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9例儿童肱骨远端全骺分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本组患儿的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患侧的提携角、Baumann角平均值与健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患儿均未发生骨骺早闭,肘关节屈伸范围正常,前臂能够自主旋动,骨折处外观恢复良好,未见畸形.本组患儿肘关节功能恢复优17例、良1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74%(18/19).伤后1d以内及1~7d内就诊行手术治疗的患儿,肘功能恢复优良率均为100.00%,均显著高于伤后7d以上就诊行手术治疗的患儿(50.00%),P<0.05.结论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全骺分离,能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避免肘内外翻畸形的发生,让患肢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同时该术式的操作简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关键词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肱骨远端全骺分离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735-02

  • 标签:
  • 简介: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我们将K562细胞林bcr/ablmRNA0.3kb的接合区cDNA片段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并插入到质粒pGEM-4-Z载体中。经限制酶切分析和荧光标记M13引物法DNA序列测定,证实重组质粒pB3A2中有0.3kb的插入片段与K562mRNA接合区序列完全一致。我们分离到的接合区DNA可用于bcr/abl基因的检测及其反义核酸抑制的研究。

  • 标签: BCR/ABL基因 接合区 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低频脉冲结合手法催乳在母婴分离产妇中的护理应用。方法:研究开展年限区间范围设定为2022年1月~2023年3月,选定研究样本为此时间段内将出生后即母婴分离的产妇70例,以治疗方案差异为分组依据,其中,采用低频脉冲治疗结合手法进行乳房护理催乳为观察组,采用手法乳房护理、热敷等催乳即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35例,将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护理满意度作为两组研究对象的评价指标。结果:观察组产后第1天、产后第2天、产后第3天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不管在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例数中,还是在不满意的例数中,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具优势,其中,观察组的总体满意度为97.14%,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0.00%,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母婴分离产妇中,低频脉冲结合手法催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促进乳汁分泌,确保产妇良好的接受度,从而形成良好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低频脉冲 手法护理 母婴分离 催乳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联合伤口处理对患者愈合的影响。 方法 : 于本院 2019 年 3 月 -2020 年 2 月收治的肠造口患者中,随机选取 64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在常规护理模式下,两组患者均接受用药指导、切口皮肤护理等护理服务,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的不同之处在于,观察组患者另外行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联合伤口处理。 结果 :从两组患者伤口渗出液量、伤口拆除缝线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各项观察指标的比较上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效果更好,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 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增加使用 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联合伤口处理措施,能够加快肠造口患者伤口愈合时间,降低感染、局部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在临床护理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 标签: 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 伤口处理 愈合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微滤膜分离技术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内容为:阳性微生物样本;共62份,选取时间开始于2019年6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白内障伴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一年间收治的白内障伴青光眼患者100例作为主要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50例/组。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①眼压: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两组的眼压均降低,观察组治疗后的眼压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②房角宽度:两组治疗后患者的房角宽度均大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房角宽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对于白内障伴青光眼患者,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的治疗效果远优于常规手术疗法,可改善眼压和房角宽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手术 白内障伴青光眼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21年期间本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获取并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期间临床分离的585份大肠埃希菌标本,对其来源、分布情况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2015-2021年期间,本院共分离致病菌400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585株,分离率为14.60%(585/4007),整体检出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017年和2020年检出率较高为21.6%和20.8%。大肠埃希菌主要来源于穿刺液、分泌物、尿液、脓液、血液和痰液,尿液中检出率最高(184株,31.45%)。本院抗生素使用量前五位为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2015-2021年期间,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呈现上升趋势(P<0.05),对头孢曲松敏感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唑林的敏感性基本保持稳定(P>0.05)。结论:近些年来,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对部分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降低,需结合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抗生素 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中微滤膜分离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对象为2020.3~2022.3某疾控中心所接收的微生物阳性待检样本180份,随机数字法施以分组,微生物检测中施以常规平板培养法的90份样本纳入对照组,微生物检测中施以微滤膜分离技术的90份样本纳入研究组,对检验效果(微生物检出情况、污染情况、检验灵敏度、检测时间)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和对照组(78.89%)比较,研究组微生物检出率(96.67%)明显较高,P

  • 标签: 微滤膜分离技术 微生物检测 疾控中心
  • 简介:交通、工矿事故等严重创伤和神经源性肿瘤切除等造成的桡神经缺损,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多造成患肢功能障碍。令人可喜的是,相关基础研究表明,神经侧吻合后正常的神经可发出侧支长入到损伤神经,并沿髓鞘生长重新恢复其传导功能,从而促进受损神经的功能恢复。此结果为侧吻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提供了理论支持,近年来的相关临床应用报道亦逐渐增多。自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之间,我们采用正中神经-桡神经侧吻合修复桡神经长段缺损19例,现就疗效进行评价和分析.

