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含有有效药物的载药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型的缓释系统,可改变常规的给药方式,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用超声的方法结合了不同的药物制成作用不同的纳米粒子,验证了纳米粒子对局部给药治疗的有效性,建立了良好的动物动脉摄取模型,为继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纳米粒子 生物降解 动脉摄取
  • 简介:目的采用水/油(W/O)乳化交联法制备普鲁兰多糖微并观察多种因素对微球形态及粒径的影响。方法采用W/O乳化交联法,司班20作为表面活性剂,分别以蓖麻油和正己烷作为油相,不同浓度的普鲁兰多糖水溶液为水相,形成均一乳液后加入交联剂戊二醛,普鲁兰多糖被固化形成微。观察普鲁兰多糖水溶液浓度、水/油比例、交联剂浓度、转速等多种因素对微球形态及大小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MastersizerS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径分析。结果油的成分、水/油比例、多糖水溶液浓度、交联剂浓度及搅拌速度均不同程度影响微球形态和大小。蓖麻油为油相形成微条件:水/油<1:5,普鲁兰多糖水溶液浓度1%,交联剂浓度5%~50%。这些条件下形成微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一。正己烷为油相形成微条件:1:5<水/油<1:2,普鲁兰多糖水溶液浓度1%,交联剂浓度<25%,形成微表面光滑,但粒径分布不均一。0.2%或5%普鲁兰多糖水溶液、转速<200r/min均不能形成微。结论采用W/O乳化交联法能够制备普鲁兰多糖微,这种制备方法简单,多种因素控制微球形态与大小。

  • 标签: 普鲁兰多糖 微球 乳化交联法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假性黏液(PMP)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9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PMP的超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病例均为超声首先发现,7例提示为PMP.超声对腹膜假性黏液的诊断符合率为77.8%(7/9)。超声和CT均误诊为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误诊为腹腔结核1例,误诊率为22.2%(2/9)。结论超声作为PMP的首选检查方法,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笔者认为影像学表现在对该病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假性黏液瘤 腹膜 影像诊断
  • 简介:日本九州大学开发成功双层结构的人造血管,既柔软又有伸缩性,性能有较大提高。这种人造血管是使用管状化的聚氨脂制作的,采用了内、外管双重结构,内管口径4.5毫米,外管口径5.5毫米,为了调节其伸缩性,内、外管都穿了许多微孔,并且包覆与活体相适宜的骨胶原膜。这种双重结构再现了动脉的性质,即内压低时容易扩张,而随着内压增高,内管扩张到接触外管时,扩张就变得困难。

  • 标签: 人造血管 日本九州大学 双重结构 双层结构 伸缩性 外管
  • 简介: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科研人员利用小神经传代方法在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可在10个月时间内传代25代,从单一的细胞扩增至10万个细胞。目前,这一方法已在哈医大卫生部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普遍应用,并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临床上,脊髓损伤后的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对伤者而言脊髓损伤的破坏性是严重和持久的。目前,很多学者对发育的干细胞培养和应用潜力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因为这些细胞可以提供神经元,神经元细胞作为再生轴突的靶点,能促进神经环路的重建。

  • 标签: 代法扩充 传代法 利用神经
  • 简介:目的研究在抗血管生成因子——内皮抑制素(ES)作用下,血管正常化窗口期肿瘤血管渗透率变化对血液灌注的影响。方法数值模拟在ES作用下肿瘤血管正常化期过程中的血液灌注。设血液为不可压缩牛顿流体,肿瘤内间质流动遵循Darcy定律,管内流量用扩展的Poiseuille定律,跨壁流量采用Starling定律,以肿瘤血管渗透率表征血管正常化期肿瘤血管的变化。用差分迭代法数值计算肿瘤血液灌注组织间质压强。结果在ES作用下出现的"血管正常化窗口期",肿瘤毛细血管渗透率将下降,肿瘤组织间质高压降低,在肿瘤血管渗透率和正常血管一致时,肿瘤组织间质压强明显下降,压强梯度上升。此后肿瘤毛细血管渗透率上升,肿瘤组织间质压强又增高,压力梯度下降。结论ES不仅抑制了肿瘤血管生成,而且随肿瘤血管渗透率的变化,在"血管正常化窗口期"改善了肿瘤血液动力学环境,有利于其他治疗肿瘤药物的输运。抗肿瘤血管生成与其他方法联合可望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肿瘤 抗血管生成因子 内皮抑制素 血管正常化窗口期 渗透率 血液灌注
  • 简介:本文按“子午流注”“纳子法”,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昼夜间不同时辰脑血管充盈指标变化,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充盈指标夜间诸多时辰均较白昼有所降低或显著降低,并且是以寅丑时的降低更为显著。本文所显示最低时辰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发时间相一致。以证明脑血管充盈指标降低是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时间治疗学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 标签: 脑血管充盈指标 脑血管病 缺血性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发现右侧睾丸肿大1周”于2006年8月7日收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偶然发现右侧睾丸肿大,无明显疼痛及坠胀感,无会阴部不适,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肉眼血尿,乳房不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侧睾丸大小4.2cm×1.9cm,其内见1.4cm×1.2cm×1.1cm实性肿物,边界清,形态不规整;内呈中低混合回声,可检出较丰富血流信号。

  • 标签: 睾丸支持细胞瘤 临床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睾丸肿大 无肉眼血尿 临床资料
  • 简介:脑动脉的粥样硬化和颈椎退行性病变都是一种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出现的衰退变化,在此衰退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脑血管弹性指标变化和临床上头痛、头晕症状的出现。为了观察头痛、头晕者脑血管弹性指标的变化,作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阻抗血流

