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介导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过表达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P)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体质量200~250 g,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RP模型组、AAV-GFP组和AAV-HO-1-GFP组,每组20只。RP模型组、AAV-GFP组和AAV-HO-1-GFP组以剂量50 mg/kg的质量分数1%碘酸钠溶液进行尾静脉注射,制备碘酸钠诱导大鼠RP模型,再分别予以0.9%氯化钠溶液、AAV-GFP病毒、AAV-HO-1-GFP病毒视网膜下腔注射;空白对照组大鼠尾静脉仅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于造模后第14天摘出大鼠眼球。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结构及厚度;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 3)、B淋巴细胞瘤-2(bcl-2)、H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正常,RP模型组和AAV-GFP组大鼠视网膜结构破坏明显,外核层呈波浪状改变,厚度变薄,AAV-HO-1-GFP组大鼠视网膜结构轻度破坏,外核层厚度轻度变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P模型组和AAV-GFP组大鼠视网膜外核层厚度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P模型组、AAV-GFP组和AAV-HO-1-GFP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0.21、0.76±0.16、0.92±0.05,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48±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AV-HO-1-GFP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RP模型组和AAV-GF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细胞凋亡率、bcl-2和caspase 3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596.333、1 043.806、364.331,均P<0.01);与AAV-HO-1-GFP组比较,RP模型组和AAV-GFP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 3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AV介导HO-1基因过表达对RP模型大鼠的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血红素加氧酶-1 视网膜色素变性 腺相关病毒 凋亡
  • 简介:目的:通过对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及视网膜功能的了解,判断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6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CDI)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分别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前、术后进行检测,并以对侧正常眼作对照组。结果:CDI术前患眼与对照眼的CRA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wk视网膜脱离眼CRA的Vmax,Vmin均较术前降低,R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脱离区mfERG的a波、b波振幅密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潜伏期比手术前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mfERG,CDI的联合检测能及时了解视网膜脱离术后的视网膜复位情况及硅胶海绵垫压后CRA的血流情况,从而避免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不良,巩膜因缺血引起局部坏死等情况发生。

  • 标签: 多焦视网膜电图 彩色多普勒 视网膜脱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近视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周边视网膜血管FFA的图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8例(78只眼)单眼近视眼单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的临床资料。根据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3组:A组,24例(24只眼)其眼轴长度为24.0~26.0 mm;B组,23例(23只眼)其眼轴长度26.1~28.0 mm;C组,31例(31只眼)其眼轴长度≥28.1 mm。所有患者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周边视网膜血管情况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结果A、B、C 3组均见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3组发生率依次20.83%、26.09%、19.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0,P=0.831)。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发生率为21.79%,渗漏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45岁者发生率高于>45岁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3,P=0.014)。不同性别组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9,P=0.410)。结论近视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对侧眼部分出现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且年龄越小出现的可能性越大,而与眼轴长度、性别无关。

  • 标签: 近视 视网膜脱离,孔源性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眼底 渗漏,血管,视网膜,周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玻璃体积血时间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早期组患者25例,玻璃体积血时间未超过3个月;晚期组患者25例,玻璃体积血时间超过3个月,两组患者均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观察其效果。结果晚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早期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与6个月后的视力水平均优于晚期组,P<0.05;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证实,玻璃体积血3个月内行玻璃体切除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恢复时间。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 手术治疗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Krüppel样因子7 (KLF7)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损伤小鼠RGC存活及ERG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6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RIR组、正常-KLF7组、正常-绿色荧光蛋白(GFP)组、RIR-KLF7组、RIR-GFP组。小鼠8周龄时,正常-KLF7组及RIR-KLF7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1.0×1012 vg/ml过表达KLF7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2-KLF7-GFP)1 μl;正常-GFP组及RIR-GFP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同样滴度的仅带GFP的空白腺相关病毒载体1 μl。小鼠11周龄时,RIR组、RIR-KLF7组、RIR-GFP组小鼠建立RIR模型并测量眼压。玻璃体腔注射AAV2-KLF7-GFP病毒载体4周后,利用视网膜冰冻切片观察病毒转染情况。RIR建模后第7天,利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定量观察RGC存活率;行视野ERG检查,观察其暗适应a、b波和振荡电位(Ops )、负性反应(PhNR)振幅和潜伏期的变化;行视动反应检测,观察其视敏度的变化。玻璃体腔注射病毒4周后,采用Western bolt检测小鼠视网膜中KLF7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RIR组小鼠视网膜RGC存活率,ERG a、b波振幅,Ops、PhNR振幅以及视敏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60、7.157、5.735、8.953、4.744、9.887,P<0.05 )。随着刺激光强的增加,小鼠暗适应ERG a、b波振幅逐渐升高,其潜伏期逐渐缩短。与RIR组比较,RIR-KLF7组小鼠视网膜RGC存活率,ERG a、b波振幅,Ops、PhNR振幅以及视敏度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0、3.253、3.695、5.825、5.325、4.591,P<0.05)。Western bolt检测结果显示,正常-KLF7组小鼠视网膜中KLF7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5,P<0.01 )。结论KLF7过表达可提高RGC存活率,保护其电生理功能。