  • 标签: 神经端侧吻合 桡神经缺损 缺损修复 长段 患肢功能障碍 周围神经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在老年肱骨近复杂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6月间收治的42例老年肱骨近复杂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各21例,分别接受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与常规治疗干预,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肱骨近复杂骨折治疗中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有助于患者患肢功能恢复,这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做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老年人 肱骨近端复杂骨折
  • 简介: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是老年人的多发骨折,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其发生率愈来愈高。老年人心肺功能差,往往不能耐受长期卧床,因此应选用创伤小、并发症少、愈合快的手术治疗方法。本院白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应用股骨近可膨胀髓内钉(ExpandableProximalFemoralNail,EPFN)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35例,效果满意。

  • 标签: 股骨转子周围骨折 可膨胀髓内钉 股骨近端 老年人 社会老龄化 多发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股骨近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整体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 110例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股骨近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 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围术期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以及护理前后不良情绪 。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后 1周、手术后 2周以及手术后 3周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所有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所降低,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股骨近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整体护理的应用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作用显著,能够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同时能够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 。

  • 标签: 股骨近端骨折 手术患者围术期 整体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握力圈配合低坡垫枕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术后应用的护理效果,探讨对减少术侧远端肢体肿胀和疼痛发生率的有效性。方法将200例TRI术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健康宣教形式嘱患者徒手行握拳锻炼。观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20LB握力圈定频率、定时长、定重量行握拳锻炼并同时配合使用45°低坡垫枕抬高术肢。比较两组患者术侧指端肿胀程度、各指第二节周径总和、出血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术侧肢肿胀程度、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两组出现出血、渗血及瘀斑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握力圈配合低坡垫枕应用能有效降低TRI术后术侧肢肿胀的发生率,在不增加穿刺口渗血及血肿发生率的基础上减轻了患者疼痛程度,增进患者的舒适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握力圈 低坡垫枕 桡动脉介入术 肿胀 疼痛
  • 简介:目的:研究腓肠肌内侧头转移在胫骨近恶性肿瘤(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例胫骨近恶性肿瘤(骨肉瘤)广泛切除后利用人工假体重建骨和关节,同时用局部带血管蒂的腓肠肌内侧头转移重建软组织缺损,并与髌韧带止点缝合重建伸膝装置,术后一周给予近距离后装放疗,2周后开始规律化疗。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个月。最终结果按Enneking标准评估。结果:与即往11例无腓肠肌肌瓣转移的保肢病例相比,本组10例病人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有效地避免了切口并发症,患肢功能提高,假体表面皮肤移植性好。结论:带血管蒂的腓肠肌内侧头转移用于胫骨近骨肉瘤保肢术中,能降低伤口并发症,并有助于患肢功能恢复。

  • 标签: 腓肠肌内侧头转移 胫骨 骨肉瘤 保肢治疗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技术在膝关节干骺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诊断80例膝关节干骺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实验组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固定,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干骺骨折患者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不同内固定技术;膝关节干骺骨折;治疗效果Efficacyofinvasivestabilizationsystemmetaphysealfracturesintheknee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minimallyinvasiveinternalfixationclinicaloutcomesinpatientswithkneemetaphysealfractures.MethodsfromApril2012toApril2015inourhospitaldiagnosisof80casesofpatientswithkneemetaphysealfracturedatawereanalyzedusingthemethodofrandomizedconGtrolledpatientsweredividedintoacontrolgroupandtheexperimentalgroupandthecontrolgroupusinginterlockingintramedullarynailfixed,fixedtheexperiGmentalgroupwerecomparedtheefficacyoflessinvasivestabilizationsystem.ResultsTheoperativetime,hospitalstayandclinicalhealingtimewassignificantlyshortertha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Minimallyinvasivekneemetaphysealfracturesweretreatedwithinternalfixationsystemidealfixationeffect,canimproveclinicaloutcomes,shouldbewidelyapplied.KeywordsDifferentfixationtechniques;Kneemetaphysealfractures;Treatmenteffect中图分类号R68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684-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肱骨近骨折手术后在骨折三期实施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录治疗的42例肱骨近骨折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术后三期开展中医辨证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后三期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患肢优良率为85.71%(18/21),其中差的患者占14.29%(3/21)。对照组患者患肢优良率为61.9%(13/21),其中差的患者占38.1%(8/21)。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0.05。结论针对肱骨近骨折术后三期开展中医辨证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减轻患者的局部肿胀情况,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中医骨折三期治疗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稳定系统和解剖钢板治疗胫骨近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胫骨近复杂骨折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9例,对照组采用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稳定系统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89.8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解剖钢板固定治疗,对胫骨近复杂骨折患者采取微创稳定系统固定治疗,疗效显著,且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微创稳定系统 解剖钢板 胫骨近端复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给予股骨近骨折患者循证护理预防压疮的效果。方法:于我院患者中随机抽取78例,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比两组预后效果。结果:对照组压疮发生率9例(23.08%)。观察组压疮发生率1例(2.56%)。对照组SF-35(70.46±3.25)分,满意度(73.29±1.54)分。观察组SF-35(84.24±2.53)分,满意度(89.20±2.47)分。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股骨近骨折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护理质量,预防压疮,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住院期间生活质量,有重要推广价值。

  • 标签: 股骨近端骨折 循证护理 压疮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