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容量罗哌卡因行突破感法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尺神经阻滞不全发生率。方法选择需行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20例。A组行突破感法肌间沟神经阻滞穿刺术,成功后注药0.3%罗哌卡因40ml;B组行异感法肌间沟神经阻滞穿刺术,成功后注药0.3%罗哌卡因30ml.观察两组病人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尺神经阻滞不全发生率。结果两组的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A组尺神经阻滞完全,麻醉效果优、操作简便。结论大容量罗哌卡因行突破感法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尺神经阻滞完全,麻醉效果优,更适用于基层医院。

  • 标签: 容量 肌间沟臂丛 突破感法 异感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罗哌卡因150mg分别配成20ml(0.75%,A组)、30ml(0.5%,B组)和40ml(0.375%,C组),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神经阻滞。结果3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a<组b<组<c组,显著差异(P<0.05),而麻醉维持时间、术中生命体征和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浓度罗哌卡因行肌间沟神经阻滞起效快,扩散范围小,血药浓度达峰时间早;而低浓度起效慢,但扩散范围大,达峰时间晚。

  • 标签: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 简介: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神经阻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本组自2007年5月~12月对6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ASAI~Ⅱ级,分为罗哌卡因(R)组和左旋布比卡因(L)组,每组30例,采用肌间沟法行神经阻滞,观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患者对神经阻滞满意度、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间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L组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R组(P〈0.05),神经阻滞优良率均为100%。结论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均可安全用于临床肌间沟神经阻滞,二者有相似的药效学特性,但左旋布比卡因在术后镇痛方面略优于罗哌卡因。

  • 标签: 布比卡因 左旋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臂丛神经阻滞 药效学
  • 作者: 赵静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     河南漯河    462000)  【摘    要】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采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之间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60例进行研究,采用抽签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为对照组;一组采用高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为观察组,每组的患者为30例,将两组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不同,高浓度的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更好。  【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咪哒唑仑在实施神经阻滞前给予充分镇静,消除患者因麻醉及手术带来的紧张焦虑情绪,配合麻醉医生顺利实施神经阻滞,并在手术后对麻醉手术操作过程记忆的遗忘作用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ASAⅠ-Ⅱ级,年龄16—69岁,体重50—78Kg,手术时间80—250min,随机均分为咪达唑仑组(A组)和氟杜组(B组)术前检查存在严重的心脑肺疾患,肝肾功能失代偿,精神异常,术中循环系统剧烈波动,麻醉失败,手术时间超过5小时均排外。结论在完善的麻醉效果下以肌注咪哒唑仑可有效的消除患者麻醉前后及手术中的紧张焦虑情绪和术后的记忆遗忘作用,减轻患者对麻醉手术的痛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入室时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中及麻醉后30minA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高于B组。(p<0.05)麻醉后1小时及手术结束时两组病人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48h随访,A组患者对麻醉及手术过程无记忆。B组患者对麻醉及手术过程有记忆。

  • 标签: 咪哒唑仑 镇静 记忆 遗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105例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分为甲组(35例,应用0.3%低浓度罗哌卡因)、乙组(35例,应用0.4%中浓度罗哌卡因)、丙组(35例,应用0.5%高浓度罗哌卡因)。对比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浓度升高,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逐渐升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浓度越高时,麻醉起效时间更短,镇痛更持久,但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亦越高,为保证安全性,可对患者应用中浓度(0.4%)罗哌卡因。

  • 标签: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腱沟神经阻滞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上肢手术患者104例,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浓度为0.3%的罗哌卡因实施超声引导下肌腱沟神经阻滞;研究组采用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实施超声引导下肌腱沟神经阻滞。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麻醉起效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4.6%;麻醉导致的不良反应仅有2例,少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对上肢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肌腱沟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麻醉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减少麻醉相关不良反应。

