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被广泛应用于生殖技术基因科技影响了人类社会进程,更带来了诸多伦理、道德难题。基因增强、基因改良本质上是一个优生学问题,需要通过回溯优生学历史来阐释对其加以禁止原因。优生学支持者认为基因科技介入生殖工程会让人类更完美,但是用基因技术介入人类生殖过程来打造理想孩子,破坏了原本平等代际关系,侵害了下一代自由选择权和平等权利。以哈贝马斯为代表学者对此给出了充分论证。出生是自然事实,人类出生是一个无法控制开端,在对待下一代问题上,先天完美设计无法完全取代后天辛苦努力。人类需要从生命终极价值角度出发,尊重生命偶然

  • 标签: 基因科技 优生学 生命伦理
  • 简介:物种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以及具有什么样道德地位与物种是否具有本质以及具有什么样本质有关。“物种个体论”是不成立,由此,物种不具有如生物个体那样道德地位。“物种多元论”否认物种具有“自然类”本质,因此,物种也就不具有“类”意义上道德地位。“关系本质主义”不是真正本质主义,由此也不能给物种道德地位的确立以确实支持。只有“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之“理想‘DNA条形码’”,才能作为物种“真实本质”,由此也才能使得物种具有内在、天赋价值,并据此拥有道德地位。维护物种道德地位,就是维护这样本质。鉴于物种其他概念而伦理地对待物种,不是基于物种自身拥有相应道德地位,而是基于物种之成员及其环境所拥有的相应道德地位。

  • 标签: 物种 本质 道德 物种歧视 权利
  • 简介:辜鸿铭女性伦理思想包含女性与文明、理想女性观、婚姻道德基础与社会责任等三方面的内容。他对女性在文明中价值赞美、对传统妇女所从事家庭劳动社会价值高度肯定,以及对婚姻社会责任极其重视,包含着伦理合理内涵。与此同时,其思想局限性也鲜明地体现在:重国格独立,轻视妇女人格独立,重视妇女“妻职”,忽视妇女“人职”;片面强调妇女在婚姻中责任与义务,抹杀女性在婚姻中主体地位。

  • 标签: 辜鸿铭 女性伦理思想 合理内涵 局限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全球化潮流、全球发展风险、国际新秩序构建等视角提出新理念,也是走向世界过程中中国话语和中国声音典型体现,不仅具有深刻政治内涵,还具有深邃伦理意蕴。它体现了资本逻辑全球化过程中对发展正义追寻,凸显了多元文明场域中共同价值守护,彰显了构建国际新秩序中中国责任和道义担当。从伦理视角透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有助于展现其价值理性和实践诉求。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伦理维度 共生共存
  • 简介:戴茂堂、罗金远教授所著《伦理学讲座》一书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全书26讲,结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揭示人性结构是伦理学产生终极依据开始,论证了人离不开道德、社会需要伦理,提出人类走向德性、科学与美德并举、构建和谐社会是解决当今道德危机问题希望之路。

  • 标签: 伦理学 讲座 中西 构建和谐社会 道德危机 社会需要
  • 简介:礼仪价值存在于个体品德培育之中,个体品德培育效果往往通过礼仪具体地反映和表现出来.礼仪是社会普遍价值观由一般到具体,由抽象概念到个体行为,由文本向个体品德转化一种桥梁和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是礼仪本体性功能延伸与践履.本文试图将礼仪本体性功能与个体品德培育联系起来,以揭示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

  • 标签: 礼仪 个体品德培育
  • 简介:<正>纵观古今,横览中外,道德内容渗入审美对象范畴是个客观普遍现象。无论是民族道德、阶级道德、党派道德、环境道德,还是职业道德、爱情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生命道德等都是如此。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小仲马《茶花女》和曹雪芹《红楼梦》以忠贞爱情为审美对象。罗丹雕塑《加莱市义民》

  • 标签: 审美对象 论道 审美情趣 道德内容 韵律 形式美
  • 简介:区别于自由意志主义者,罗尔斯和运气平等派认为正义空间不仅关涉某些直接的人类行为,而且关涉这些行为起始背景对不同人造成不平等影响,因此社会体制应该积极地干预自然不平等。托马斯·内格尔以不平等责任归属为根据质疑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如果自然不平等主要是由自然而不是社会因素造成,那么把减轻它义务加给社会就不合理地扩张了正义规范边界。但是内格尔没有看到这里不应该夸大自然力量,很多所谓自然不平等背后都深藏着社会体制不公正影响,正义因此要求社会承担减轻这种不平等义务。

  • 标签: 自然不平等 正义 自然抓阄 运气平等 内格尔
  • 简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幸福是老年这一特定人生阶段幸福,它以老年个体存在为形式,关涉到老年群体与社会整体关系,是老年人主观体验感受和整体生活实践。老年幸福实现伦理基础就在于幸福权的确立、社会正义实现和老年需求满足。老年幸福实现离不开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养老政策、完善老年权益实体法律制度和完善老年权益程序法律制度。

  • 标签: 老年幸福 伦理基础 制度保障
  • 简介:道德修养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以及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自孔子以来,都很重视道德修养。特别是孟子作为中国儒家代表之一,他认为注重道德修养、修养洁身是做人第一要务。通过对孟子道德修养学说主要内容进行诠释,深刻挖掘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精华,结合当前大学德育现实,我们可以获得有益启示。