  • 标签: 脑血管 弹性指标 经颅多普勒超声 弹性减退 检查方法 头痛
  • 简介:本文对由粒状核心与外涂层构成的储库式释放系统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药物从此双层系统中释放的数学模型,利用此模型研究了内层基质和外层膜的扩散系数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温度对此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内层扩散系数大于外层扩散系数时药物的释放为零级释放

  • 标签: 控制释放系统 数学模型 扩散系统
  • 简介:小直径血管移植物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人工材料血管和组织工程血管两大方面.本文重点围绕提高人工血管抗血栓能力、减少内膜增生进行总结;对组织工程血管可降解支架材料中如何减少组织工程血管血栓形成、增强其力学强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小直径血管移植物 组织工程 人工血管 内皮祖细胞 血栓形成 力学强度
  • 简介:四肢骨巨细胞是一种潜在恶性病变,以往采用刮除植骨术或骨水泥填充为主要治疗手段,其中磷酸钙骨水泥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填充材料。对于肿瘤巨大,保留关节困难者采用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可使局部复发率得到有效控制。药物方面,双膦酸盐类药物和狄诺塞麦的使用使其治疗出现巨大进展。狄诺塞麦作为一种最新上市药物,对于骨巨细胞的治疗效果良好,使用该药有望进一步控制骨巨细胞手术前后复发,提高治愈率。对于肿瘤巨大,难以保留关节者,今后是否可采用刮除植骨+狄诺塞麦治疗的方式,保留关节,减少人工关节的使用,提高效费比,值得期待。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治疗 进展
  • 简介:利用生物反应器构建人工血管血管组织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文章就组织工程化培养生物反应器关键问题、血管生物反应器设计、生物反应器在工程化血管构建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就今后的焦点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论述。

  • 标签: 生物反应器 组织工程 血管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伤椎内囊扩张后植骨手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胸腰段及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经伤椎椎弓根置入PKP系统囊,扩大伤椎内骨质空腔,植入人工骨填充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植骨量、出血量、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等方面,与钉棒复位经椎弓根单纯植骨方法做初步对比。结果31例爆裂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神经功能ASIA评分无一例加重,伤椎内植骨区域填充良好,22例患者术后坚持随访,无一例断钉断棒,骨折愈合良好,伤椎内无空腔形成,取出内固定物后6月复查,无一例伤椎塌陷;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等方面,与经椎弓根单纯植骨手术无明显差异,但植骨量更加充分,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本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理论上是一种有效手段,但与传统的简单钉棒复位固定方式比较,是否可以明显减少钉棒取出后伤椎塌陷的发生,还需深入研究及大宗病例随访。

  • 标签: 胸腰椎爆裂骨折 球囊扩张 植骨
  • 简介:目的利用聚己内酯(PCL)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与普朗尼克F68(PluronicF68,F68)共混物作为载体材料与抗癌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PTX)组成微控释系统,并对其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微,研究PCL/F68载药微及PCL载药微的体外释放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微表面形态,考察PCL/F68载药微对小鼠肝癌H22实体和腹水的抗肿瘤活性并与紫杉醇注射液进行比较。结果紫杉醇的包封率约为90%。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球形圆整,PCL微表面光滑,而PCL/F68微表面粗糙,呈现多孔状(Fig1)。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紫杉醇微有明显的缓释性能。

  • 标签: 体内抗肿瘤 制备小鼠 小鼠体内
  • 简介:选择Navier-Stokes方程作为颅内动脉三维重建模型的不可压缩血液流动的数学模型,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的方法对颅内动脉模型进行非牛顿(non-Newtonianfluid)模型的非定常流的数值模拟。计算3个心跳脉动周期的数值,认为第三个心跳脉动周期为稳定周期并选择第三个周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稳定周期内不同时刻血液动力学特性参数分布情况对颅内动脉的形成、生长和破裂的影响。并将此结果与牛顿(Newtonianfluid)血液模型的流线、壁面剪切力、壁面压力分布特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非牛顿流体血液模型比牛顿血液模型更有可信度,比较符合真实血液的流动特性,在血液流动的心跳脉动周期内,非牛顿流体的(速度、压力、壁面剪切力等)分布更加平滑。过高的壁面剪切力会直接造成动脉区域处破裂,过低的壁面剪切力会使血液的营养成为和代谢物遗留在血管区域导致血液粥样化的形成。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计算流体力学 非牛顿血液模型 数值模拟 心跳脉动周期 壁面剪切力
  • 简介:目的分析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的CT表现,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5岁。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总结CT影像特点。结果6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以轻、中度强化为主,病灶中央部分强化程度低于边缘部分;1例呈门静脉期边缘轻度环状强化,1例显示不明显轻度分隔强化,另1例合并有门静脉左支闭塞,并于周围可见侧支循环产生。结论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仍需与肝内恶性肿瘤相鉴别,确诊依靠肝穿刺或手术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标签: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CT 影像诊断
  • 简介:组织工程是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和重要方向,但其血管化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这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于大体积颌骨缺损的修复。支架、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作为组织工程三要素在血管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各种体内外促血管化策略如应用促血管生成细胞、复合促血管生长因子、优化支架的成分与外形及内部结构设计、采用外科手段等近来得到广泛研究,本文将对此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化 颌骨 骨组织工程 支架材料 种子细胞 生长因子
  • 简介:据2008年3月26日斯特里尔斯·安德烈亚第斯博士(心血管研究,2008年3月26日)报道,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科学家已经证明,毛发毛囊中含有大量的干细胞,是最容易获得干细胞的来源之一。

  • 标签: 毛囊干细胞 心血管 皮肤 制备 功利 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