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黄疸、纳差,部分病人以发热为主要症状,或在病程中出现发热,应用一般退热药物不易见效。我们应用痰清注射液静滴,对控制肝癌发热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治疗 肝癌 发热 痰热清注射液 中医药疗法
  • 简介:全身疗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之后又一种重要的新型肿瘤治疗手段.它利用直接热效应及加热增敏效应,使术后残余的肿瘤细胞或多发性转移的肿瘤细胞产生快速的细胞凋亡或坏死而死亡.我科自美国引进ET-space疗仪开展肿瘤患者疗术以来,充分做好热疗前后的护理工作,协助患者安全渡过热疗全过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例肿瘤 全身热 患者全身
  • 简介:病例:患者女,1944年12月13日出生,汉族,籍贯上海。因“反复间歇性发作腹痛伴发热4年余”多次入住上海市各医院消化科或感染科。患者2006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脐周剧痛,无放射痛,蜷曲位时稍缓解。腹痛发作期间纳差,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未见咖啡色液体,粪便无明显异常。腹痛出现数小时后自觉乏力,体温升高,最高达39.8℃,伴畏寒,无寒战。无皮疹、关节疼痛,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无皮肤巩膜黄染。腹软,全腹压痛,有反跳痛。

  • 标签: 家族性地中海热 中国成人 发作期间 胃内容物 体温升高 关节疼痛
  • 简介:清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抗菌消炎解痉的作用,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胆囊炎是消化系统多发病,我们2004—01/2005—12临床应用痰清(中成药制剂,上海凯宝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规格每支10ml)治疗急性胆囊炎7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急性胆囊炎 痰热清 临床观察 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1例腹水病人均经腹水细胞学检查,查见癌细胞,卡氏评分40~70分。全部病人常规腹腔穿刺,缓慢放出腹水1500~2500ml后,注入生理盐水1000~1500ml,采用的化疗药物为顺铂、丝裂霉素和氟脲嘧啶。每周1次,直到腹水消失或量少不能抽出或病情恶化为止。结果21例共行62次治疗,其中治疗1次2例、2次5例、3次8例、4次4例、5次2例。9例达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有效率为76.2%。不良反应为Ⅰ、Ⅱ度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结论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可以耐受。

  • 标签: 恶性腹水 热灌注化疗 预后 疗效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PDOX联合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灌注化疗治疗VX-2胃癌并幽门梗阻的效果。方法选取40只健康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注射VX一2肿瘤细胞悬液建立鼠VX-2胃癌并幽门梗阻模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灌注化疔治疔.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PDOX治疗。分别比较两组大鼠各区域腹膜癌指数情况,腹水量、荷瘤质量以及生存期,脏器受累情况。结果研究组大鼠各区域腹膜癌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大鼠腹水量与荷瘤质量分别为(8.21±2.75)mL、(14.52±4.49)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59±3.40)mL、(23.11±7.11)g,而研究组生存期为(54.23±18.05)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48±12.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大鼠肺受累、盆腔受累以及肠壁受累占比分别为30.0%、25.0%、2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0%、60.0%、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OX联合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灌注化疗治疗VX-2胃癌并幽门梗阻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有效延长大鼠生存期,且有利于降低器官受累情况,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癌 幽门梗阻 PDOX 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 简介:背景:CD4^+CD25^+T细胞是一种免疫调节细胞,CD4^+CD25^+T/CD4^+T比值在免疫调节中起主要作用,并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嗜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对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CD4^+CD25^+T细胞的影响。方法:33例缓解期UC患者分为UC对照组和UC治疗组,后者予双歧杆菌、乳杆菌、嗜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并设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行症状和内镜评分,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黏膜中CD4^+CD25^+T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以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BMC和肠黏膜中Foxp3mRNA含量。结果:UC对照组症状和内镜评分与UC治疗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对照组患者PBMC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增高(P〈0.05),肠黏膜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降低(P〈0.05)。与UC对照组相比,UC治疗组患者PBMC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降低(P〈0.05),肠黏膜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增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三组间PBMC和肠黏膜中Foxp3mRNA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缓解期UC患者CD4^+CD25^+T/CD4^+T比值发生改变,表明免疫调节功能出现异常。双歧杆菌、乳杆菌、嗜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使CD4^+CD25^+T/CD4^+T比值恢复正常。