  • 标签: 孟子 大学生 道德修养 启示
  • 简介:<正>据苏联《哲学科学》1984年第2期报道,苏联高等教育部所属伦理学问题委员会于1983年6月22至23日召开了扩大会议,由该委员会主席A.И.季塔连科作关于苏联国内高等学校伦理学发展前景报告。报告人分析了伦理学与现实精神实践联系这个当前紧迫问题,认为必须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领域内科学研究。

  • 标签: 伦理学研究 苏联 高等学校 报告人 哲学科学 社会主义精神
  • 简介:以人为本道德价值观,也就是以人属性、人思维和人境界为理论出发点道德价值观。人属性有主体性、社会、自然、精神性之分。人思维具有个体本位、社群本位、自然本位、信仰本位四个维层。人境界有伟人、英雄、模范、先进、普通之区别。

  • 标签: 以人为本 道德价值观 人的属性 人的思维 人的境界
  • 简介:池田大作说,宗教既直接在教义中阐述伦理规范.又以教义为依据,间接地制定了各种伦理规范,”宗教在现实社会中所表现出影响力主要在于它道德规范”(《社会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4页)。宗教对于人类社会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为宗教道德作用和伦理意义。正因为这样,宗教伦理已成为宗教界与伦理学界研究一个热点。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在它形成与发展中,佛教伦理产生了不可忽视影响。1986年出版两部《中国伦理思想史》,已关注到佛教伦理在中国伦理上地位与作用。近几年大陆和台湾出版的如业露华《中国佛教伦理》、李明芳《大乘佛教伦理研究》、张怀承《无我与涅槃》、王月清《中国

  • 标签: 佛教伦理 宗教伦理 伦理规范 大乘佛教 伦理思想史 教义
  • 简介:社会发展总是存在各种张力现象,共享发展过程同样具有其内在张力。共享发展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以及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分别存在功利与道义、整体与局部、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间内在张力。适度张力既有利于遵循社会规律推进"发展",又符合伦理价值目标而实现"共享",使得"共享"与"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张力积极效应、降低或避免其消极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调适。合理调适需遵循客观、动态、适度、人本性等基本原则。

  • 标签: 共享发展 内在张力 合理调适 矛盾
  • 简介:依原始佛教以及中国佛教禅宗思想,职业不仅作为一种谋生方式,具有“个人义务”和“社会义务”,而且更具有佛道上修行宗教意义,所以佛教职业伦理体现了职业必要、谋利和终极意义。必须建构与弘扬“佛教知足经济学”,以应对当今世界流行贪欲经济学。“知足经济学”节俭、知足、布施以及财富分配具体方法等,体现出佛教在财富问题上智慧及其特有的宗教意义。

  • 标签: 知足经济学 佛教经济 经济伦理
  • 简介: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文明重要标志,反映是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社会公众之间信用、信任关系,代表了社会公平正义价值取向。本文在对司法公信力内涵研究基础上,从主体、客体两个维度对我国司法公信力不足现象进行了总结,并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剖析了司法公信力不足伦理成因。

  • 标签: 公信 司法公信力 表现 成因
  • 简介:<正>什么是公德,国内伦理学界意见不一,关于公德内涵和外延也有不同看法。文章认为,过去人们常把公德同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并列起来,看作是特殊领域道德,这种传统看法把公德规定得过于狭窄,因而不那么科学。公德不应归结为特殊领域道德,而是一般社会生活共同准则。

  • 标签: 公德 婚姻家庭 伦理学 职业道德 社会生活 外延
  • 简介:“机器伦理”是当前道德哲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交叉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在智能机器中嵌入符合伦理原则程序,使其能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机器伦理思想发展具有内在机制,一方面是由于道德行为对象发生了由“人”到“非人”转变,另一方面以机器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由直接关系变为间接关系。机器伦理思想促进了技术设计伦理由隐性向显性变化,引导技术产品“负责任”地为人类服务。同时,机器伦理思想存在着将道德行为数字化、道德行为主体模糊化以及信任机制不明确等局限性。

  • 标签: 机器伦理 显性伦理主体 人机同构
  • 简介:在老子那里,“德”含义不只是停留在伦理范畴之中,而且是通达道一种途径。老子在阐释“德”意蕴论述中包含三个不同向度,简单来说,就是从“有”而至“无有”,进而达到“无无”,也就是道本来样态。这是“德”形上层面的路径。落实在实践层面,则由初始“有言之教”到“无言之教”,最高德要引发个体自身创造,这是老子对至德独到理解。这三层思想是由老子对“德”层层上升理解所构成。如此把握老子“德”含义,才能将其道德观念落实到当前时代背景下伦理生活之中,使人们能够实现自我栽培,觉察自己本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老子道德观念根本要义。

  • 标签: 老子 道德观念 有言之教 实践路径 创造性
  • 简介:<正>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心理过程评价,它也作出价值判断。但是,后者完全是内在:它们涉及科学研究要素,诸如资料、假设和方法,而不涉及科学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工程技术专家不仅作出内在价值判断,而且也作出外在价值判断:他评价他能得手每一事物。在他看来,每一事物、过程或概念就某种实际目的而言,是好、坏或中性。必须区分两类技术评价:技术效应、经济效应评价与社会价值评估。一项人工制品可以既有技术效应,也有经济效应,但无社会

  • 标签: 科学技术的价值 道德判断 技术效应 工程技术专家 价值判断 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