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超声(CAU)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提高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诊断准确率。方法对65例患者72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或闭塞血管进行CAU与TCCD检查,分析单独CAU、单独TCCD、CAU+TCCD与DSA结果比较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单独CAU诊断颈动脉重度狭窄准确率89.6%,诊断颈动脉闭塞准确率91.7%。单独TCCD诊断颈动脉重度狭窄准确率75.0%,诊断颈动脉闭塞准确率75.0%。CAU联合TCCD诊断颈动脉重度狭窄准确率95.8%,诊断颈动脉闭塞准确率100.0%(p<0.05)。结论CAU与TCCD结合可以提高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准确率。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经颅彩色多普勒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型和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CCF)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CCFs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和治疗方法,对直接型与间接型CCFs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31例CCFs患者,29例(93.5%)伴有眼部症状,以结膜充血水肿(24例,77.4%)、眼球突出(19例,61.3%)和眼眶杂音(18例,58.1%)最多见。直接型CCFs组23例(74.2%),间接型CCFs组8例(25.8%),前者多有头颅外伤史(78.2%对12.5%;P=0.002)、流量更大(高流量CCFs:100%对37.5%;P<0.001)、更易引起眼眶杂音(69.6%对25.0%;P=0.043)。血管内栓塞治疗安全有效,EVAL胶联合弹簧圈栓塞(18例,66.7%)和单纯可脱式球囊栓塞(6例,22.2%)为常用的血管内栓塞方式。结论CCFs以眼部表现最为突出。直接型CCFs更多见,通常有头颅外伤史,临床和影像学征象更典型。介入栓塞是CCF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治疗性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评估中CT血管成像(CTA)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 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筛选60例作为回顾性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CTA及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以DSA为依据判断CTA诊断准确性。结果 在诊断准确性上,CTA和DSA无显著差异( P>0.05);以DSA结果为依据,CTA在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上检出准确率分别是95.42%、88.00%、94.74%、86.67%、100.00%;光滑斑块、不规则斑块、溃状斑块分别为55例、21例、8例。结论 CTA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效果理想,可了解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CT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轻度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血尿酸、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05例,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分成轻度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观察组,50例)和非甲状腺功能减退组(对照组,55例),比较两组血脂谱、血尿酸及颈动脉内膜厚度等指标。结果两组间年龄、血压、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脂谱、血尿酸及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单因素相关分析,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TSH、血尿酸、血肌酐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TSH、尿酸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TSH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轻度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颈动脉内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术侧血流动力学、脑血流动态调节(dCA)与术后高灌注发生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1-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因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患者63例。根据有无术后高灌注将患者分为高灌注组(13例)与无高灌注组(50例),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采用传递函数法得出通过平均脑血流速度(CBFV)随血压变化的波动幅度(gain)、随血压变化产生波动的相位差(phase)及平均CBFV与血压变化间的一致性(coherence),分析评估两组间dCA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dCA参数用于预测CEA术后发生高灌注的诊断价值。结果①高灌注组高血压病比例高于无高灌注组(P<0.05)。②高灌注组颈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狭窄段与狭窄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高于无高灌注组,高灌注组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无高灌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在超低频域、低频域内,高灌注组相位差低于无高灌注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高频域内,两组相位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低频、低频和高频三个域中,两组增益、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ROC曲线分析显示,超低频域相位差=33.28是预测CEA术后发生高灌注的最佳截断值(AUC=0.766,95%CI=0.629~0.904,P=0.03),其特异性为0.700,敏感性为0.846。结论CEA术后高灌注组与无高灌注组血流动力学、dCA存在差异,术前患侧dCA功能受损是术后高灌注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脑血流动态调节 高灌注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以及对术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接受CEA治疗的109例患者,男女比66/43,年龄(61.41±6.24)岁。根据麻醉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55例)。对照组术前接受全身麻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超声引导下颈浅从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恢复情况[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认知功能(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结果数据均导入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术后1 d,观察组QoR-15评分为(103.66±10.16)分,高于对照组(91.86±10.12)分(t=6.074,P<0.001)。麻醉前,两组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后,两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均降低(均P<0.05),在切皮时,观察组HR为(66.86±6.63)次/min、SBP水平为(125.55±9.54)mmHg(1 mmHg=0.133 kPa)、DBP水平为(66.91±9.31)mmHg,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周MMSE评分为(25.66±1.08)分,与对照组(25.76±1.1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2,P=0.64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21.81%(12/55),较对照组18.51%(10/54)略高,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CEA治疗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浅丛神经阻滞效果较高,可降低其术中生命体征的波动幅度,不良反应风险不大,有利于术后恢复,且不会对认知功能造成更大影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全身麻醉 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伴大血管病变30例,无大血管病变30例)及30例正常人,每例均空腹抽静脉血2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浓度及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颈动脉IMT.