  • 标签: 有益菌种 结肠炎 溃疡性 免疫 T淋巴细胞
  • 简介:1985年Cetus公司的Mullis发明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在短时间内在试管中获得数百万特异DNA序列的拷贝,从而很容易地对目的基因进行分析、鉴定以及其它操作。这一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各研究领域。PCR的定量实质是核酸的体外扩增,当人们利用技术扩增出大量的特异DNA序列后,还必须对这些PCR产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特别是临床检验中,定量分析PCR产物可以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等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另外,在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中,经常利用RT-PCR定量检测某一特定的转录mRNA,因此,建立灵敏、准确、重复性好的PCR产物定量检测法是目前PCR及其相关技术研究的特点,电是定量PCR技术的基础。本文将对这一技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状况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RT-PCR定量检测 PCR产物 技术进展 分子生物学研究 定量PCR技术 DNA序列
  • 简介:背景:小肠类器官是体外研究肠道上皮最好的工具,应用前景广泛,然而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目的:在国内建立并优化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为小肠上皮细胞的基础研究提供平台。方法:常规培养L-WRN细胞,收集含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BS)的条件培养基。处死6~8周龄C57BL/6小鼠,自末端回肠起取约15cm肠段,纵向剖开,EDTA法分离、收集隐窝上皮,以基质胶包埋多聚化后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L-WRN条件培养基,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出芽情况,待出芽达一定长度后,重新包埋传代培养。结果:与含20%FBS的L-WRN条件培养基相比,含10%FBS的条件培养基更有利于小肠类器官的体外培养。条件培养基浓度为10%、15%、20%、25%、30%均可促使小肠类器官形成,15%条件培养基的出芽率最高。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成功建立了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并发现15%L-WRN条件培养基(含10%FBS)更有利于小肠类器官出芽。

  • 标签: 小肠类器官 原代细胞培养 L-WRN细胞 培养基 条件性 隐窝 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索结肠镜单人操作技术的临床价值和运用心得。方法通过结肠镜检查的整体观念模式实施502例的资料,从实施方法、评价指标、、统计学处理等方面进行总结。然后与文献中结肠镜双人操作技术进行优缺点的比较。结果运用结肠镜检查的整体模式在成功率、插入时间、并发症上具有明显优势,所有病例无一例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运用结肠镜检查的整体观念模式实施单人操作技术,具有安全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提倡。

  • 标签: 结肠镜整体观念模式观念转变优势
  • 简介: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和深圳第五人民医院承办的全国消化肿瘤新技术治疗研讨会,于2008年7月25日至28Et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和国外的知名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汤钊猷院士、中国科学院倪嘉缵院士、萧树东教授、危北海教授、张万岱教授、徐克成教授等,及国际冷冻治疗协会主席FrancoLugnani博士。

  • 标签: 冷冻治疗 消化肿瘤 深圳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 第五人民医院
  • 简介: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病影像技术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分析自2009年2月至2014年9月,对188例十二指肠胃反流病例进行胃镜检测、X射线检测,并将结果与准确度较高的空腹三羟胆酸浓度检测结果相比较,用以确定胃镜检测与X射线检测确诊的准确率。结果X射线检测结果显示反流阳性确诊病例为56例,占比29.8%,与三羟胆酸浓度测定结果的60例的重合率为93.3%,远高于胃镜检查确诊病例101例55.4%的重合率,可见X射线检查优于胃镜检查结果。结论立体数字肠胃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诊断十二指肠胃反流病,过程简单,直观,准确性高,全程无痛苦,其诊断价值明显优于胃镜。

  • 标签: 十二指肠胃反流病 三羟胆酸浓度检测 胃镜 X射线检查
  • 简介: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可能与Barrett食管密切相关。由于进展期肿瘤的预后较差,早期诊断、监测和干预特殊肠化生上皮、异型增生和早期癌变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色素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诊断Barrett食管病变中的作用。

