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2005年4~9月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盘锦湿地优势植物芦苇的群落学特性。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峰值出现在7月,4~7月茎重与叶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地下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垂直变化,其中0~30cm的芦苇须根最大值出现在7月,根茎最大值出现在6月,30~40cm深度为生物量变化在垂直剖面的分界线;根冠比以7月为最低。分层营养物质在30cm以下积累。

  • 标签: 湿地 芦苇 群落生物量 根冠比 动态特征
  • 简介: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生长季6-9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的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及微生物的总数在生长季节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湿地的土壤细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的总数在8月达到最小,而真菌数量在7月达到最小。湿地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大,其次是放线菌,最少的是真菌。对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及微生物总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放线菌与微生物总数主要受水分影响,而真菌则受水分与气温的协同作用影响。

  • 标签: 芦苇 湿地 细菌 放线茵 真菌 微生物总数
  • 简介: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源计算机视觉库OpenCV的圆形检测方法协助订正自动雪深仪的疑误数据。对测雪板上的图像识别区域依序进行平滑滤波处理、边缘检测、Hough变换圆检测,识别出积雪情况。利用该方法,提高了疑误数据的订正效率。

  • 标签: 雪深 图像识别 OPENCV HOUGH
  • 简介:目前,遥测站已普及,除了云、能、天仍为人工观测外,其它的项目都可由仪器自动记录,而在云、能、天这三个观测项目中,云的观测是最为复杂、最需要经验的。云的观测不仅关系到航空飞行的安全,而且对天气预报,尤其是短期预报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虽然已有比较系统的高空探测资料,但由于测点少,远不及地面测点稠密,同时高空探测稀疏,而地面观测资料时次多,资料更丰富、连续,能更好地反映大气的活动状况,所以认真做好云的观测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高空探测资料 地面观测资料 人工观测 识别 自动记录 观测项目
  • 简介:利用CFL-03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在塔中开展了边界层风场探测研究,根据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连续的边界层风场探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边界层850hPa、700hPa和500hPa特征层风场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中地区850hPa特征层主导风向为偏东风,风速年变化较小;700hPa特征层风速6月最大,9月最小,6、8、9月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其余月份为偏西风。500hPa特征层风速9月最小,11月最大;6、9月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其余月份为偏西风。

  • 标签: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中 特征层 风廓线雷达 空中风 风向
  • 简介:基于2013年常州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利用偏度方法逐网格识别和去除地物杂波。结果表明:地物杂波具有高的反射率分布,为负偏度;非地物杂波则呈现较低的反射率分布,为正偏度。采用偏度方法设计的雷达地物杂波去除方法可有效去除地物杂波,滤波后的新雷达基数据可在业务上应用于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和预报,进一步提高雷达降水估测和预报能力。

  • 标签: 雷达基数据 地物杂波 偏度方法
  • 简介:用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和热带测雨卫星观测降水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降水季节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南海地区降水季节峰值是在秋季,主要集中在8~10月,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环流场的合成分析表明,南海地区秋季中层500hPa有利的副高位置和低层低压系统的活动和维持是形成这一地区显著秋雨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副高的位置受热带太平洋海温影响较大,分析发现Nifi03.4的海温指数对该区域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8~10月Nino3.4指数和同期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之间的相关能够达到-0.47,超前3个月(即5~7月)的Nino3.4指数与8~10月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的相关亦能达到-0.43。从跨季度气候预测的角度来考虑,5~7月的Nifi03.4指数可以作为预测8~10月南海秋雨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南海秋雨 降水 季节变化
  • 简介:气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009年起,陕西省气象局在全省气象部门组织实施"文化助推行动",此举促使陕西省气象事业健康蓬勃发展,也使各级气象部门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将部门形象识别系统()这一理念引入

  • 标签: 气象部门 识别系统 形象 文化建设 系统工程 气象事业
  • 简介:文章利用通辽地区10个站点1971-2007年37a逐日雷暴统计资料,建立雷暴日数及雷暴次数的时间序列.通过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通辽地区的雷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通辽地区雷暴的地理分布特征、年代际及年际变化特征、月际变化特征、日变化特征、初雷和终雷日及持续期变化特征、震荡周期性等结果.

  • 标签: 雷暴 特征 趋势分析 小波分析
  • 简介:北上热带气旋是影响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其带来的大风和暴雨,常常造成我国北方地区的风灾和水灾。利用建国以来56a的气象资料,对影响我国的北上热带气旋进行气候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平均每年约有3个北上热带气旋,最早出现在5月下旬,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其中以7月和8月为最多;每年6~9月为北上热带气旋登陆季节,7月和8月登陆的热带气旋占85%。从强度上看,能够到达北方的热带气旋一般都是较强的热带气旋,在进入北上热带气旋定义区后,总体强度明显减弱,但在进入黄渤海时仍能够达到台风的强度;与北上热带气旋相比,北上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更大。统计分析发现,在辽宁和华北登陆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大于在山东半岛登陆的热带气旋。北上登陆热带气旋和北转向、中转向的热带气旋一般均能产生暴雨和大风。

