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刘厂长的手机丢了!听到这消息,宫启文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这感觉说不清是什么,但绝对不是好事。根据他的经验,预感这东西对好事总是拿捏不准,对坏事却每每命中靶心,真是要命。

  • 标签: 《病因》 中国 当代 小说 作品赏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内镜下胆道支架引流术,是通过内镜将支撑导管留置于胆管,将胆汁引流至十二指肠腔,它克服了ENBD丢失体液的缺点,不仅能解除胆道梗阻,通畅胆道引流,还保证了胆肠正常循环,更符合正常生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重要方法。我院在2003~2005年应用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引流术治疗胆道恶性梗阻7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护理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内窥镜 胆道支架 恶性梗阻 外科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价值。方法对49例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引流术(EMBE)。结果49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均穿刺放置成功。放置胆道内支架7~10d后,TBIL、ALT、AST均明显下降(P〈0.05),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结论胆道支架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疗效确切,对于解除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疽、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满意效果。

  • 标签: 恶性胆道梗阻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胆道手术后胆道出血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00年7月份到2013年7月份的20例胆道手术后胆道出血患者为对象。临床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观察和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胆道手术后胆道出血的原因包括了胆道蛔虫病合并感染、胆道结石合并感染、术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以及外伤感染。治疗结果显示17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治疗后复发,1例患者死亡。结论胆道术后胆道出血的原因主要为感染以及外伤,临床医师需要结合患者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胆道手术 胆道出血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胆道结石与胆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5例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老年患者为例,根据患者病情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对比组间临床特点。结果三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胆道残石率对比,重度组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高于中度组,而中度组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有显著高于对照组,三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轻度组术后胆道残石率显著低于中度组和中度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的病情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方法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选择最佳治疗方法,这对于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与降低胆道残石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胆道结石 胆道感染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中胆道造影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胆道手术患者术中均进行胆道造影,其中采取方法①造影90例,方法②造影20例,方法③造影10例。结果方法①显示胆道残余结石36例,帮助行胆囊摘除术5例,显示胆道情况避免胆总管探查20例;方法②造影20例,结果显示胆道残余结石10例,显示胆道损伤2例;方法③显示胆道残余结石6例,显示胆总管下段损伤1例。其中联合方法①、②或③及多次造影61例。结论术中胆道造影在胆道手术中可避免胆道残余结石、胆道损伤,降低再手术率。

  • 标签: 胆道手术 术中胆道造影 并发症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术后胆道镜治疗胆道残余结石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98例术后胆道镜治疗胆道残余结石的住院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结果98例患者中有90例痊愈,治愈率91.8%,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后胆道镜治疗胆管残余结石是目前较有效的措施。术前充分的准备,术后密切的观察治疗,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合理处理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胆道镜 胆道残余结石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进行胆道手术的患者术后出血情况的统计,分析并探讨胆道术后出血的临床症状以及处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胆道手术后胆道出血的患者78例,对这78例患者的出血部位和出血处理方法进行统计,手术结束后对患者住院康复期间的出血情况详细了解并记录,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1-5年的随访调查。结果在本研究中的78名研究对象均在手术中成功止血,在术后的住院期间仅有一例再次发生大出血而死亡,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并且在随访时间里无出血情况发生。结论在胆道手术时患者发生大出血情况时应快速定位出血部位并迅速的依据不同出血部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止血,确保出血部位在最短的时间内止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胆道手术 胆道出血 临床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恶性胆道梗阻采用胆道支架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5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且开展胆道支架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存在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和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胆道支架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 标签: 胆道支架 恶性胆道梗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导管内管在恶性胆管阻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住院的160例恶性胆管阻塞病人,经导管内管植入术。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及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1周和2周后,患者血清中的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术后生存质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胆道内支架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 标签: 胆道支架介入 恶性胆道梗阻 效果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扫描联合MRI检查在胆管梗阻病因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经手术治疗确诊为胆管梗阻的9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CT扫描检查,观察组给予MRI检查,比较两组梗阻部位、梗阻部位形态、胆管扩张形态、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都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梗阻部位、梗阻部位形态及胆管扩张形态的诊断准确率都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在胆管梗阻病因诊断中的准确率较高,受影响因素较小,因此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影像学 胆管梗阻 病因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喘息性疾病病因及流行病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5例患儿,将所有患儿按照确诊的疾病类型分为A组、B组、C组。回顾性分析3组资料。结果A、B两组3岁以下患儿所占比重最大;C组6个月以下患儿所占比重最大;A、B两组多于冬季发病,C组疾病多发于春、冬季;三组中只有A组10例患儿存在家族哮喘史,与其他两组对比有统计意义;三组患儿中有31例存在过敏史,A组存在过敏史人数明显多于其他两组;A组患儿WBC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三组患儿CRP增高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C组患儿MP-Ab阳性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小儿喘息性疾病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偏高。