  • 标签: BARRETT食管 色素内镜 窄带成像
  • 简介:近年来,随着消化病学领域的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为了充分展示消化病学最新的诊治技术,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相关方面的最新进展,促进我国消化病及消化内镜的发展,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由辽宁省医学会、沈阳医学会共同主办,

  • 标签: 消化内镜 征文通知 技术论坛 消化疾病 消化病学 消化系统疾病
  • 简介:胆道系统显象某些显象剂能被肝多角细胞摄取,并经胆管、胆囊、总胆管排入肠腔,因而可被用作胆道显象。以往常用131I-玫瑰红作黄疸的鉴别诊断,因费时较长,且131腆的应用条件限制,近年来,99mTc标记的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衍生物(IDA)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胆道显象剂。IDA衍生物已有EHIDA、PIPIDA、DISIDA和Mebro-fenin等。由于各种IDA衍生物的分子结

  • 标签: 放射性核素技术 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胆囊炎 胆道显象 显象剂 肝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目的分析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对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1例健康人肝脏右叶进行检查,测得感兴趣区肝脏组织声触诊组织量化(VTQ)值,并与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VTQ值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2),VTQ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Spearmanr=0.737,P〈0.01);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G2S2合并为轻度肝纤维化组,≥G2S3,合并为中/重度肝纤维化组,结果VTQ诊断中/重度肝纤维化的VTQ值的cut—off值为1.6m/s,其诊断中/重度肝纤维化的敏感度为93.8%,特异度为73.7%,准确性为85.1%。结论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 声触诊组织量化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技术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内镜止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2.7%,髙于对照组的78.0%(P<0.001)。研究组输血量(414.93±49.75)mL、止血时间(2.17±0.59)d、住院时间(6.23±0.54)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Forrest各分级的治疗成功率均髙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技术在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好,输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内镜技术 非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目的研究c—erbB—2和c—myc癌基因在胃癌组织中扩增的意义。方法应用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胃癌标本中c—erbB—2和c—myc的扩增情况。结果C—erbB—2和c—myc在胃癌中的扩增率分别为50.6%和67.9%。c—erbB—2基因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分化程度越差、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有转移,c—erbB—2基因表达率越高,而C—myc癌基因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两基因的扩增具有显著的相关性(x^2=7.26,P〈0.01)。结论c—erbB—2和c—myc扩增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因素,且两者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 标签: 胃癌 C—erbB—2基因 C—myc基因 原位杂交
  • 简介:背景: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近来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内脏感觉的研究,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发生与内脏感觉高敏有密切关系。目的:应用BOLD-fmRI技术,通过研究食管酸灌注时NERD患者大脑功能活动模式的改变,探讨NERD患者食管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方法:对31例NERD、13例反流性食管炎(RE)和12名健康志愿者在食管酸灌注时行fMRI;根据食管内球囊扩张和酸灌注试验结果将NERD患者分为两组:感觉高敏(NERD-H)组和感觉正常(NERD-N)组;对三组受试者大脑的兴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酸灌注刺激在NERD内脏高敏的患者中激活范围较广泛,包括单侧或双侧第Ⅱ躯体感觉皮质(SⅡ)、第Ⅰ躯体感觉皮质(SI)、前额叶皮质(右侧为主)、眶额回皮质、岛叶皮质、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前扣带回、后扣带回、楔前叶、杏仁体、腹侧纹状体、丘脑、小脑等,其中双侧SⅡ、右前额叶皮质、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岛叶皮质、杏仁体、腹侧纹状体和小脑的最大信号增加幅度显著高于NERD-N组和对照组(P〈0.01)。内脏高敏的NERD患者fMRI功能初始信号呈现时间、达峰值时间较NERD-N组和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结论:食管酸灌注时产生的fMRI参数改变为揭示NER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处理食管感觉传入信息功能异常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非糜烂性反流病 磁共振成像 食管酸灌注 内脏高敏感 大脑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