结果2型糖尿病伴及不伴大血管病变组颈动脉IMT及血清CRP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群组(P<0.01及P<0.05),且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颈动脉IMT及血清CRP水平也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P<0.05).结论随着糖尿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颈动脉内膜中层逐渐增厚、CRP逐渐升高,CRP可能是2型糖尿病及其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一个良好预测因子.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颈动脉 C-反应蛋白质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脉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影响的机制。方法选取住院高血压患者264例,随机分成高血压组(EH组)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EH+T2DM组),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计算血管阻力(RI)、颈内动脉的最大血流速度(ICA-PSV)、颈总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CCA-DV)、颈内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ICA-DV)、颈总动脉阻力指数(CCA-RI)、颈内动脉阻力指数(ICA-RI),并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测定其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EH+T2DM组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数值均高于EH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FPG、HbA1c方面,EH+T2DM组高于EH组(P〈0.05)。EH+T2DM组的颈动脉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高于EH组(P〈0.05)。线性分析显示脉压(PP)与IMT的正相关关系强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的IMT明显比单纯高血压组厚,前者的脉压值也高于后者。结论PP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会加速颈动脉的硬化进程,积极有效控制脉压的增大,尽早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以便更早的干预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减少心血管的发病率。

  • 标签: 高血压 2型糖尿病 脉压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机制研究
  • 简介:CREATE(carotidrevascularizationwithev3arterialtechnologyevolutiontrial)是一项前瞻性、非随机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联合栓子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术对于高危/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前后分为4个研究阶段,CREATESpideRX是其中第三个阶段,主要探讨联合采用SpideRX远端栓子保护系统(美国,ev3公司)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

  • 标签: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栓子保护装置 颈动脉狭窄 高危患者 ARTERIAL 多中心临床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高危群体筛查使用颈动脉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给临床防治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我院的160例接受颈动脉超声诊断的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成两组,有42例患者年龄不超过60岁,有118例患者超过60岁,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要比不超过60岁患者要高,两组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的高发群体是超过60岁的群体以及患有下肢动脉疾病、冠心病的群体。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可检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和脑卒中高危人群,为脑卒中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狭窄 脑卒中 筛查
  • 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则是其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之一,可用其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颈动脉双功能超声具有安全、无创、简便易行及直观准确的特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作者对64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探讨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白细胞增高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与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斑块 危险因素 超声分析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颈动脉彩超检查诊断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老年体检者为对照对象,对两组实施经颈动脉彩超,分析根经颈动脉彩超检查诊断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结果:3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诊断准确率96.67%(29/30),图像表现为颈动脉内壁明显的增厚、粗糙,有形态不规则斑块形成。与健康体检者相比,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人数更多、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壁内中膜更厚,P

  • 标签: 经颈动脉彩超 老年 脑梗死 颈动脉 粥样硬化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使用复合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血管内治疗对节段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疗效,以及总结术前筛选适合接受血管重建的患者的经验。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15例患者符合纳入条件。患者全都接受复合手术治疗,并且血管重建成功率为14/15,术后1年随访时只有1人血管再次闭塞。因此,颈内动脉剥脱术联合血管内治疗的复合手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来说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颈内动脉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 血管内治疗 颈内动脉闭塞 复合手术室 随访
  • 简介:摘要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thromboembolicpulmonaryhypertension,CTEPH)是由于肺动脉内反复栓塞和血栓形成而造成的肺动脉高压。可由急性肺动脉栓塞演变而来,也可因下肢静脉血栓等反复栓塞肺动脉所致。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呈渐进性,最终造成右心衰竭和呼吸衰竭而死亡。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其护理与一般的心脏直视手术护理有相似之处,但其术后呼吸监护有其特殊性,同时持续肺动脉高压及术后再灌注性肺损伤是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积极抗凝预防再次栓塞也是术后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分叉水平及颅外段颈内动脉形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上海长征医院行颈动脉DSA和彩超检查的1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检查数据,其中男154例,女32例,年龄36~84(66±8)岁。分析颈动脉分叉位置对应颈椎水平、颈动脉分叉位置至下颌角距离,以及分叉高低与颈长的相关性,统计颈动脉扭曲的发生率。结果DSA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水平最常位于C3水平,占37.3%(56/150),右侧最常位于C3~C4水平,占33.6%(42/125)。最高位于左侧C2、右侧C2~C3水平;双侧最低均位于C5水平。