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12月24日-25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会暨“文艺转型与文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及深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大学文学院和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

  • 标签: 中国文艺理论 常务理事会 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学会 创新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他回应各种问题与现象的立场和姿态。无论是1970年代的文本科学建构,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文学批评的政治功能以及审美意识形态的思考,伊格尔顿都注重借鉴和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以解构的思维创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批评,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当前政治处境的关注。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 接受维度 批评理论 解构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简介:经历九年,毛南族、京族、仫佬族三部文学史作为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从书》之一,于1992~1993年先后出版。所见丛书本侗、赫哲、布依、纳西等族文学史都是由“当代文学编”的。但是在1986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学术讨论会上,有同志引一位权威学者的意见“当代文学不宜入史”提供与会各文学史课题组成员思考。“当代文学入不入少数民族文学史”今日已不成问题,已经出版的七

  • 标签: 当代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史 学术讨论会 文化心态 汉族人民 文艺工作
  • 简介:中国文学史理论研究正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为使相关研究从编年体、文化性、人性论等视角逐渐向文学本体和文学性视角回归,也为探讨中西文学性观念的理论异同与实践差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原创中心、《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原创》集刊编辑部于2015年1月10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同新楼联合举办了"文学性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史"高层学术论坛。论坛共邀请华东地区文学史研究专家、学者三十余位,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多层次、跨学科的深入讨论。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高层学术论坛 财经大学 中西文学 华东地区 人文学院
  • 简介:回溯20世纪世界文论风风雨雨的演变历程.回看上一个百年各种“主义”众声喧哗的狂欢表演.“结构主义”之真正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之旅,无疑是其中一道值得回味的思想景观。即便是在“后结构主义”似乎都已然远去的今天,纵然是在所谓“后理论时代”,“结构主义”文论依然是当代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文学理论所归属于其中的人文科学显然不可能是线性进化,不可能是一味的“新潮”将“旧浪”取而代之,不该是“旧话”就不应重提。实际上,在人文科学领域,一些话题,一些若明若暗的问题,恰恰需要再探。

  • 标签: 后结构主义 文学理论 跨文化 文论 主持人 人文科学
  • 简介: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文学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了新走向,形成了新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现象,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当新世纪来临之际,在反观过去十年文学发展历程的时候,文学人物形象问题引起了岳阳师范学院从事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思考.

  • 标签: 文学人物形象 中国文学 文学发展 小说 文学创作 作品
  • 简介:2013年5月20日,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朗西埃(Jac—quesRanciiere)参加了《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举办的座谈研讨会,刊物主编谭帆、方克强教授,副主编朱国华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主题围绕“非学科的话语实践: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当代关联”展开,并就文学与政治,尤其是中国当下文学的政治潜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朗西埃先生在会上同时接受了《文艺理论研究》的编委聘任请求。杜克大学KennethSurin教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JanellWatson教授、复旦大学陆扬教授、同济大学张生教授、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胡介鸣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刘旭光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李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政治学系吴冠军教授、传播学院雷启立教授、中文系陆晓光、朱志荣、刘晓丽、文贵良、倪文尖、王峰教授、思勉高等研究院姜丹丹研究员等学者参加了会议,同济大学陆兴华教授担任全程翻译。《文艺理论研究》是朗西埃先生探访的最后一站,本次座谈也为朗西埃先生此次中国之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 标签: 文艺理论研究 政治学系 话语实践 伦理学 当代 美学
  • 简介:《文学理论卷》第二卷定名为“思潮与争鸣”。其实文学理论的建设与文学论争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它与第一卷的分工仅仅在于:第一卷的内容偏重于基础理论的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建设,第二卷的内容更多是偏重于文学创作,与当代文学创作思潮直接相关。因此有关本卷的介绍,也偏重于对当时文学思潮和文学争论的背景的说明。

  • 标签: 文学理论 创作思潮 中国新文学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争鸣
  • 简介:2009年8月3—6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与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文学研究、文化政治与人文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葡萄牙、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七十余人,本着一种平等、真诚、理性的学术对话精神,就共同关注的“文学研究、文化政治与人文学科”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艺理论 人文学科 文学研究 文化政治 理性反思
  • 简介:近来在比较文学界,有人从“原文原教旨主义”出发,陆续发表了一些“世界文学”否定论、“外国文学史”(或称“世界文学史”)中文课程取消论的言论。这些言论在学理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但这也在客观上表明,中文系传统的外国文学史课程及教学应该加快改革。改革的思路就是用“中国翻译文学史”来改造“外国文学史”课程,而不能将外语系的国别文学史照搬和移植到中文系来。必须明确,在中文系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与在外语系使用外文讲授外国文学,其宗旨和效果都是根本不同的,也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在中文系将外国文学课程中文化,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中外文学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因而其实质就是“比较文学”;用中文讲述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便在中文、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受到过滤、得到转换、得以阐发,也就是化他为我,其本质具有“翻译文学”的性质。

  • 标签: 外国文学史 世界文学 翻译文学 比较文学 课程改革
  • 简介:《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是一本从后现代文化理论视角来考察翻译的文化属性的学术汇编。共包括8篇文章,从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的解构主义名作《话语的秩序》、尼南贾纳(rrejaswini·Niranjana)的《为翻译定位》到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的《翻译的政治》和韦努蒂(Lawrence·Venuti)的《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等。正如孙歌在前言中所说,在开篇之作里,福柯以浓缩的方式提出了他在其它几部著作里提出的基本问题,虽然没有直接讨论翻译的政治,但他对于“话语秩序”与“话语霸权”的理论分析,尤其是对“主体性断裂”的论述却引导出一个进入翻译政治的基本途径。

  • 标签: 翻译理论 翻译政治 韦努蒂 语言 话语秩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