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正>《语言学论丛》第七辑(1981)载杨耐思先生《近代汉语-m的转化》一文,认为在十六世纪以前,汉语共同语中的-m韵尾已全部转变为-n。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谨剖述如下。十六、十七世纪有不少反映当时共同语音的韵书、韵图是保留了-m韵的,如:

  • 标签: 同语 韵尾 近代汉语 南曲 尾韵 吴方言
  • 简介:我不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对20年以前的日子“忆苦”则有之,“思甜”却极少。但扪心自问,20年以前确有一桩事叫我不能不深感庆幸。那就是:像我这样出生在穷乡僻壤贫寒人家的孩子,几乎没有花父母的钱而能读到大学毕业。因为是超支户,我读小学和初中时学费全免,自家只须筹两到三元书本费。记得读初中时,国家不仅每学期给我这样的穷学生发点助学金,还给我们所有农村户口的学生

  • 标签: 教育 中小学生 分布不均 农村户口 弱势群体 大学毕业
  • 简介:保罗·烈曾是二十世纪初对时装界造成旋风般影响的人,他把妇女从紧身胸衣里解放出来的理想付诸现实。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年代里,是烈独具慧眼,一改曲线统治了几百年的欧洲服装,使直线重新获得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造型的雏型。这位充满幻想的时装大师于1879年4月生于巴黎,他的一生和事业都在巴黎,他在巴黎度过了最辉煌和最惨淡的时光。保罗·烈开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服装新世纪,是时装界的幻想主义者,他的幻想持续影响迄今,甚至明天。

  • 标签: 大学英语 双语阅读 对照读物 阅读练习 人物介绍
  • 简介:听了前面各位选手的演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个车祸遇难者的家属.失去亲人的悲伤更为真切和沉痛,请允许我用这篇演讲寄托我对长眠在九泉之下的父亲和所有车祸遇难者的哀思。

  • 标签: 演讲 语言 情感沟通 叙述方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试论何有·何P之有张闻玉论“何”疑问词何,或作状语动词放在动词前(“夫子何哂由也”);或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孟尝君曰:客何好?”)——这就是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必须放在动词前面”的成规,从句型上看,或作状语,或作宾语,位置都在动词前面,这就给理解...

  • 标签: 《古代汉语》 “何” “有” 杨伯峻 《助字辨略》 句式
  • 简介:住宿学院制度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大特色,这不但可以加深同学之间友谊,还可以创造机会增加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交流。在普林斯顿的六个住宿学院中,Mathey住宿学院更是别具一格。它的建筑恢宏又不失典雅,环境幽静又不失生气,便利设施多样又不失精细,在这样城堡般的学院读书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 标签: 住宿学院 普林斯顿大学 学院制度 别具一格 同学 导师
  • 简介:МИРB2000ГОДУ参考译文2000年的世界美国环境保护委员会和国务院的专门委员会对2000年地球文明的发展作了预测。在假设不发生任何社会经济或工艺革命,保持现有工业发展的性质的条件下,该委员会得出了一些非常悲观的结论。下面介绍其中几项结论。地球...

  • 标签: 现有工业 社会经济 增长量 国民总收入 工业三废 幅射
  • 简介:谈ДОTехПОP,ПokaHе的用法李焕庭表示主句行为发生在从句行为之前,除用等连接词外,还可用连接词一般译作“一直到…(的时候)为止”,“在(没有)…以前”,“在…(尚未)…之际”。这里的含限制意义:表示主句行为延续到从句行为发生时为止,其限制意义?..

  • 标签: 连接词 完成体 指示词 oka 双目失明
  • 简介: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与其P,不如q”句式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主观化过程。说话人视角的调整对该句式主观化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说话人的情感和认识。说话人的视角由“当事人视角”向“说话人视角”转换,说话人的情感主要通过“不如”前加评注性副词和P、q后加评说成分来实现,而说话人的认识是指该句式的表达由客观描述向主观认识转变。

  • 标签: “与其P 不如q”句式 主观化:说话人的视角 说话人的情感 说话人的认识
  • 简介:ПEKИHПPИBETCTByETЖEHЩИHMИPA1.维也纳国际会议中心2.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3.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4.北京猿人,“北京人”5.燕国6.金、元、明、清四代首都7.天安门;故宫(博物院);长城;明十三陵8.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公路9...

  • 标签: 妇女地位委员会 高速公路 非政府组织 维也纳国际 同声传译 世界妇女大会
  • 简介:“A就A在P”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构式,但并不是所有以“A就A在P”形式出现的格式都能叫做“构式”。文章分析该构式的构式义,能够出现在构式中的A和P的句法形式,以及构式的传信功能,认为它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双强调构式。

  • 标签: 构式 构式义 主观性 传信
  • 简介:<正>乔治·利亚(GeorgePolya)是美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1888年生于匈牙利。青年时期曾在布达佩斯、维也纳、哥廷根、巴黎等地攻读数学、物理和哲学。1914年他曾在苏黎世著名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任教,1940年移居美国,1943年起任

  • 标签: 乔治·波利亚 合情推理 归纳推理 猜想 可靠性 归纳模式
  • 简介:从注释体例、反切用字、小韵下的韵字数目以及释义的特点诸方面来比较与P3798具有相同内容的S2055、王二、王三和P2018,发现:(1)P3798不是陆法言原本;(2)王二是S2055和王三的综合本。

  • 标签: P3798 S2055 王二 王三 P2018
  • 简介:“要不是P,就Q”的语用条件可以从语用意图、信息类型、使用语境等方面分析。从语用意图看,该句式常用于表达“庆幸”(或兼“感谢”)、“惋惜”、“责怪”这几种心理;从信息传递的类型看,“要不是P”和Q大多数都是可推断信息,只有少数属于未知信息,个别属于半可推断信息;从使用语境看,总体上,上文与句式间存在着转折、因果、顺承和解说四种语义关系类型。该句式语用条件各因素内部存在着明显的频率差异。本文试图对其成因以及一些相关现象作出解释。

  • 标签: “要不是P 就Q” 语用意图 信息类型 语义关系
  • 简介: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PナガぅQ”结构的语义类型。一方面,将工藤(1995)指出的シぅイル的四种语法体意义和语篇功能应用到“PナガぅQ”语义的分析中,考察其时间关系的语义类型,其中对P为运动动词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另一方面,提出“方式”、“并列”和“对比”等逻辑关系语义类型,并从语法化和主观化的角度分析它们以及“逆接”关系产生的机制,然后通过与汉语和英语中同类表达方式的对比,指出ナガぅ的语法化现象在类型学上的普遍性。

  • 标签: ナガぅ 语义类型 时间关系 逻辑关系
  • 简介:语构文化,顾名思义,指语言结构所包含与体现的文化信息与特点。广义的语言结构包括词、词组、句子、句群及篇章;狭义的语言结构就指语法结构。就汉语而言,汉语词法与句法有组合的一致性,朱德熙(1985):“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语法结构的特点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汉语语言结构的特点,以汉语语法结构为中心看汉语的语构文化,

  • 标签: 汉语句子 语构文化 语言结构 意合 语法结构 构造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