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胶质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生长迅速,预后差,血管生成在胶质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特异性的高度血管化,多型性胶质母细胞可作为研究肿瘤血管化生成过程和抗血管化治疗的理想模型。本文对胶质血管生成和抗血管化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生成 胶质瘤 化治疗 原发性颅内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发生过程
  • 简介:1病例报告孕妇26岁。G1P0,孕30+1周,肝功能异常1mo入院。病人月经周期规则,为4/28d,量中。孕9周建卡产检,常规产检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HBsAb+)。孕25+3周在外院产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剐』162U/L,予口服保肝药治疗无好转,于孕28+2周在该院住院治疗2wk,肝功能无明显改善。B超检查提示:胎儿发育符合胎龄;胎盘内见一实质低回声肿块(82mm×67mm×70mm),边界清楚,内部彩色血流较丰富,拟诊妊娠合并胎盘绒毛膜血管。孕妇于孕30+1周因肝功能持续异常转入我院治疗至孕33+5周肝功能恢复正常。期间B超随访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及胎盘绒毛膜血管发展情况,发现胎盘绒毛膜血管进行性增大,孕30+5周时肿块81mm×70mm×77mm,孕31+6周87mm×63mm×84mm,孕34+1周86mm×76mm×81mm,孕36周97mm×84mm×103mm。住院期间监测宫高、腹围增长正常,B超监测胎儿生长基本正常,未发现胎儿水肿、胎儿胸腹水,无羊水过多发生。

  • 标签: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病例报告
  • 简介:患者男,11岁.因双鼻反复出血伴进行性鼻塞3年、加重1个月,于1998年3月24日入院.患者3年来反复出现鼻出血,无明显规律,每次出血量为50~150ml,外院多次行鼻腔止血及口服止血药无效,近1个月出血次数增多,鼻塞加重,需张口呼吸.检查: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肝、脾无明显异常发现.专科检查:鼻咽部见一4cm×4cm×3cm粉红色新生物,软腭下塌.指诊示质地中等,体基底部在鼻咽部顶后壁,表面欠光滑,呈分叶状;鼻内窥镜下见鼻腔后部粉红色肿块.

  • 标签: 鼻咽肿瘤 淋巴瘤 误诊 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 简介: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对颅内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脑肿瘤的预后除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以及周水肿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有关。国内近年来有一些相关的报道,但系统研究不多。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脑膜周水肿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膜中VEGF的表达,用头颅MRI估计周水肿的存在及程度。结果:30例脑膜中,26例脑膜有VEGF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6.7%。VEGF表达强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水肿指数(edemaindex,E1)的差异有显著意义(EI=4.8与EI=I.2,P〈0.01)。结论:VEGF可能是形成脑膜周水肿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膜瘤 瘤周水肿
  • 简介:目的:探讨手部Kaposi血管内皮细胞(KHE)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5例手部Kaposi血管内皮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为6个月至33岁,平均4.6岁(55个月),1例为33岁成年人,余4例均为婴幼儿。本组病例术前检查均未发现凝血系统异常。5例均采取外科手术局部肿物扩大切除。结果术后病理均确诊为Kaposi型血管内皮细胞,肿瘤表现为多结节状侵袭性生长,细胞呈血管内皮细胞样,可见密集分布的梭形肿瘤细胞和筛状或裂隙样血管,局灶增生呈肾小球样结构。部分病例有组织学或影像学证据显示骨破坏。免疫组织化学CD31,CD34,Fli-1蛋白,第VIII因子等血管标记阳性,SMA灶性阳性,1例局灶性表达CK。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8个月,其中1例术后1年复发,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剩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于手部单纯KHE的病例,单纯手术扩大切除肿瘤,可获得良好的结果。

  • 标签: 肉瘤 卡波西 肿瘤 软组织肿瘤 治疗结果
  •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周细胞影像表现易与脑膜混淆,本文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的颅内HPC12例。1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2例颅内HPC的MRI特征: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9例,75%),肿瘤呈窄基底附着于硬膜(7例,58-3%),内迂曲血管流空影(7例,58-3%),内见囊泡状T1低信号和孔高信号(8例,66.7%);DWI呈高信号(8例,66.7%);肿瘤强化呈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66.7%)。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血管流空信号、DWI呈高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及肿瘤以窄基底附着于硬膜是诊断颅内HPC重要征象。

  • 标签: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脑膜瘤
  • 简介:一、临床资料1.病史:患者,女,48岁.因卵巢囊肿行腹腔镜治疗时发现肝占位,当时未予处理.出院前在当地医院作CT检查,结果提示:全肝见多发性低密度结节病灶,主要位于右叶被膜下,肝右叶萎缩,左叶及尾状叶代偿增生.自起病以来患者无腹痛、腹泻、黄疸,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院.

