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2005年腹股沟疝在天津市成人中的自然发病率和患病率并探讨其患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人员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组成。按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电话号码,拨打随机抽出的电话号码,接触到家庭电话后,甄选出合格受访者,对于合格受访者,采用纸笔问卷进行电话访问。结果成人“腹股沟疝”2005年的患病率为0.02%、发病率为0.006%。结论此次调查基本反映了天津市成人腹股沟疝的患病情况。

  • 标签: 腹股沟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患病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医工融合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康复需求的提高,智能化上肢康复机器人因可为脑卒中患者提供高强度、高重复性主动康复训练,恢复上肢运动功能,实现脑神经重塑等作用,成为脑卒中康复领域的研究热门,但目前大多数上肢康复机器人系统仍处于实验室研发或临床验证阶段。本文总结国内外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比不同类型机器人的优势与不足,展望上肢康复机器人发展趋势,为促进其临床转化提供思路。

  • 标签: 脑卒中 上肢康复 机器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对照组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利用Fugl-Meyer以及Berg平衡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的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具有进一步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下肢机器人 后肢体功能 脑卒中 效果评价
  • 简介:术中在横结肠上缘切开胃结肠韧带,将横结肠系膜前叶分离,向右分离,显露胃网膜右动脉由胰十二指肠动脉分支根部并离断,清除周围淋巴结。将胃翻向上方,在胰腺上缘肝总动脉之起始部找到胃左动脉。分别显露胃左动脉和静脉。先切断静脉,再切断胃左动脉,剥离胰腺背膜,并切除周围脂肪,清除肝总动脉及胰腺上缘之淋巴结,向右继续清除幽门上淋巴结群。在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出胃右动脉处切断胃右动脉,清除肝固有动脉周围之淋巴结,离断十二指肠。向右继续清除脾动脉周围之淋巴结及脂肪组织,将胃向上翻起,清除贲门淋巴结及脂肪组织。余步骤辅助小切口完成胃肠Roux-en-Y重建。

  • 标签: 胃肿瘤 胃切除术 机器人
  • 简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daVinci)系统自2001年首次用于结直肠手术以来,多个国家先后进行了探索和试验,包括应用手术机器人进行结直肠的良性肿瘤切除术、恶性肿瘤根治术及直肠固定术等,以直肠手术的报道最多。现就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用于结直肠手术的情况做一综述,重点阐述机器人行直肠癌根治术的研究进展。

  • 标签: DA Vinci 机器人 结直肠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利用达芬奇系统完成腹股沟疝修补术12例,其中达芬奇经腹路径9例,达芬奇完全腹膜外路径3例。结果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平均手术时间(110.0±17.5)min。术中无明显失血。术后2~3d出院。术后随访5~16个月,无复发患者。平均住院费用3.2万元。结论利用达芬奇操作系统进行TEP及TAPP是可行的,手术时间及较高住院费用可能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 标签: 机器人 疝修补术 腹腔镜 腹股沟
  • 简介:摘要:近年来,脊柱置钉植入的外科治疗已朝着微创手术,智能系统,自动化技术和标准化发展方向发展。高精度手术治疗设备是现代科学追求完美的方向。手术治疗简便有效,确保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基本的人工脊椎钉手术只能由具有较高工作经验的医生执行,并且手术治疗时间和创伤程度都是对医生和患者的双向培训。本文讨论了骨科手术智能机器人在脊椎钉放置中的科研应用。

  • 标签: 骨科 手术机器人 脊柱置钉 研究应用
  • 简介:摘要:根据相关研究报道可知,牙齿缺失对人体具有较为严重的伤害,目前我国存在缺失牙情况的人数已超过四亿,而以现如今的医疗技术来看,利用种植牙的方式进行缺失牙修复是一种较为不错的手段。本篇文章就围绕自主式种植牙机器人的研究工作展开深入讨论。

