脏永久起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是心脏起搏手术的关键步骤。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目前最为常用。但近年来有关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并发症报道(如气胸、锁骨下挤压综合征等)日渐增多,故有必要开展新的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而腋静脉起始于第一肋外缘,因此起搏电极导管不受锁骨和第一肋夹角及肌肉韧带的挤压,故经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再次受到重视。

  • 标签: 腋静脉造影 X线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 穿刺 起搏器电极导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护理人员对永久起搏电极拔除患者的术前术后的专业和精心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并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我院截止2017年8月63例永久起搏电极拔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护理与观察。结果全部病例中仅3例拔除失败,出现严重并发症者3例,所有患者均无死亡。结论术前术后密切的病情观察及精心护理,可及时发现并预防相关并发症,进而促进患者尽快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起搏器 电极拔除 护理
  • 简介:摘要无导线起搏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目前临床应用经验、循证证据、指南更新等方面的进展,结合《无导线起搏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特撰写此操作流程及规范,就无导线起搏植入的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及特殊情况进行推荐,以期进一步促进无导线心脏起搏植入在我国规范、有效、安全地开展。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无导线起搏器 操作流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3例无导线起搏植入术患者术中护理配合的要点。做好充分术前护理,术中做好物品药品、耗材急救准备,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术中严密心电监护,预防可能的风险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

  • 标签: 无导线起搏器 术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提高护理质量,减少起搏植入术后电极移位的发生。方法以3例起搏术后电极移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PDCA循环对起搏术后电极移位问题进行现状评估,找出原因、确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加以实施、解决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结果经PDCA循环,提高护理质量后,3例电极复位术后患者均未发生电极再次移位。结论PDCA循环可有效找出起搏植入术后电极移位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从而减少起搏植入术后电极移位的发生。

  • 标签: PDCA循环 起搏器电极移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Micra™ Transcatheter Pacing System无导线起搏(Micra无导线起搏)的植入背景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中国澳门镜湖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植入Micra无线起搏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81.6岁,最大102岁。分别在出院前、植入后1、3、6、12、24个月进行随访,收集起搏电学参数和不良事件。结果实施Micra植入术患者手术时间(49.0±15.1)min,X线光曝光时间(8.3±4.0)min。植入时电学参数:阻抗(803.2±233.8)Ω、感知(9.1±4.4)mV、阈值(0.6±0.3)V/0.24 ms,住院天数3~5 d。围术期内,早期并发症(植入术后3个月内)术后穿刺点血肿(3.8%,3/80)、心包填塞(2.5%,2/80)、穿刺点动静脉瘘(1.3%,1/80)、起搏感知不良/阈值过高(2.5%,2/80)、起搏综合征(1.3%,1/80),平均随访1.48年,无中远期并发症。结论与传统起搏相比,Micra无导线起搏操作简单、微创,避免导线和囊袋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为符合单腔起搏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带来新的选择。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随访研究 围手术期医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短期安全性。方法研究自2019年12月到2020年9月前瞻性入选36例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的患者,均符合指南推荐Ⅰ类或Ⅱ类VVIR起搏适应证。通过观察起搏参数及症状改善的情况评估其有效性,观察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其短期安全性。结果36例患者均完成无导线起搏植入,成功率100%。其中男25例(69%,25/36),年龄(73±14)岁,年龄范围15~87岁,随访(6±3)个月。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8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2例,二度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术中起搏阈值为(0.46±0.21)V/0.24 ms,感知为(10.8±4.5)mV,阻抗为(871±268)Ω,术后随访3个月感知及阈值均平稳,阻抗在3个月的随访中较术中明显下降[(813±197)Ω对(689±149)Ω,P=0.01]。术后24 h血管彩超检查发现股静脉穿刺点处静脉血栓11例(11/36,31%),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栓均消失,未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后果。未发现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的血管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24 h出现阈值升高,术后1个月阈值恢复正常。结论无导线起搏植入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短期安全性好,但其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无导线起搏 起搏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MicraTM无导线起搏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我们选择了我院的12名MicraTM无导线起搏植入患者,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6例,接受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例,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并对比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后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采用围手术期护理的观察组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为MicraTM无导线起搏植入患者提供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 标签: 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icraTM无导线起搏植入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患者12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6例,使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例,使用围手术期护理)。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观察组在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MicraTM无导线起搏植入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能取得较佳的效果,可减少其并发症的出现,效果显著。

  • 标签: 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无导线起搏Micra置入术中释放即刻阻抗对起搏阈值变化趋势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无导线起搏Micra置入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无导线起搏置入术中电学参数,将阻抗和起搏阈值分为释放即刻、释放后5~10 min和牵拉试验后3组。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对比3组电学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释放即刻阻抗对起搏阈值变化趋势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1例置入Micra无导线起搏的患者,男性12例(57%),年龄(72.2±12.5)岁。21例患者置入术中释放即刻阻抗为(798.1±35.3)Ω,释放后5~10 min为(800.9±35.6)Ω,牵拉试验后为(883.6±31.7)Ω,3组阻抗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释放即刻阈值为(0.97±0.11)V/0.24 ms,释放后5~10 min为(0.95±0.12)V/0.24 ms,牵拉试验后为(0.59±0.06)V/0.24 ms,牵拉试验后阈值低于释放后即刻(P=0.003)和释放后5~10 min(P=0.008),阈值有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的趋势。ROC曲线分析显示,释放即刻阻抗≥680 Ω可预测牵拉试验后能获得理想的起搏阈值(AUC=0.989,95%CI 0.702~0.964,P<0.001),预测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100%;而释放即刻阻抗≤520 Ω时起搏阈值不理想(95%CI 0.893~1.000,P<0.001),且不能随时间推移而改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0%。结论Micra无导线起搏释放即刻的阻抗值对起搏阈值的变化趋势有预测价值,释放即刻阻抗≥680 Ω提示牵拉试验后获得理想的起搏阈值可能性较高,而阻抗≤520 Ω起搏预测阈值不良,建议寻找新的起搏位点。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心动过缓 无导线起搏器 起搏器置入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起搏装置感染移除术后患者中植入无导线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移除感染起搏装置后植入无导线起搏患者,回顾性分析手术相关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起搏电学参数(阈值、R波振幅、阻抗)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共入选10例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76.2±6.0)岁,其中9例患者为囊袋感染,1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所有患者均完整移除感染起搏装置并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Micra,美国美敦力公司),植入部位均为右心室中位间隔部。平均手术时间(65.0±24.8)min,平均X线曝光时间(9.6±2.3)min,平均X线曝光量(212.6±96.4)mGy。植入时起搏电学参数:阈值(0.5±0.2)V/0.24 ms、R波振幅(9.0±2.2)mV、阻抗(687.0±120.9)Ω。围术期未出现心脏穿孔、心脏压塞、血管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器械移位、装置感染、胸痛、血胸等不良事件。结论在起搏装置感染移除术后患者中植入无导线起搏是安全、可行的,无导线起搏将为此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无导线起搏器 起搏装置感染 导线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