  • 标签: 上皮样 例报道 内皮瘤
  • 简介:背景与目的: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母细胞,临床对其认识不足,发现率较低。本文探讨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的临床特点和适宜的外科处置。方法:采用同顾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家族性血管母细胞进行临床分析一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血管母细胞8.92%(10/112),家族性血管母细胞产生新病灶率(40%)明显高于散发性血管母细胞(3.92%);肿瘤伞切除18枚(其中囊结节肿瘤13枚,实质性肿瘤5枚),手术死亡1例,出院9例中5例复发.复发问隔4~127个月.平均42个月一恢复劳动或丁作6例,生活自理2例,仍需他人照料1例。结论: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较散发性血管母细胞易产生新病灶和复发,预后较差,应终身随访;临床应加强对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的认识.VHL基因诊断是现今可取的诊断手段,并改变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处置过程。

  • 标签: 脑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家族性 VHL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8岁,因“发现左侧胸壁肿块10余天”于2013年8月19日入院。专科查体:体温正常,左侧胸壁近腋窝处可及约10cm×8cm肿块,质地硬,活动度差,无压痛,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楚,局部皮温不高,无红肿。胸部增强CT提示:左侧胸大肌偏外侧占位,考虑血管可能。

  • 标签: 胸壁 血管内皮瘤 诊断
  • 简介:背景与目的:血管生成拟态是存在于恶性肿瘤中的,由肿瘤细胞而不是内皮细胞围成的管腔样结构,管腔中有血液流通并参与肿瘤微循环。我们采用体外三维培养模型来观察对比不同来源的胶质干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方法:采用悬浮克隆球形成法诱导获得胶质干细胞,应用胶质干细胞相关分子标记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及胶质干细胞裸鼠移植成试验证实已诱导获取的胶质干细胞;采用体外三维培养模型来观察胶质干细胞体外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现象。结果:成功获取6种不同来源的胶质干细胞:GSC-1、GSC-2(来源于临床胶质母细胞标本)和SKMG-4G、SKMG-1G、SF-295G、SF-767G(分别来源于胶质细胞系SKMG-4、SKMG-1、SF-295、SF-767)。体外三维培养模型中,拟态管腔分圆形、多边形和三角形3种。GSC-1和SKMG-4G能形成典型的拟态管腔;SKMG-1G和SF-295G只能形成过渡性的非典型的拟态管腔;而GSC-2和SF-767G不能形成拟态管腔。结论:不同来源的胶质干细胞拟态血管形成的能力不同,形态也各异。

  • 标签: 胶质瘤干细胞 血管生成拟态
  • 简介:近几年来,人们先后在黑素瘤、胶质等肿瘤中发现了血管生成拟态。血管生成拟态是肿瘤细胞自身形成的,是肿瘤的微循环特殊形式。血管生成拟态的调节与基质金属蛋白酶、血管上皮钙黏素等的表达相关。血管生成拟态预测低分化、高浸润和低生存率,是预后不良的标志。所以经典抗血管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拟态治疗在抗肿瘤治疗中成为必要。

  • 标签: 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拟态 胶质瘤
  • 简介:背景与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l(AQP-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母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血管母细胞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并通过测量积分光密度值(IOD)研究AQP-1与VEGF在30例囊性血管母细胞、10例实体性血管母细胞以及10例正常小脑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AQP-1与VEGF在30例囊性以及10例实体性血管母细胞中表达显著增强(P〈0.05),且AQP-1在囊性肿瘤中的表达高于实体性肿瘤。结论:AQP-1的高表达可能在维持肿瘤细胞的高代谢需求中起促进和维持肿瘤增殖的重要作用:VEGF则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AQP-1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肿瘤的增殖和血管的生成。

  • 标签: 血管母细胞瘤 水通道蛋白-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进行临床资料及光镜和免疫表型观察。结果肿瘤典型的结构为分化不同阶段的平滑肌样细胞与脂肪细胞相混杂,点缀着畸形的厚壁或薄壁血管。平滑肌样细胞分为上皮样,中间型和梭形,与免疫表型有关。HMB45的强阳性表达和肌源性标记阳性对诊断有帮助。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具有特殊的临床、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上皮样肌细胞是较为原始的间叶细胞,增殖形成肿瘤。

  • 标签: 肝脏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littoralcell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脾脏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标记、特殊染色,并复习近20年与该病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结果脾脏LCA由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表面衬覆单层内皮样细胞,细胞无异型,部分细胞内见含铁血黄素颗粒.其髓外造血常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1、FⅧ、CD34、KP-1、PGM-1、CD21均为阳性,CD8阴性.网织染色(+).结论脾脏LCA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病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由于LCA可伴发恶性肿瘤,建议密切随诊.

