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县域尺度,计量揭示了武汉城市圈道路网通达的空间演化规律:县域通达演化保持时间惯性,空间分布整体遵循良好的指数律,空间极化程度保持连续,通达极值的县域分布具有空间惰性;县域通达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律,呈中心-外围的环状分异,局部出现一定变形,具有强空间集聚,形成明显的等级圈层结构。县域通达的这种空间变化受其自然环境“刻画”明显,呈现“反自然梯度”格局,也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但不同指标下的社会经济“牵引”强度存在差异,总体上县域通达与自然—人文地理系统保持空间共轭协同,遵循一定的空间对称:县域通达分布遵循中心地原理,与城乡节点体系的靶形分布一致;通达空间供给与人口和经济需求保持密切耦合,与地形地貌分布具有宏观上的对应和一致,空间呈现协同共轭的“〉”型结构。

  • 标签: 通达性 县域对称性 空间演化 城乡道路网 武汉城市圈
  • 简介:清朝建立前,满族统治者就与蒙古王公进行政治联姻,入关后又与降清的吴三桂、尚可喜等汉族上层人物建立政治联姻的关系。这些联姻都为清朝灭亡反清力量、统一全国、稳固边疆产生过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三藩之乱”之后,清朝皇室与汉族上层人物的联姻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蒙古各部控制着当时中国西北、西藏、青海地区,王公之间也通过联姻形成了微妙的多边关系网络,该网络又在清朝稳固西北、西藏的战争中被打碎。本文以相关文献为依据,重点论述从顺治时期至乾隆初期“满汉联姻”“蒙蒙联姻”等的演变,比较清王朝统治者对这些联姻态度的异同和变化,浅析这些联姻对清前期皇权稳固、边疆治理、国家统一的影响,讨论“满蒙联姻”具有持久的外在原因。

  • 标签: 政治联姻 异同 影响
  • 简介:按“两次房改”的界分范式,系统梳理评析“一次房改”和“二次房改前期”的改革目标、原则,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指出“二次房改中后期”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两房协调”的新住房体制,为促进整个住房体系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进而履行房困破解和商住房稳健繁荣的使命,提供深层持久的制度动力。

  • 标签: 两次房改 房改目标 房改原则 两房协 新住房体制
  • 简介:旅游者在景区内选择游览线路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沿途景观、游览耗时、体力支出、交通工具的花费和体验等.本文运用联合分析法研究在多因素杂糅并存的情况下,各项影响因素对旅游者游线选择的效用.研究发现,对景区游客而言,沿途景观和交通方式体验的效用价值较高,其次为游线的耗时.各项影响因素的效用在景区不同年龄层的游客间差异较为显著,而在不同性别游客间差异较小.本文进一步调查了游客对湿地、山地和平地等不同类型景区内交通的偏好,结果表明,虽然游客所偏好的交通方式存在差异,但在追求交通体验上表现出共性.

  • 标签: 旅游景区 游线选择 影响因素 效用评价 联合分析法
  • 简介:基于民族视角,利用五普、六普数据,运用文化多样化指数等方法,分析我国文化多样时空格局,研究发现:1文化多样水平具有空间差异性,呈现出中东部较低西部边疆地区较高,乡村高城市低的空间格局。2文化多样性具有缓慢变迁。五普到六普,文化要素多样、文化空间多样略有降低;文化多样类型略有调整;中东部向边疆渐高的核心外围式格局和乡高城低格局未变。3文化多样变化具有多元。有13个省份文化多样下降,18个省份上升;城乡文化多样变化也各具特色。4文化要素多样水平较低,文化空间多样水平较高,文化多样表现具有悖论。5文化多样演化机制具有复杂。地理环境、民族构成、人文历史、人口流动等均是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文化多样性 民族 格局 省域
  • 简介:本文以广东省陆路交通网络为对象,综合利用可达度量模型对广东省区域可达进行测算和空间特征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广东省省域的等级分区。结果表明,广东区域日可达和时间可达呈现出同心圆分布特征,并具有明显交通网络指向性;但在空间、交通网络结构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潜力可达表现出多中心圈层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揭示了广东省区域可达的空间格局及分异规律,探讨了地理区位和城市发展在可达空间分异中作用,从而为广东产业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可达性 潜力模型 等级分区 空间分异
  • 简介:运用武汉市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主要包含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三个因子。从身份认同程度来考察,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已经达到"半"认同水平,但身份认同内部差异较大。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依次降低。相对较高的地域认同程度反映的是迁入地"城市魅力"的效应,而相对较低的群体认同程度,反映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外地人"意识倾向的特点。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