  • 标签: 自主式种植牙机器人 研制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脑立体定向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均在华科Sinovation机器人辅助下完成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精准定位靶点,并顺利完成穿刺打靶,5例脑出血穿刺引流术后血肿体积明显减少,其中3例基底节出血,2例脑干出血,引流管在位良好;2例颅内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均获得阳性病理: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星形细胞瘤;2例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术后即刻疼痛消失;2例STN-DBS术后微毁损效应明显,模拟电场与电极重合良好。术后无症状性出血1例,余均无神经功能损伤及感染发生。结论:机器人辅助脑立体定向手术具有微创、精准、安全等优势,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 标签: 机器人 定向技术 微创 精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亲子关系的确认不仅在法律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更是社会稳定与家庭幸福的基石,传统的亲子鉴定方法存在着许多瓶颈,包括时间成本高、流程繁琐以及准确性不足等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进行亲子鉴定逐渐成为可能。本文旨在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亲子鉴定算法优化与自动化,以应对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 标签: 机器学习 亲子鉴定 算法优化 自动化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神经内科门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就诊及治疗状况。【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5月天津市三甲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初诊AD患者,采取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BJ)进行评价并定期随访;根据选择药物治疗的不同进行分组分析。【结果】人选450例AD患者,女性占52.7%,平均年龄70.6岁;156例轻度AD(34.67%)、209例中度AD(46.44%)、85例重度AD(18.89%),三者在性别、发病时间和学历存在差别(P〈0.01);奥拉西坦组11例(2.44%),多奈哌齐组198例(44%),美金刚组71例(15.78%),联合治疗(美金刚和多奈哌齐)组58例(12.89%),未治疗组112例(24.89%),治疗组在病程、MMSE、MOCA—BJ、ADL评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多奈哌齐组与美金刚组或联合治疗组存在明显差异(P〈0.01),而美金刚组与联合治疗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治疗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治疗组明显下降。【结论】天津市初诊的AD患者以中重度为主,抗痴呆药物选择的主要与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早期积极的诊断治疗AD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速度,改善认知功能。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危险因素 发病时间 体重指数 抗痴呆药物
  • 简介:【摘要】 目的:构建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实施的头颈胸及上腹部三、四级手术的患者,其中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有2157例。数据预处理后,通过循证和临床结合的方式筛选出预测模型的特征变量,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分别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GBDT)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模型。通过比较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等指标,评估三种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GBDT模型和ANN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23 (95% CI: 0.790~0.855)、0.877 (95% CI: 0.841~0.913)和0.908 (95% CI: 0.878~0.938)。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PPCs风险预测模型具有可行性。在本研究构建的三种PPCs机器学习模型中,ANN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表现和临床价值。

  • 标签: 机器学习 术后肺部并发症 风险评估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是研究更好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器械的清洗方法,研究并探讨供应室消毒对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方法将使用后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器械按随机分配方法分为手工清洗和机器清洗的两种清洗方法。通过对清洗后的器械进行放大镜目测的质量检查方法、清洗耗费时间、清洗成本进行比较。结果达芬奇机器人器械手工清洗后使用放大镜进行质量检查合格率为90%,机器清洗后使用放大镜进行质量检查合格率为95%。机器清洗质量优于手工清洗,但手工清洗也具有清洗耗时少、清洗成本低的优点。结论为确保清洗质量,在物资设备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应首选机器清洗,器械急需时可选择手工清洗,保证器械及时供应,通过彻底清洗保证达芬奇器械的清洗保证清洗质量,为灭菌做好准备。

  • 标签: 达芬奇机器人 器械清洗 手工清洗 机器清洗
  • 简介:摘要:目的:对 16排螺旋 CT技术质量管理与机器保养探究,将 CT技术人员的工作压力降到最低程度,积极发挥机器应用性能,并且获得质量较高的 CT影像,以适应诊断需要。材料与方法:分析本院应用的飞利浦 16排 CT扫描机器,从应用手段到相关保养方式着手研究,最终得出提升 CT技术拍摄质量的最佳方式。结果:落实 16排螺旋 CT技术科学质量管理,能够帮助 CT技术人员提升其工作效率,保证日常工作秩序。结论:研究发现,对 CT技术的质量管理和机器保养,能够有效提升 CT科室工作标准,使技术人员操作更加科学化和精准化。

  • 标签: CT 技术 机器保养 质量
  • 简介:目的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单纯肾肿瘤剜除术的手术经验,并初步探讨此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的66例患者,其中男43例、女23例,平均年龄(55±11)岁。本组共66个肿瘤,其中左肾41例、右肾25例。根据R.E.N.A.L评分:低度复杂(4~6分)3例、中度复杂(7~9分)42例、高度复杂(10~12分)21例。所有肿瘤患者均经术前CT及超声证实,排除集合系统侵犯或者远处转移,肿瘤平均直径(4.6±1.2)cm,临床分期为T1aN0M0-T2aN0M0。术前平均血红蛋白(Hb)为(131±18)g/L、平均血清肌酐(SCr)为(93±37)μmol/L、患肾平均肾小球滤过率(GFR)为(39±8)ml/min。结果6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时间(160±35)min,本组57例患者实施肾动脉阻断,平均热缺血时间(19±5)min,平均出血量(149±36)ml,术中未输血。术后1周无继发出血、漏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d复查Hb(124±12)g/L、SCr(97±32)μmol/L、患肾GFR(37±9)ml/min,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示:肿瘤切缘阳性率1.5%,肾良性病变8例,肾癌58例。术后平均随访(6.7±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新发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机器人辅助肾肿瘤剜除术是安全的,短期随访研究证实肿瘤控制效果满意,且对肾功能影响较小。

  • 标签: 机器人 肾肿瘤 剜除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手术机器人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使外科手术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于其突出的优越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已逐渐推广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简要综述,对外科手术机器人的优势、局限性和存在的缺陷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 标签: 外科手术 机器人 计算机辅助外科 微创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