  • 标签: Kruppel样转录因子类 再灌注损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电描记术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自2015年中期以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率上升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在苏黎世大学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胎龄小于29周的所有早产儿。主要观察指标为最严重的ROP分期。统计学分析采用R语言的广义加性模型。结果在整个研究期间,早产儿的存活率增加。最严重ROP分期的显著预测因子包括胎龄、机械通气天数和多胎妊娠。严重合并症对最严重的ROP分期无显著影响。胎龄是最严重ROP分期的唯一显著危险因素。结论苏黎世大学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存活率提高与ROP发病率增加有关。尽管发病率有所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很低。未发现其他的附加因素。

  • 标签:
  • 简介:摘要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因而在青光眼评估中尤为重要。OCTA对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主要在视盘旁区和黄斑区。青光眼患者视盘旁区层和RPC血管密度显著下降,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以及视野缺损均匹配,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黄斑区则呈现血管密度下降,无血管区面积显著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青光眼,晚期青光眼以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CTA改变更显著。OCTA结果可受到高度近视和眼压变化的影响,视盘旁区的OCTA改变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更高。总体来看,OCTA可以为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表现以及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图像改变,包括青光眼视盘旁区微循环OCTA改变、黄斑区微循环OCTA改变、OCTA评估青光眼黄斑区与视盘旁区微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比较几个方面就OCTA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评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青光眼/诊断 视网膜 微循环 血管密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术联合眼内激光光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性玻璃体积血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视网膜大动脉瘤性玻璃体积血患者中,选取患者8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中采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并联合眼内激光光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玻璃体切割术。两组患者术后用相同的护理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眼压情况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眼压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患者中大量出血以及医源性裂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中反复更换显微器械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术联合眼内激光光在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性玻璃体积血方面与传统手术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此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手术安全性得到提高。

  • 标签: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视网膜大动脉瘤 玻璃体积血 激光光凝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激光光术(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56例(56只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9例(29只眼)和对照组27例(27只眼)。对照组为抗VEGF药物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R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眼压,术后3个月视力、虹膜新生血管、功能性滤过泡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均低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观察组眼压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矫正视力下降、视力不变及视力增加占比及虹膜新生血管退化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62.07%)明显高于对照组(2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4.14%)明显低于对照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VEGF药物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较好,可有效控制眼压,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及对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和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DME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视网膜激光光治疗)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康柏西普治疗),每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和房水VEGF、SDF-1,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40/45),高于对照组的68.89%(3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P < 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房水VEGF[(138.71±16.82)ng/L]、SDF-1[(415.18±24.87)m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VEGF(276.13±15.96)ng/L、SDF-1(526.06±22.91)mg/L](t=39.76、21.98,均P < 0.001)。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厚度[(339.52±30.12)μm]、最佳矫正视力(0.47±0.08)分别与对照组[(398.65±28.23)μm、(0.36±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3、9.61,均P < 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3%(6/45)比11.11%(5/45),χ2=0.10,P > 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治疗DME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和房水VEGF、SDF-1水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黄斑水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激光凝固术 康柏西普 视力,眼睛 眼房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 简介:目的:研究芪明颗粒联合格栅样激光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合并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4-03/2017-03于我院治疗的50例98眼DR合并DME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5例48眼采用格栅样激光光治疗,观察组患者25例50眼在此基础上联合芪明颗粒治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及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评价两组患者DME消退情况并比较治疗前、治疗7d,1、3mo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macularthickness,CMT)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结果:观察组总有效47眼,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40眼,总有效率为83%,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CVA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治疗7d,1、3m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MT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7d,1、3m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高眼压2例2眼和1例1眼,给予降眼压药物后迅速缓解,其余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芪明颗粒联合格栅样激光光治疗能显著改善DR合并DME症状,降低CMT,改善视力。

  • 标签: 芪明颗粒 格栅样激光光凝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对视力水平的影响。方法:本院自2019年8月1日至2020年8月1日共收治78例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激光光的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在激光光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康柏西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以及最佳的矫正视力。结果:研究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患者视力水平恢复的更好,研究组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低于对照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

  • 标签: 康柏西普 激光光凝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视力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用532nm激光光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以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90例为对象进行分组。根据临床分期分为对照组(PDR分期)和观察组(PPDR分期),所有患者应用532nm激光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提高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改善率。结果观察组跟对照组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提高率更高,P<0.05;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改善率更高,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用532nm激光光的可行性高,其中,在PPDR分期早期治疗可有效阻止病情进展,更好改善视力和眼底荧光造影结果,值得推广。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32nm激光光凝 可行性 优势
  • 简介: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0例(98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5例(49眼)。对照组采用激光光治疗,观察组采用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光治疗,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治疗3个月后BCVA水平较对照组高,CMI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促进患者视力恢复。

  • 标签: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继发黄斑水肿 康柏西普 激光光凝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不同出血性眼底病实施视网膜激光光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我院收治的50例出血性眼底病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对照组(视网膜静脉阻塞,25例)、观察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5例),均实施视网膜激光光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视力水平。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月、术后6月两组视力水平均较术前提升,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光术在治疗不同出血性眼底病均有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视力水平,但对比发现该术式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更优。

  • 标签: 出血性眼底病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视网膜激光光术在眼底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对其视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月-12月眼科接诊的64名眼底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研究组进行视网膜激光光术,常规组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视野缺损、光敏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神经纤维)、治疗有效情况。结果:研究组四项视神经功能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88%,高于常规组(87.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光术在眼底病患者治疗过程中能显著改善患者视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视力。

  • 标签: 眼底病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视神经功能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