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常规病理检查手术切除88例甲状腺癌中共检出9例微小癌,应用光镜观察其形态改变。结果9例均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具有诊断意义的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毛玻璃样核,核内包涵体、核沟及纤维性间质反应。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乳头状癌变形的特殊表现,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诊断。

  • 标签: 乳头状微小癌 临床病理 甲状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皮肤原位汗腺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大庆油田龙南医院病理科1997~2014年存档和诊断的4例皮肤原位汗腺乳头状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对切除的标本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0岁,临床表现为单发的直径1.2~1.8cm大小的半球形、孤立的、界限清楚的皮下结节;组织病理可见肿瘤由大小不一的腺泡、腺管和复杂折叠的乳头状结构组成,。

  • 标签: 乳头状腺瘤 原位腺癌 腺泡 腺管
  • 简介:摘要目的增强乳头凹陷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乳头凹陷孕妇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增强产妇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成功率以及对母乳知识的掌握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且患者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增强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护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乳头内陷 母乳喂养 自我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方式实现临床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8月,诊治的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依据相关诊断标准实现确诊的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对全部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措施,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结果经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后,可见肿瘤细胞生长方式包含膨胀性生长及浸润性生长两种;患者肿瘤细胞主要作用于患者肾皮质,少部分作用于患者肾实质;存在包膜情形与无包膜情形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16例、4例。对患者实施平扫处理后,发现肿瘤细胞以不均匀稍高密度为主要表现。实施动态增强扫描处理后,强化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强化及轻度持续强化。结论对肾乳头状细胞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处理方式实现临床诊断,诊断结果显著,对肾乳头状细胞癌病症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为临床相关后续诊治处理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 标签: 乳头状 细胞癌 多层螺旋CT 诊断
  • 简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papillarycarcinoma.EPC)亦称为囊内乳头状癌。也可称为包被性乳头状癌.为乳头状癌的一种少见亚型,主要表现为乳头状结构,界限清楚。与普通乳头状癌不同,包裹性乳头状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膨胀性浸润的病理组织学表现。

  • 标签: 包裹性乳头状癌 乳腺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乳头状黏液性化生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子宫内膜黏液性化生性病变,被认为可能是低级别子宫内膜腺癌的癌前病变。由于细胞学异型性和结构变化的差异性较大,尤其是在小的、破碎的活检标本中,可能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收集2例绝经后女性发生的子宫内膜乳头状黏液性化生,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KRAS突变的情况,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microcarcinomaofthyroid,PMC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84例PMCT的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灶数目及有无伴发良性病变或同时患有对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84例PMCT中,男11例、女73例,男、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1.7和47.4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45%和10.96%(P=0.003)。84例PMCT中,57例伴发甲状腺其他良性病变,9例同时患有另一叶甲状腺乳头状癌,66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06%(4/66),明显较单纯PMCT者的50.0%(9/18)为低(P=0.000)。以45岁为界〈45岁和≥45岁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81%,19.15%(P=0.294)。多灶与单发结节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65%和7.46%,(P=0.314)。结论PMCT淋巴结转移率与病灶数目及患者年龄不相关(P〉0.05),与性别及有无伴发甲状腺其他病变相关(P〈0.05)。男性PMCT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单纯PMCT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微小癌 乳头状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本院被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568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检查结果,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特点。结果:临床特点:56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6~50岁之间,其中30~40岁者发病率最高;女性患者数量多于男性;单侧例数多于双侧;直径多在0.5~3cm之间。随访半年,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无病生存。病理特点:真乳头形成,有砂粒体形成与特征性细胞核改变。出现5种特殊亚型,即高细胞亚型、柱状细胞亚型、弥漫硬化亚型、实体/梁状亚型、鞋钉亚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多有特征性细胞核改变、真乳头结构、砂粒体形成等病理特点,同时也存在中年女性发病率高、多为单侧分布病灶、预后良好等临床特点,临床应加强筛查和诊治。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病理 临床特点
  • 简介:子宫颈癌是危及全球妇女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是位列第2的女性恶性肿瘤。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引起女性宫颈癌最主要的因素。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Hausen发现HPV导致子宫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防治方法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全力倡导的育儿方法,是保障儿童健康的根本措施。母乳是婴儿最佳的食品,其中包含各种营养物质,易被婴儿消化吸收,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可促进婴儿健康成长,预防疾病,保障婴儿身心健康。但是一些产妇存在乳头凹陷问题,影响母乳喂养效果,并降低母乳喂养成功率。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这一情况。

  • 标签: 乳头凹陷 母乳喂养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早期乳头刺激对新生儿吮吸行为的影响一直备受学术界和临床实践的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了早期乳头刺激对新生儿的吮吸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这些研究表明,早期乳头刺激能够有效促进新生儿吸吮反射的形成和发育,从而提高其吸乳效率。此外,早期乳头刺激还能够加强母婴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关系。这一发现对于推动母乳喂养实践的普及和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早期乳头刺激的作用机制,为新生儿护理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 标签: 早期乳头刺激,新生儿,吮吸行为,吸吮反射,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QSTM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集2019年4至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切除手术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检测组织中SQSTM1的表达情况;通过慢病毒转染在TPC-1细胞中构建SQSTM1缺失细胞系SQSTM1-KD-TPC-1, RT-qPCR从基因水平检测SQSTM1在TPC-1 和SQSTM1-KD-TPC-1细胞中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SQSTM1敲低前后TPC-1侵袭和迁移的变化情况;MTT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QSTM1敲低后TPC-1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RT-qPCR检测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从基因水平进一步验证肿瘤细胞对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QSTM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癌旁组织,有76.2%(16/21)的患者mRNA呈现高表达;敲低SQSTM1明显抑制肿瘤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能力,且增殖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减小(P均<0.01),表明SQSTM1参与增殖相关通路机制的调控。结论SQSTM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TPC-1中明显促进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可能是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 标签: SQSTM1 甲状腺乳头状癌 侵袭 迁移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总结环乳晕切口乳头乳晕成形术实施效果。方法:于2016.7-2021.7期间因早期乳腺癌而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入组病人为25例,对病人实施环乳晕切口乳头乳晕成形术,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我科室进行早期乳腺癌治疗的25例病人进行对照,对病人实施非保留乳头乳晕的保乳手术,将其作为对照组。总结与探究2组治疗方案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美容效果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明显,P值低于0.05。结论: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环乳晕切口乳头乳晕成形术保留了乳头乳晕区,通过整形保证了双侧的对称性,美容效果好于不保留乳头乳晕区的保乳手术,此方案值得普及与应用。

  • 标签: 早期 乳腺癌 环乳晕切口乳头乳晕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在临床上动态增强的CT表现,同时观察患者的MRI表现。方法对本院30例经过手术病理而证实的IPN-B患者的CT资料与MRI治疗,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采用CT扫描的研究组,一组为采用MRI扫描的观察组,两组各15例,其中,研究组中有10例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观察组中有10例患者实施MRI增强扫描,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结果患者表现为囊性肿瘤、胆管粘膜是散播生长、胆管内的息肉状肿、胆管内的铸型生长型和胆管内的飘浮型等。结论患者的各种影响表现,可以混合存在也可以相互转化。

  • 标签: 胆管内 乳头状肿瘤 动态增强 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