  • 标签: 小儿喘息性疾病 病因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检验在发热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4 年 7 月 ~2016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 120 例发热患者和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 120 例健康者分别为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血常规检查和血细胞形态检验,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血细胞形态异常检出情况,对比各项血细胞检查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受检者的血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 45.83% < 0.25% )相对更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 < 0.05 )。观察组受检者的 Hct[ ( 44.22±3.92 ) % >( 35.42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慢性犀利衰竭的流行病现状,阐述了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研究情况,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了心力衰竭病因的一些规律。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在北方地区的人群中为1.4%,在南方地区的人群中为0.5%,这其中可能是由于在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发病规律,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心力衰竭的患病几率也逐年增高,60~70岁患占39.2%,70~80岁患者占60.8%,此差异规律具有明显的统计意义。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流行病学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通道超声造影(DCUS)在肝门部胆管癌分型及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检查的11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男60例,女54例,年龄37~84(63±10)岁。所有患者术前行经静脉超声造影(CEUS),术中经穿刺针及术后经外置引流管行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肝穿胆管造影(UG-PTC)和三维超声胆道造影(3D-USC),即DCUS。根据DCUS图像特征判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胆道低位梗阻的性质。所有接受过DCUS的患者均接受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X线胆管造影检查。肝门部胆管癌分型以X线胆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常规超声(US)、CEUS、DCUS的准确度。低位梗阻性黄疸定性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US、CEUS、DCUS的诊断效能,同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MRI+MRCP与DCUS对胆道低位梗阻性质的判断效能。结果US、CEUS、DC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与X线胆管造影的符合率分别为:75.6%(34/45)、82.2%(37/45)、93.3%(42/45),US、CEUS、DCUS对低位胆道梗阻性质的判断与手术病理的符合率分别为:56.5%(39/69)、82.6%(57/69)、85.5%(59/69)。与US相比,CE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差异无统计意义(P=0.438),DC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差异有统计意义(P=0.039)。ROC曲线分析提示MRI+MRCP分级和DCUS分级诊断低位胆道梗阻的良恶性的临界值均为2.5级,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7和0.906(均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93.1%和87.5%、82.8%。结论DC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和低位胆系梗阻的定性诊断性能与X线胆管造影、MRCP相当,在肝门部胆管癌分型及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胆管肿瘤 双通道 超声造影 梗阻性黄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射频消融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5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1例,女49例,年龄(59.38±5.95)岁,年龄范围为23~78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胆道支架组(n=60)与联合治疗组(n=90)。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支架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胆道支架组患者术后的总胆红素[(99.12±20.05)μmol/L]、DBIL[(75.17±15.08)μmol/L]、ALT水平[(205.20±42.11)U/L]低于术前[(128.93±25.23)μmol/L、(105.24±21.47)μmol/L、(330.58±83.56)U/L],γ-GT水平[(33.83±3.03)U/L]高于术前[(30.54±2.02)U/L],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的总胆红素[(80.11±15.06)μmol/L]、DBIL[(58.13±12.09)μmol/L]、ALT水平[(135.13±30.08)U/L]低于术前[(127.91±24.25)μmol/L、(104.93±20.27)μmol/L、(331.25±85.56)U/L],γ-GT水平[(37.26±3.09)U/L]高于术前[(30.85±2.12)U/L],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胆红素、DBIL、ALT水平低于胆道支架组,γ-GT水平高于胆道支架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支架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9个月时支架通畅率[92.2%(83/90)]高于胆道支架组[71.7%(43/6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胆道支架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射频消融联合胆道支架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提高后期支架通畅率,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 标签: 恶性胆道梗阻 射频消融 胆道支架 肝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治疗胆道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实施胆道手术且术后有残余结石的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纤维胆道镜取石,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肝利胆排石汤,对比治疗三个月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胆汁引流量(1、3、5、7、15、30d)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 标签: 胆道手术 结石残余 疏肝利胆排石汤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