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正>文学活动是一种价值评价活动,虽然审美评价与审美价值尺度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是如果把美、美感和审美仅仅理解为形式性因素或仅仅关乎形式,那么文学作品就只能是飘在空中的审美楼阁。文学活动中起作用的除审美尺度外还有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或者说,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是审美尺度的内在组成部分(对美和审美作广义的理解)。文学作品的风格也就受制于文学活动中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特定关系。本文无意于探讨这种关系范式在文学发

  • 标签: 道德尺度 二元对立 历史尺度 文学活动 审美尺度 文学作品
  • 简介:<正>(一)中唐文艺的百花齐放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到后期的转折。它以杨炎两税法(缴纳货币)的国家财政改革为标志,实物地租替代劳役地租,世俗地主取代门阀地主,日益占居主要地位。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政权明确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下来。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一系列上层建筑的变革。皇帝不再只是少数门阀贵

  • 标签: 美学 审美趣味 颜真卿 艺术作品 北宋 魏晋
  • 简介:文化市场是我国在改革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的过程中勃兴起来的一个特殊的市场。人们通过消费,从文化市场得到的无论是物化的文化艺术产品或是参予文化娱乐活动,其真正从小获取需求的却是知识、思想、艺术的内容及身心的愉悦。我们对文化市场实行开放、搞活,其根本目的是想通过市场这一中介,让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提高文化素质,造就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要求是把文化市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方

  • 标签: 文化市场 社会效应 当前文化 负面效应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明建设
  • 简介:文艺研究与掷铜板──文艺随机性琐议之刘文波文艺研究领域长期受一种社会学影响,特别推崇严格的甚至是机械的决定论。一种叫人心动的大圆满与我们站立的脚下之间由铁的必然性与无可怀疑的确定性所连接。文艺理论顺应这一强大势头也成了由唯一性、精确性、排他性为骨架...

  • 标签: 文学艺术 文艺家 文艺研究 艺术精神 《西厢记》 不确定性
  • 简介:关于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当下文坛,人们的看法沸沸扬扬,但我觉得似乎还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或者说在看取当下的文学、文化现状时,关注得还不够完整,视野也不够全面。现在文坛的主要问题,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艺创作”问题,而是文艺创作的环境氛围发生了巨大演变,文艺领域本身出现了新异的变动,文坛在不同人哪里,已有了“传统内”与“传统外”,“主流”与“非主流”,“体制化”与“民间化”等不同部分的区分,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事实的真切描述,那就是现在的文坛与过去的文坛已经完全不同了。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裂变 文艺创作 环境氛围 文坛 非主流
  • 简介:一、意识形态:“回到马克思”尽管马克思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也不是意识形态理论的始作俑者,但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必然要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开始,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用美国弗·詹姆逊(F·Jameson)的话来说:“意识形态分析的形式正是马克思主义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其目标就是要通过揭示各种观点在一场持续的阶级斗争中作为合法化的工具和武器这样一种作用来使其单纯外表的‘非神秘化’。这一类的常被认为是还原性的,当然只能是这样:它意味着粗暴地将那些以纯粹的思想为表象的东西还原为它在社会生活中不那么令人喜爱的实用功能。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和弗洛伊德所发动的那场革命一样广泛……”,“‘意识形态’一词,使用这个词就意味着你必须解释,找到人们所说、所做的事背后的意义。”

  • 标签: 意识形态理论 经济过程 审美论 马克思主义 开创意义 形态分析
  • 简介:<正>人转的丑(或日下装)在人转一旦一丑的两个角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许多艺人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诸如“八分包头的(还有说五分包头的),要十分唱丑的。”“旦领路,丑跟做,戏成功不成功,决定在丑身上。”可见丑在人转两角色中的重要性。1.人转一旦一丑的演出形态是怎么形成的,何时形成的,尚不可考;但是作为一种构成因素,者是不可缺的,特别是丑。而提高丑的娱乐功能又成为人转艺人们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摸索,从而形成演出范式的基本的主攻方向,积累了一系列关于丑的表

  • 标签: 二人转 赵本山 演出形态 娱乐功能 表演艺术 艺术风格
  • 简介:为纪念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赛特文化发展公司联合摄制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马》,从97年初开始筹备到98年初,历时一年摄制完毕。我有幸担任本剧的美术设计,并如愿地完成了设计任务。我认为能把老舍先...

  • 标签: 《二马》 蒙太奇 老舍先生 电视剧 圣保罗教堂 英国
  • 简介:纵览世界电影的历史画卷,战争影片总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篇章:《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党同伐异》(1916)、《战舰波将金号》(1925)、《夏伯阳》(1934)、《桂河桥》(1957)、《巴顿将军》(1970)、《现代启示录》(1979)《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全金属外壳》(1987)、《拯救大兵瑞恩》(1994)……就像一部人类文明史,一部时断。

  • 标签: 中国电影 《拯救大兵瑞恩》 战争影片 战争电影 叙事方式 诞生
  • 简介:<正>60年前,和平之神再次降临欧洲大陆。灾难结束的日子,值得全人类永远铭记。那场刚刚结束的战争使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卷入血腥,尽管发起战争的狂人自饮了失败的毒酒,但那5000多万无辜的灵魂已不能复生。今天,人们用隆重的仪式纪念正义对邪恶的战胜,然而——纪念,决不仅仅是再一次温习60年前胜利的欢欣,而是为了记住教训,永远不要战争!

  • 标签: 劫后重生 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回顾专题
  • 简介:由影剧艺术杂志社、广西艺术创作中心、广西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联合举办的“广西第届当代戏剧理论研讨会”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南宁召开。本届研讨会按上一届研讨会的思路,即按视角新颖独到、学术性强的要求来征集论文的。一年多来,收到区内外论文四十多篇,这批论文内容涉及戏剧的本体与客体、戏剧的历史和现状、戏剧的继承与创新等等诸多论题;它们从美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市场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与戏剧的接壤部位切入,研讨戏剧的内层结构与外在因素的各种关系,体现了一定的学术性。但是,这批论文缺乏一种对现实的强烈针对性,与戏剧创作现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节。鉴此,研讨会工作委员会经协商,决定把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相

  • 标签: 当代戏剧 中国戏剧家协会 艺术研究所 学术研究 影剧艺术 余秋雨
  • 简介:<正>虽然就历史而言,文学批评早已存在,但直到十九世纪,它还只是一种兴之所至的非正式写作形式,在这种写作中,人们仅仅考虑随时发表一些议论,它还没有成为一个专业或者一门学科。今天,人们则有充分理由认为,“二十世纪是批评的世纪”,正象雷内·韦勒克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撰写的《文学批评》辞条所概括的:“人们把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称为‘批评的时代’,不过二十世纪才真正当得起这一称号。不但数量甚为可观的批评遗产已为我们接受,而且文学批评也具有某种新的自觉意识,并获得了远比从前重要的社会地位。”韦勒克所说的自觉意识,应该被理解为文学

  • 标签: 中国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 文学价值 自觉意识 韦勒克 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