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4 个结果
  • 简介:刘邦兄弟四人,按伯、仲、叔、季排列,刘邦应为叔。但他却排作季,说明他在太公诸子当中排行最小。然而他却有个弟弟,这弟弟是他母亲改嫁后又生的,叫做“同母弟”。刘母是改嫁过的,所以刘邦称帝后只追认她为昭阳夫人,没有追认她为皇太后,追认太上皇后的是他的继母。刘邦也是刘母与他人私通所生的,所以刘太公不喜欢刘邦,刘邦也不喜欢这个太公。

  • 标签: 刘邦 同母 改适 夫人 太上皇后
  • 简介:在《墨子·鲁问》一章中记录了楚之南的一个啖人之国,长子出生要杀而食之,叫做宜弟,在《史记正义》《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有商志传》《封神演义》等书中,伯邑都是被纣王下令烹杀或剁成肉酱赐给其父食之,探讨伯邑之死与《墨子》里记载的吃长子的习俗关系、伯邑的肉酱被吐出后化而为兔的文化内涵。

  • 标签: 伯邑考 兔子 宜弟
  • 简介:吴敬梓《儒林外史》人物原型、故事本事、创作时间等都有考证的余地。如有关严贡生、严监生、成老爹、“添四客”等人物之若干重要情节各有所本,而由吴敬梓曾一度为塾师等可推论《外史》成书当在乾隆七年至十四年(1742-1749)之间,首尾8年。虽杂凑成文,但放眼广阔的文化背景深研一书,便可以从小处见大,有所收获。

  • 标签: 《儒林外史》 严贡生 严监生 成老爹 创作时间
  • 简介: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与简牍材料对汉代赎罪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并对密切相关的汉代赎刑制度作了必要的分析。汉代"赎罪"有三种含义(一)指依照法律条文应处以"赎刑"之罪,是一个概括性的"罪"的概念;(二)指舍弃本刑而易科赎刑或以其他法定的方式除罪,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三)指在法律制度外,通过缴纳钱财、削除爵位、提供战功或劳役及其他途径除罪、减刑。这三种意义上的"赎罪"在汉代一直存在,而其具体内容则随着法律制度的变革和时代变迁而变化。

  • 标签: 汉代 法律 赎罪 赎刑
  • 简介:通事是清代处理台湾汉番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它的权力及其管辖范围随着番民的汉化、汉番交往的增多,以及清政府对通事地位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扩大.尽管通事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但通事对于清政府理番、汉番关系以及番族自身的进化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清代 台湾 通事
  • 简介:郑和下西洋是否到达我国的台湾岛,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郑和船队出洋的目的和使命、郑和下西洋时遗留下的以及记载郑和下西洋诸多史料中的疑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郑和及其主船队没有到达台湾岛.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台湾省 中国 《郑和航海图》 史料 考证
  • 简介:一、以宗教灌输为首要方针在教学大学的课程设计中,宗教教育通常是核心课程。有些大学明确宣布以宗教教育作为学校的首要方针,有些教学大学甚至将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情况与修业成绩联系起来,并做出了非常具体的规定.教学大学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广泛的反感。

  • 标签: 办学特色 文学 教会 宗教教育 课程设计 核心课程
  • 简介:关于崔沔卒年,有两种不同记载。李华《赠礼部尚书孝公崔沔集序》记崔沔卒年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而《旧唐书》载崔沔卒年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在崔沔卒年这一大事上,李华的记载是错误的,崔沔的卒年应该是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 标签: 崔沔 卒年 李华
  • 简介:移民史是唐山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地处冀东平原,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纽带,是游牧和农耕、中原与塞外的过渡带;地缘条件决定了唐山地区的民族融合现象比比皆是。明初移民唐山的人们带来陶瓷制作技术,使唐山成为陶瓷之都;带来水稻种植技术,使唐山成为北方稻作之都;带来冶炼技术,使唐山成为钢铁之都;带来晒盐技术,使唐山成为北方海盐之都。唐山由边陲荒芜之地到京畿腹里之区的历史,处处都有着移民的印记。

  • 标签: 唐山 移民 明初 民族融合 经济发展
  • 简介: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国为十五路。京西路治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辖十六州,其中襄州领有襄阳、邓城、谷城、宜城、中庐、南漳六县。