  • 标签: 北上热带气旋 气候分析 强度特征
  • 简介:利用杭州市气象局1992-2008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包括年平均降水、pH值、酸雨频率、风速风向等,分析杭州市酸雨形成的因子,并对酸雨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杭州市酸雨17年间pH平均值为4.40,酸雨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从年变化趋势来看,酸雨强度较大,受酸性降水污染较重,但近几年来有逐年减缓的趋势;从季节变化趋势来看,酸雨春季和冬季较为严重,酸雨频率也比较大,而夏季和秋季降雨酸度和酸雨频率均比较小。杭州市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SO2、NOX等污染物浓度超标,同时与降水量、风向、风速、大气层结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并根据其原因提出控制酸雨的措施和策略。

  • 标签: 杭州市 酸雨 特征变化 成因分析
  • 简介:根据温州机场1990---200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影响温州机场的台风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包括台风影响的年、月分布特点,台风移动路径分布情况等,并简要分析了台风对航空飞行的影响,可供气象工作者和有关部门参考。

  • 标签: 台风 风暴潮 飞行 预报
  • 简介:1前言酸雨是因人类活动(或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导致区域降水酸化的一种污染现象,对公众健康、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全球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酸雨观测为研究酸雨的时空分布及其长期变化趋势提供宝贵的科学数据,为治理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等国家决策的基础性工作。近几年来,我省气象工作者对酸雨的研究明显增多。如林仲平等对福州市酸雨现象的年、季、月等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降水量、连续性降水与酸雨的关系;王新强等对闽西地区的酸雨与降水量、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 标签: 酸雨观测 特征 邵武市 可持续发展战略 长期变化趋势 降水酸化
  • 简介:利用福建1960~1999年的观测资料和1980~1999年的欧亚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福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春季降雹的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福建冰雹灾害的季节变化存在明显双峰现象。主峰在早春,次峰在盛夏,地理分布内陆多于沿海,山区多于平原。造成春季降雹的天气型主要为冷切适中型、低涡冷切适中型、低涡切变偏西型、冷切偏南型、冷切偏西型。福建省春季冰雹的主要机理是冷空气与强暖湿气流相遇而引发的。高空西风槽和南支槽及其前侧的副热带急流和低空强西南急流及准静止切变线是诱发福建省春季冰雹天气最主要的天气系统。

  • 标签: 冰雹 气候特征 冷切变 西南急流
  • 简介:该项目是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其研究目标是:基于高性能的数字摄像系统对天气现象的实时监测,结合先进的计算机图像识别、处理和分析技术,实现对雨、雪和冰雹等降水现象以及雾、烟幕和沙尘等视程障碍现象的自动识别,开发基于数字摄像技术的主要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系统,为气象站目测要素的自动化观测提供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促进我国在气象站自动化观测技术方面的研究进程。本项目执行以来,主要开展了下述工作:

  • 标签: 自动识别系统 降水现象 沙尘 计算机图像识别 自动化观测 技术开发
  • 简介:利用NCEP的1°×1°资料,分析飓风"桑迪"温带变性前后物理量的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利用对流层低层、中层及高层的厚度场可立体直观地展现热带气旋中心热力结构的对称性,便于进行飓风温带变性的诊断分析。涡度场可诊断高空槽和飓风耦合的情况,两者的正涡度场连接后使热带气旋受到高空槽的影响开始变性。厚度变形场动力强迫上升、低层锋区抬升、强降水区凝结潜热正反馈作用和高空辐散加强等有利于飓风"桑迪"变性过程中深对流的维持及发展,并导致强上升区域向西偏离。飓风"桑迪"变性后暖心结构下降至对流层中低层,与强上升运动中心下降有关。适度的冷空气强度对飓风"桑迪"的加强有利,冷空气较弱飓风加强较慢,冷空气过强易破坏飓风的暖心结构,导致中心填塞。850hPa温度平流对变性后飓风"桑迪"的移动路径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飓风基本朝着冷平流中心指向暖平流中心的方向移动。

  • 标签: 飓风 温带变性 高空槽 物理量特征
  • 简介:利用近3a的鲅鱼圈地区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和2005年3~4月鲅鱼圈地区低空污染气象探测资料,分析了鲅鱼圈地区低空污染气象特征。结果表明:鲅鱼圈地区各类型风速廓线出现频率比较均匀,而且由于地面粗糙度较大,因此风速廓线指数比平原地区稍大。

  • 标签: 污染气象 风向 风速 低空探测
  • 简介:对海北地区6个气象观测站1977—2006年共3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总结了海北地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海北地区 雷暴 特征
  • 简介:根据1966-2005年山东省的雷暴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及自然正交函数展开(EOF)方法,对山东省雷暴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泰沂山区多、半岛沿海和山东西部平原较少的特点;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有明显的日变化,在过去40a中,山东雷暴日数具有较强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下降的特点,并有一定的阶段性.

  • 标签: EOF方法 雷暴 时空变化特征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