  • 标签: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 地域认同 文化认同
  • 简介:近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形态在时空变化上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对城市空间变迁及其内部机制的研究,对城市内部用地分异过程与特征研究较少,而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成果更甚微。因此,结合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二者的发展轨迹,从不同时段探讨了影响城市外部扩展与内部分异的主要因素和动力机制,以期对未来有效引导、控制城市扩张和合理利用城市内部土地资源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中国大城市 土地利用 影响因素与机制
  • 简介:本文运用场强模型,在时间可达的基础上,研究了在不考虑权重和考虑权重两种情况下,南京都市圈城市吸引范围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建议。得出的结论如下:1城市的吸引范围与行政区范围不完全一致,城市吸引范围扩展至江北的沿江城市有芜湖和镇江。2不考虑权重的情况下,南京、芜湖的吸引范围总体增长,扬州、镇江、巢湖、滁州、马鞍山的城市吸引范围总体下降,淮安的城市吸引范围变化不大。3考虑权重的情况下,南京和芜湖的城市吸引范围上升,淮安、镇江、巢湖的城市吸引范围下降,扬州、滁州、马鞍山的城市吸引范围波动下降。南京的城市吸引范围占南京都市圈的绝对优势。4建议芜湖、马鞍山等沿江城市进一步完善过江通道,实现沿江城市的跨江发展;通过加快交通建设和淡化行政界限,增强城市间联系;根据城市吸引范围调整行政区划,如拆分巢湖并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句容并入南京市。

  • 标签: 时间可达性 城市吸引范围 演变 场强模型 南京都市圈
  • 简介:自我一致描述了产品象征价值表征对消费决策和行为的影响,是旅游目的地进行“非功用定位”的重要理论基础.以自我一致作为旅游目的地忠诚形成机理的逻辑起点,引入功能一致作为中介变量,游客涉入和旅游经验作为调节变量,构建概念模型.使用问卷工具在韶山获得基础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分析得到结果:第一,自我一致对功能一致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自我一致通过功能一致对旅游目的地忠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自我一致未能对旅游目的地忠诚产生直接效应;第四,旅游经验和游客涉入的调节效应未得到证实.实证结果提示营销管理者除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属性之外,还应高度重视象征形象(如品牌个性)的塑造和传播.

  • 标签: 自我一致性 功能一致性 游客涉入 旅游经验 旅游目的地忠诚
  • 简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以南京市主城区为实证,运用集聚指数、空间网络关联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拟合等方法,围绕着"流动人口—城市人口"之间的"局部—整体"关系,从就业集聚分区、就业网络分析和就业中心识别三方面比较和解析"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空间集聚同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索其影响因素。

  • 标签: 流动人口 城市 就业空间 空间集聚 关联研究
  • 简介:本文以西安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基于空间形态要素、公园景观要素、服务配套要素、地方、地方感5个潜在变量,构建地方与地方感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预设观测变量因子设计量表,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81份有效问卷,再运用SPSS建立有效分析数据库,并基于Amos7.0平台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分析,从而探讨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空间环境营造的地方特征与游客地方感之间的关系路径及运行机理.

  • 标签: 地方性 地方感 环境机理 西安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