  • 标签: 北宋 襄州 知州
  • 简介:已被考证出的林纾在京寓所,主要有永光寺街、芝麻街两处。但根据当事人的有关材料,宜补上另外3处:绒线胡同、棉花头条、下斜街。

  • 标签: 林纾 京寓 新考
  • 简介:川剧高腔《琵琶记》是川剧高腔的经典剧目,现存的皆为舞台演出本,根据川剧高腔的舞台演出实际及艺术形式,对原本的情节与人物形象都作了改动,使其更适应于舞台演出。

  • 标签: 川剧高腔 《琵琶记》 情节 人物 弋阳腔
  • 简介:"(干火)"和"燀"均见于《说文解字·火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干火)"字系"(干火)"字的讹误,从火"(干火)"声,属侵部,与属谈部的"惔"旁转。本文从甲骨文字形入手,认为"(干火)"在造字之初其实与"燀"同为一字,从火单声,而"单"与"惔"在上古的读音非常相近,这样就对"(干火)"的字音字形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 标签: “(干火)” “燀” 关系
  • 简介:台州远古为扬州之域,荒服之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东海王国,嗣后置回浦乡,属会稽郡鄞县,汉昭帝始元二年置回浦县,为台州设县之始;东汉章帝章和元年改名章安县。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分会稽郡东部设临海郡,为台州设郡之始。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郡南部置永嘉郡。隋文帝开皇九年撤并为临海县,开皇十一年徙治今临海城关,从此临海成为台州政治中心。唐高祖武德四年置台州,以境内天台山而得名。1994年8月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行政中心移驻椒江。

  • 标签: 台州 历代 建置 沿革 考略
  • 简介:《晋书》记载,武帝在襄阳设立管理蛮人的南蛮校尉,但具体时间不载。学者对此意见不一。但结合《晋诸公赞》后,都认为王戎任荆州刺史兼领南蛮校尉。厘正相关史料,可断定南蛮校尉设置在泰始五年到泰始八年九月之间。王戎是第一任南蛮校尉,且是先出任南蛮校尉,再任荆州刺史并兼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也不是自王戎开始,而是从元康后始为定制。

  • 标签: 西晋 王戎 南蛮校尉 荆州刺史 襄阳
  • 简介:史家多以曲笔记述方孝孺的“十族”殉难事件,史料中也存在着以讹传讹的现象。考证史家曲笔与错误之处,才能再现孝孺殉难的真相。以再现的孝孺殉难真相为基础,对比壬午靖难中其他死难者,孝孺及方党殉难的根源在于,他们是殉道者而非殉君者。

  • 标签: 方孝孺 士节 殉难 殉道
  • 简介:1937年11月14日,有着“满洲开拓之父”之称的日军步兵第102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东宫铁男中佐,亲率侦察队,乘船沿河道侵入浙江省平湖县前港西河一带,与中国军队第79师237旅发生激战,在前港西河西岸被机枪打伤,伤重毙命.

  • 标签: 东宫铁男 东宫铁男传 前港西河 第79师237旅
  • 简介:朝韩武举学习我国宋代武举而创设,实施过程中又接受明之影响,更有自己的创造,学界对其研究却不够。在这里,仅就其创设过程中应试资格、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及除官等问题一一辨析,并指出其与中国武举的异同之处。

  • 标签: 高丽 李朝 武举
  • 简介:杜诗对于《史记》有较多的引用,表现为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两种方式,其在引用《史记》的内容时加以引申和转化,赋予其在诗句中丰富的涵义。杜诗中自觉地引用《史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时统治者对于史书编纂与史学研究的提倡;二是杜甫自身所具有的“诗史”精神与《史记》的实录精神的内在一致性。这样的引用,使得杜诗语言富于变化,内涵深广。

  • 标签: 杜诗 引用 《史记》 意义
  • 简介:自林纾“五四”前夕声称庚子年曾为《杭州白话报》写作“白话道情”,迄今无人查证,致使其本来面目长期以来不为人知。1901年《杭州白话报》刊发的署名“竹实饲凤生”的六种“道情”,应是林纾之作。襄助《杭州白话报》,创作“白话道情”,以白话开民智,以通俗文艺振民气,且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是20世纪初年的壮年林纾确曾有过的一段白话文学创作经历。《杭州白话报》“白话道情”之论,还原了林纾作为晚清开风气之先的启蒙白话报和白话文学先驱者的本来面目。

  • 标签: 林纾 白话道情 竹实饲凤生 《杭州白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