  • 标签: 脾肿瘤 窦岸细胞血管瘤 免疫组织化学 髓外造血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73岁,因“胸痛、发热2天”于2014年4月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诊治。患者1年前因“右肾癌”在我院行“肾癌根治术”治疗,因病理类型特殊,我院病理科曾予以报道,请UCLA会诊最终诊断“肾脏组合性血管内皮”。术后患者恢复可,定期复查胸部X片和腹部B超,10月来未见复发转移征象。

  • 标签: 肾肿瘤 组合性血管内皮瘤 肝转移 诊断 治疗
  • 作者: 李坤
  • 学科: 医药卫生 > 肿瘤
  • 创建时间:2022-07-28
  • 出处:《健康养生》2018年第7期
  • 机构: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四川 乐山 614000
  • 简介:治疗肝血管的方法较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肝血管都需要治疗,需要根据病人病情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接受治疗。那么肝血管疾病哪些情况需要接受治疗,哪些情况不需要接受治疗呢?

  • 标签: 肝血管瘤
  • 简介:目的探讨阿霉素节律化疗对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干预作用,观察其抑效果和毒性反应.方法建立裸鼠HepG2皮下移植模型,荷瘤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对照组、节律化疗(metronomicchemotherapy,MC)组(阿霉素,1mg/kg,每3天一次)和最大耐受量化疗(maximumtolerateddosechemotherapy,MTDC)组(阿霉素,10mg/kg,单次注射).每隔3天测量小鼠体重及肿瘤直径,21天疗程结束后处死裸鼠,称重,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CD31/CD105联合荧光标记进行血管定量分析.结果节律化疗组(MC组)对肿瘤生长存在抑制效应(P<0.01),而最大耐受量化疗组(MTDC组)也有抑作用(P<0.01),两种方案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564).MC组与MTDC组的抑率分别为48.13%、43.32%,但MC组毒性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平均体重无明显差别(P>0.05).节律化疗能显著降低肿瘤血管的区域密度(P<0.01),而MTDC组不存在抗血管生成作用(P=0.503).结论节律化疗可显著地抑制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且毒性反应低,其抑效果与抗血管生成作用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肝肿瘤 血管生成 化学疗法
  • 简介:背景和目的:目前海绵状血管以手术切除为主,脑干海绵状血管由于位于生命的中枢,手术治疗风险和难度较高。本文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的可行性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1年6期间收治的12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肿瘤位于中脑2例,中脑脑桥交界8例,延髓2例。结果:10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病理结果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随访6~24个月,未见肿瘤再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改善6例,4例同手术前,加重2例。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有手术指征的脑于海绵状血管,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脑干 显微手术
  •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外膜细胞(hemangiopericytoma,HPC)发病率低,临床诊治困难,本研究旨在提高对颅内HPC的认识。方法:回顾总结6例颅内HPC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病理特点以及手术切除和预后情况,并且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2例;术后5例行放射治疗,1例拒绝放疗。术后随访1~10个月,尚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颅内HPC生长活跃,血供丰富,尤其是位于大脑镰及矢状窦旁时,因此要明确诊断,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应尽量全切,切除范围要广泛.放射治疗是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 标签: 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 手术 放疗
  • 简介: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renalangiomyolipoma,RAML)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患者的诊治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直径小于4cm而无症状的9例采用B超、CT定期随访观察;手术21例,其中肿瘤直径小于4cm的有伴发症状者8例行肿瘤剜除术;肿瘤直径大于4cm者1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7例,肾切除术6例(其中包括肾血管平滑肌脂肪自发性破裂出血4例)。21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9年,均未见肿瘤复发,肾功能良好。结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经B超、cT等检查多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应根据肿瘤大小、并发症及对肾功能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手术应尽可能保留正常肾组织。

  • 标签: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