左侧颈动脉高分叉(C3及以上)发生率为46%(69/150),高于右侧的21.6%(27/125)(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高分叉发生率分别为33.2%(76/229)、43.5%(2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颈动脉彩超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为(3.0±1.3)cm,小于右侧的(3.4±1.2)cm(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分别为(3.2±1. 2)、(3.3±1.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颈动脉分叉水平与颈长无相关性(右侧:r=0.02,P=0.091;左侧:r=0.01,P=0.927)。女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28.1%(9/32),男性为15.6%(24/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高分叉组右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59.3%(16/27),高于非高分叉组的3.1%(3/98)(P<0.001);高分叉组左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30.4%(21/69),高于非高分叉组的2.5%(2/81)(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左侧颈动脉分叉位置高于右侧,颈动脉高分叉患者更容易合并颈动脉扭曲。术前彩超结合DSA检查能够评估颅外段颈动脉的扭曲程度,以期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颈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分叉 颈椎水平 扭曲
  • 简介:目的分析立普妥不同剂量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均为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90例,将所有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4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立普妥治疗,其中一组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小剂量(20mg/d)立普妥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大剂量(30mg/d)立普妥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DL-C、LDL-C、TG、TC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治疗前改善,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30mg/d)立普妥以及小剂量(20mg/d)立普妥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其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有改善效果,但改善程度并无显著差异,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剂量。

  • 标签: 立普妥 老年高血压 不同剂量 血脂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术前颈动脉斑块的美国心脏协会(AHA)改良斑块分型,研究其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围手术期无症状脑梗死(SBI)的预警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CEA治疗的25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周行颈动脉HRMRI检查,依据AHA改良斑块分型将斑块分为易损斑块(Ⅳ、Ⅴ、Ⅵ型)和稳定斑块(Ⅰ、Ⅱ、Ⅲ、Ⅶ、Ⅷ型)。手术前、后24 h内分别行头颅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以术后头颅MRI DWI序列显示新发点状高信号影但患者无相应症状为围手术期SB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BI组和非SBI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术侧颈动脉易损斑块是否为CEA围手术期SBI的危险因素。结果254例患者的术前HRMRI显示,稳定斑块43例(16.9%),易损斑块211例(83.1%)。254例患者中,围手术期发生SBI 51例(20.1%,SBI组),未发生SBI 203例(79.9%,非SBI组)。23.2%(49/211)的易损斑块患者发生SBI,4.7%(2/43)的稳定斑块患者发生SBI。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BI组术侧颈动脉有易损斑块者占比高于非S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侧颈动脉易损斑块为CEA围手术期SBI发生的危险因素(OR=0.18,95%CI:0.04~0.80,P=0.02),而性别及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等12种因素均非CEA围手术期SBI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CEA术前术侧颈动脉存在易损斑块(AHA改良斑块分型Ⅳ、Ⅴ、Ⅵ型)的患者围手术期SBI的发生风险升高,需个体化设计预防方案,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美国心脏协会改良斑块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术前颈动脉斑块的美国心脏协会(AHA)改良斑块分型,研究其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围手术期无症状脑梗死(SBI)的预警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CEA治疗的25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周行颈动脉HRMRI检查,依据AHA改良斑块分型将斑块分为易损斑块(Ⅳ、Ⅴ、Ⅵ型)和稳定斑块(Ⅰ、Ⅱ、Ⅲ、Ⅶ、Ⅷ型)。手术前、后24 h内分别行头颅MRI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以术后头颅MRI DWI序列显示新发点状高信号影但患者无相应症状为围手术期SB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BI组和非SBI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术侧颈动脉易损斑块是否为CEA围手术期SBI的危险因素。结果254例患者的术前HRMRI显示,稳定斑块43例(16.9%),易损斑块211例(83.1%)。254例患者中,围手术期发生SBI 51例(20.1%,SBI组),未发生SBI 203例(79.9%,非SBI组)。23.2%(49/211)的易损斑块患者发生SBI,4.7%(2/43)的稳定斑块患者发生SBI。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BI组术侧颈动脉有易损斑块者占比高于非S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侧颈动脉易损斑块为CEA围手术期SBI发生的危险因素(OR=0.18,95%CI:0.04~0.80,P=0.02),而性别及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等12种因素均非CEA围手术期SBI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CEA术前术侧颈动脉存在易损斑块(AHA改良斑块分型Ⅳ、Ⅴ、Ⅵ型)的患者围手术期SBI的发生风险升高,需个体化设计预防方案,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美国心脏协会改良斑块分型
  • 简介: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辛伐他汀胶囊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辛伐他汀组,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胶囊治疗,联合组接受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辛伐他汀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结果2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优于辛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辛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复方丹参滴丸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脑血流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40例CCCI患者(CCCI组)和2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脑血流灌注成像检查,分别在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豆状核、丘脑及深部白质手绘感兴趣区,测量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比较2组CIMT值差异及与上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CI组CIMT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3±0.28)mmvs(1.35±0.61)mm,P〈0.05];CCCI组额叶、深部白质的脑血流量与CIMT呈负相关(r=-0.38,r=-0.56,P=0.04),达峰时间与CIMT呈正相关(r=0.81,r=0.85,P=0.01),其余部位、参数与cIMT值无相关性。结论CCCI患者cIMT值增加,其脑CT灌注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 标签: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血管障碍 血流动力学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