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科学把握西柏坡精神的实质核心,深化认识,获得新知,要把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作为参照坐标,以主体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前在哪里等为切入点,结合考察西柏坡精神的思想源头进行研究。西柏坡精神的实质,是谦虚谨慎、永葆本色、正视挑战、面向未来的不懈进取奋斗精神。"不懈进取奋斗",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 标签: 西柏坡时期 党的历史方位 西柏坡精神
  • 简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本质和文化现象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心理学探索文化差异问题有借鉴意义。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以及经济方式影响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中,都能发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目前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文化心理学进行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未来在解释文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增强理论批判性时可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文化历史理论 活动理论 文化心理学
  • 简介:张明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理论实践中是否含有现代性因子,其究竟是否是一位现代主义者,构成了不断拷问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命题。现有研究大致可界划为“四大解读模式”,即承认毛泽东现代主义者理论谱系学定位的“肯定契合型”解读模式、从对西方现代性价值反拨或超越维度上展开的“另类现代性”解读模式、新“左”派基于理论资源象征情结意义上进行的“扩张式”解读模式,以及从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的“后式”解读模式。

  • 标签: 现代性价值 毛泽东 中国政治思想史 解读模式 吉首大学学报 现代主义
  • 简介:文学艺术在今天时代巨变下所遭到的冷遇,应该说是由它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所决定的.文学艺术是最为精致的文化形态,它与欣赏人的关系超越了感官层面而直达抽象的精神呼应,文学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现代城市精神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审美现象.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文学品牌,并不是作家的创作本身,而是帮助作家的创作在城市文化建构中广泛流布,真正沟通文学创作城市文化之间的中介性的平台,具体地说,是文学期刊和文学批评.

  • 标签: 文学功能 城市精神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 文学艺术 人类文化 自身特点
  • 简介:赛里格曼认为,法律规范和信任是协商调解公民社会内在紧张关系的两种手段。法律表示强制,而信任体现着对他人作为自主个体的自由的承认。信任是个体间交往、团体活动以至公民社会的基础。但公民社会也面临着信任的危机,因为法律等制度性规范越来越多地确定人们的公共生活。重建信任政治的公民社会是新世纪的挑战。

  • 标签: 公民社会 协商调解 承认 公共生活 法律规范 紧张关系
  • 简介:文学能做什么?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杜威和福柯关于经验的理论对这一问题加以回答。杜威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个经验",即一种统一的整体经验,这一个经验对读者的经验产生作用,使得读者经验发生转变。福柯则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种不寻常的、独特的经验,它能够介入个人或者群体的日常经验中,使他们的主体性形式发生转变。结合杜威和福柯的观点,我们可以说文学引起了作者和读者的经验的改变,从而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因为"存在如经验一样是历史建构起来的"。

  • 标签: 杜威 福柯 经验 一个经验 不寻常的经验
  • 简介:资本以其强大的创造力不断丰富现代休闲的物质基础,拓展新的休闲方式和休闲空间,促进了休闲的空前发展.然而,资本逻辑在本质上却是反休闲的:资本的'效用原则'排斥休闲的超验价值精神关照;资本的'合理性原则'导致休闲时间被'深度利用'而趋向匆忙化;资本逻辑的消费强制催生消费主义休闲;资本逻辑对自由时间的隐形侵占则带来新的'无闲'等等.扬弃资本逻辑是克服休闲异化的最终出路,但在资本共生的当下,需要权衡资本休闲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资本设置横向边界,尽可能使休闲复归其本然样态.

  • 标签: 休闲异化 资本逻辑 效用原则 合理性原则 休闲消费
  • 简介:一自由必然的关系问题,在哲学史上,历来是一切哲学家们所关注的重大哲学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一切哲学家们,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尽管他们在理论的表述上有许多精彩的片断,但由于受时代和他们的阶级利益的限制,都没有能够对此作出科学的回答,即便是黑格尔第一次辩证地

  • 标签: 论自由 哲学问题 辩证关系 阶级利益 认识自然 人类社会
  • 简介:<正>一、实践美学的一个矛盾实践美学把美归结为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认为人通过生产劳动,尤其是工业和科技,使自然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美就是"自然的人化",或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此同时,又认为美具有

  • 标签: 实践美学 扬弃异化 审美活动 现实生活 社会实践 自然人化
  • 简介: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其最伟大的历史贡献。在这一过程中,面对各种议论和选择,邓小平有针对性地围绕为什么要走这条路、怎样走这条路作了丰富的论证,彰显出坚定的道路自信。树立道路自信,是中国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留给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所在。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自信
  • 简介:形式主义者的成就在于严格的定义文学研究的对象——文学性,他们将文本作为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的实体来进行研究,但他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纯粹抽象的,不能把文学之中的变化的内在机制外在的推动力联系起来,源于索绪尔的理论传统阻止他们这样做。巴赫金诗学对形式主义的超越在于,特别的文学文本的功能与效用可能随着它在不同的"文学体系"中占据的位置而相应变化,但这种不同不是以纯抽象意义理解的,而是以视作实际的历史具体化的问题的意义来理解的。

  • 标签: 形式主义 巴赫金诗学 历史 超越
  • 简介:毛泽东诗词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话题。数十年来,论者云集,著作如林,新论迭出。近读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龚国基教授所著《毛泽东诗》一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6月出版),深感这是一部毛泽东诗词研究佳作。《毛泽东诗》一书的特点,可用新、全、深三字概括。所谓...