  • 标签: 不同 浓度 罗哌卡因 超声 下肌腱沟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 简介:  【摘要】 目的:观察在上臂骨折手术患者中运用双重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 2017年 10月 -2019年 11月在本院就诊的上臂骨折患者 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双重组。比较两组麻醉时间、对麻醉的满意度和异感发生情况。结果:双重组麻醉起效、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均明显快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双重组患者对麻醉满意率为 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2.67%;异感率为 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0)。结论:在采取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臂骨折手术患者中,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可有效提高麻醉阻滞成功率,麻醉起效迅速、持续时间长且完善,并提高了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效果理想。    【关键词】 双重引导下; 神经阻滞麻醉; 上臂骨折手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ouble guidance in the operation of upper arm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150 patients with upper arm fracture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7 to Nov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doubl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time of anesthesia, satisfaction with anesthesia and the occurrence of alloesthesi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of onset of anesthesia, sensory nerve block and motor nerve block in the du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uration of analgesia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anesthesia in the double group was 10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2.67%);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0).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nerve stimulator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anesthesia block, the anesthesia effect is rapid, lasting for a long time and perfect,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ith anesthesia, the effect is ideal.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喉罩全麻复合神经阻滞与气管插管全麻在治疗小儿肱骨骨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肱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从中随机抽选出80例患儿,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对照组小儿肱骨骨折患儿给予单纯气管插管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喉罩全麻复合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儿麻醉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对比两组患儿苏醒时间、应激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早于对照组,应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HR、MAP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喉罩全麻复合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气管插管麻醉效果。

  • 标签: 喉罩全麻 臂丛神经阻滞 气管插管全麻 小儿肱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辅助强化麻醉在神经阻滞手外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将2019年9月-2021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外伤手术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据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辅助强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段肢体疼痛情况和镇静评分(Ramsay)。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肢体疼痛情况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辅助强化麻醉 手外伤手术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和腋路入路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双盲法分成A组(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入路)和B组(超声引导下腋路入路),每组30例,评价两种方案的麻醉效果。结果:A组的麻醉操作时间和起效时间均比B组更快,差异显著,P<0.05。结论:肋锁间隙入路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的穿刺时间比腋路入路时间更短,感觉和运动阻滞见效更快,值得推广。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肋锁间隙入路 腋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经B超引导行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文将我科室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76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划分成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38)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阻滞麻醉,两组分别选用解剖定位法与B超引导法,观察两组组间麻醉及镇痛情况,统计麻醉效果优良率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完成时间(5.61±1.17)min、感觉阻滞起效时间(3.66±2.75)min、镇痛维持时间(534.51±22.74)min,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92.11%(35/38),优于对照组78.95%(30/38),P<0.05。结论 对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开展经B超引导的神经阻滞麻醉,麻醉起效时间更短,麻醉效果更好,应用价值也更高。

  • 标签: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B超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罗派卡因浓度的应用差异,对于手术麻醉效果的具体影响。为提升麻醉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实施基于超声引导的肌间沟,从神经阻滞麻醉观察麻醉药物浓度差异所取得的实际麻醉效果差异。结果 观察分析可知甲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较之乙组更为显著,且麻醉起效时间短,神经阻滞恢复快、对疼痛抑制的时间长。整体麻醉效果较之乙组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肌间沟神经阻滞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0.5%浓度罗哌卡因)和对照组(0.3%浓度罗哌卡因),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研究探讨。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更佳。结论:0.5%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 标签: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剂量的盐酸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效果。方法:作者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所选对象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通过0.50%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患者为对照组,通过0.35%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入室、全麻前、全麻后插管前、切皮、缝皮、拔管时的SP以及DP;芬太尼的用量;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入室、全麻前、全麻后插管前的SP以及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皮、缝皮、拔管时的SP以及DP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芬太尼用量和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超声引导下0.35%盐酸罗哌卡因进行神经阻滞,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疼痛,会降低芬太尼的用量,影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盐酸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在手术室对神经阻滞麻醉下手外伤患者镇痛影响的效果。方法:研究的对象2018.1-2019.12月在腾冲市人民医院收治手外伤的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对全部患者进行分组,其中2018年收治的6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收治的6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前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后者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干预后比较两组视觉模拟(VAS)评分、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结果:观察组术后4h、8h、12h及24h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阻滞麻醉手外伤患者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其疼痛症状,镇痛效果理想,同时能够确保血压、心率的稳定性,有助于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臂丛神经麻醉 手外伤 手术室护理干预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在小儿外科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小儿外科神经阻滞患者112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6例)和观察组(n=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艾司氯胺酮治疗,经过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两组患儿的血压和心率和两组患儿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镇痛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为优良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的心率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说明艾司氯胺酮在小儿外科神经阻滞中,能够有有效优化患者的麻醉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能够有效优化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同时延长患者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艾司氯胺酮 小儿外科 臂丛神经阻滞 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