  • 标签: 毛泽东诗词研究 政治家 诗歌理论 诗词创作史 艺术特色 美学特征
  • 简介:时局的动荡和民族的灾难,使胸怀改造中国世界鸿鹄之志的青年毛泽东在完成五年半的师范教育后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但把握不定"主义"真谛的毛泽东只能按照自己的设想提出"呼声革命"这一温和的改良社会方案。即便如此,残酷的社会现实很快使"呼声革命"碰壁。经过深刻的反思,毛泽东最终选择了唯物史观,实现了世界观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呼声革命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文学重复引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其一是记忆,其二是回忆。空间向度而言,记忆是一种经验,它把重复变成了行动,并支撑着重复的实体化运作,以同化所有的差异性,由此形成了叙述逻辑;回忆则是一种体验,它不断剥离、抽空重复的实体性,将之转换成载体,以汇聚形式的语境,由此形成了诗性逻辑。时间向度而言,记忆向前,将过去置入现在;回忆则向后,将现在引入过去。记忆是重复的符号化行为,而回忆是重复的象征化行为。文学重复的传统,即记忆回忆的交织体,在实体诗性的两极游动。

  • 标签: 重复 记忆 回忆
  • 简介:在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不失时机地提出并坚决推进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并在最终实现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突破"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尝试和预演,为后来转移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1977年复出后率先提出"纲"的转移,支持并引导按劳分配等问题讨论,倡导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日益成为全党关注的重点,这是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先声;他1978年9月在东北视察时率先提出要结束揭批"四人帮"运动,进而在中国工会九大上提出要开始"新的战斗任务",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任务;在他的建议下,讨论工作着重点转移问题成为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并在会上形成普遍共识,进而他在历史转折关头倡导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发挥了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仍是解决当今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 标签: 邓小平 党和国家 工作重点转移
  • 简介:悲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内在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马克思从阶级分析的立场出发将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转换为历史发展必然规律中新旧力量和秩序的冲突,从而第一次将悲剧革命联系起来;威廉斯则强调我们应该从悲剧的角度去认识革命,同时进一步地从悲剧的角度探讨了牺牲,并对悲剧中的牺牲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和梳理;伊格尔顿则从"替罪羊"的角度来探讨牺牲和革命,并将现代替罪羊机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很好地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伟大目标,认清当前的中国现实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 悲剧与革命 牺牲 替罪羊
  • 简介: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之际,正值陕北苏区根据地遭受错误肃反之时。毛泽东获悉真情后,有方法、有步骤地破解了陕北危局。他的基本处理方针是:决不能再重演过去因错杀王佐、袁文才而丢掉井冈山根据地的悲痛教训,故必须立即停止肃反,挽救刘志丹等,从而挽救陕北根据地;决不能再出现于红四方面军分裂的惨痛教训,故必须认真处理同红四方面军属下的红25军关系,从而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保卫和扩展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处理和化解危局的雄才大略,更加深刻地论证了“陕北救了中央,也是中央救了陕北”的双赢局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使我们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加全面、更加真切、更加系统的认识。

  • 标签: 毛泽东 陕北危局 破解
  • 简介:本文分析和批驳了把悲观看做一种文化批判形式的现代悲剧观的错误和自我矛盾。文化批判的悲剧观作为一种精英主义的悲剧观,将作为高雅文化的悲剧与日常生活的平庸无奇对立起来,以绝对精神贬低世俗经验,在其本体论意义精英化倾向、自由决定论、虚无主义常胜主义等问题上一再陷入僵局。事实上,崇高的、非凡的与日常的、平庸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富于革命性的连续性。在希望的问题上,情况也是如此。悲剧带给人们的是希望,而不是乐观主义,两者的区别在于希望是失败的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 标签: 悲剧 文化批判 自我矛盾 非乐观主义的希望
  • 简介:经济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重要范畴,可以被具体化为分配正义交换正义。理解经济正义的科学内涵必须根植于这一概念的语义变迁,立足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关系的相关性。通过观察经济正义概念的历史兴衰,能够确定决定其产生、形成、繁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断发生的经济变革。因为经济正义概念始终代表了传统政治社会的价值诉求对市场价值追求的批判,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与经济正义概念之间是无法共存的。而经济正义概念之所以在20世纪出现了'复兴'的迹象,是由于它的基础、对象内容被资本主义逻辑侵蚀而泛化了。面向未来,经济正义概念的衰败似乎不可避免,它要么将不再是民主国家的优先性价值,要么将会被某个人类自我实现的新概念取代。

  • 标签: 经济正义 分配正义 交换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