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正>西方法律在近代中国的最早传播,应该是林则徐于1839—1842年主持翻译的《各国律例》,这是我国最早简略介绍西方近代国际法的中文译著.继其之后,在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梁廷(木丹)的《合省图说》以及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都洋溢着对英美等国的立法、司法的介绍之言.尽管他们的介绍极为零碎、肤浅,但毕竟给闭塞、沉闷的中国社会透露了新鲜信息.如果说,自从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仅限于西方的“船坚炮利”,那么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和“师夷”思想的发展,到了19世纪60至9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便扩展到器物技艺、自然科学和少量的社会科学方面,并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在“器可变,道不可变”的文化选择取向的规定下,西方法文化作为一种“治之具”、“应世事”之用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其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三种:

  • 标签: 西方法文化 早期传播 国际公法 近代中国 译书 郑观应
  • 简介:谢阁兰的诗作虽以中国文化为创作源泉和意义背景,但并不属于通常所说的“异国情调文学”。在《论异我性》##一书中,谢阁兰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异国情调”这一用滥了的名词作了全新的解释:在他那里,这一概念是指被认识的主体或客体与认识的主体之间的相异性,这包括“自我”与外界的相异性、“自我”与“自我”的相异性以及“绝对的存在”与有形的存在之间的相异性。诗人向往“他方”,不是为了猎奇述异,而是出于他对“原生”(I’Etre)之谜的无穷尽的探索。这种以认识“形而上”为目的的诗歌显然不能以东方情调为满足,它试图抵达的“异邦”实际上是超验的彼岸,它不仅不以基督教的“上帝”为归宿,而且恰恰是反对用基督教的思想来解释世界。本文着重分析诗人在作品中为表达他的哲学思考、暗示“绝对存在”而常用的几个意象和概念,如:中国思想所说的“天”(或叫“上天”、“上帝”)、中国古代铜钱中的方孔(“虚”)、“西藏”、“她”、“我”等。通观诗作可以看出,无论诗人借用什么象征,都只能是一个不知其所代的代名词,一个只有喻体不知其本体的隐喻。诗人所寻求的“绝对”永远是个无法接近的“未知”。

  • 标签: 相异性 探索 异国情调 基督教 东西方 概念
  • 简介:自科学革命以来,科学在现代文明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科学与历史社会语境的对话所形成的'科学文化',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对象。本文通过对威尔斯思想和活动的研究探讨了'科学文化'在1870年到1950年的欧洲是如何形成的。

  • 标签: 威尔斯 西方科学 现代文明 历史社会 莫洛克 社会达尔文主义
  • 简介:近来,几部介绍晚清时期西方人在中国文化教育活动的专著,特别是评述与地理学有关的西人书籍在中国境内译写、传播与影响的著作陆续问世,如:邹振环著《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郭双林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还有王立新从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和教育活动与中国现代化关系角度出发撰著的《美国传教士与晚

  • 标签: 美国传教士 文化教育活动 基督新教 王立新 金楷理 郭双
  • 简介:西方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研究起源较早,是从宏观的历史文化比较发展来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主要以宏观比较为主,并形成一般的理论模式。六七十年代,以个体的微观研究为主要特征,形成一个高潮。90年代至今是第二个高潮,以大的群体或项目为中心,出现了系统的比较,提出了新的比较理论,史学越来越成为比较的重点。西方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理论,经历了从以近代西方为中心的东西二分法,到注重多元化的文明形态比较,再到不同文化的跨文化比较的几个发展阶段。这些变化是与学术和历史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 标签: 西方 中西历史 中西史学 比较
  • 简介: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各国相继改革政府官员任用制度,而中国当时的官员科举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西方政治制度改革的浪潮。自16世纪起,西方与东方的接触日益频繁,中西思想文化交流有了较大的发展。此间起桥梁作用的主要是到中国传教的天主教徒。他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民情风俗等方面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书籍。到了17世纪后半期,几乎每年都有介绍中国的书籍在西方问世。中国的思想文化传入欧洲,并对西欧的启蒙运动发生作用。中国的文明大大开拓了西方思想家的眼界。对欧洲

  • 标签: 文官制度 任用制度 思想文化交流 民情风俗 恩赐官职制 政党分肥制
  • 简介:马来西亚是政治发展较为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殖民时期的政治遗产进行了适当的本土化改造,使民主与权威同时为政治稳定提供支撑,形成了介于民主与权威之间的政治体制.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经验说明,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本国国情对继承而来的政治遗产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才能建立适合本国社会与历史特点的稳定的政治体制.西方的政治发展模式并不是普适性的真理,发展中国家在探寻政治发展道路过程中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政治发展模式,从而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标签: 政治发展 本土化 民主 权威 马来西亚
  • 简介:<正>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西方文艺思潮论丛》、《外国文学评论》、长沙铁道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教育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批判意识与荒诞问题"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1月3日~5日在长沙铁道学院召开.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柳鸣九先生主持了开幕式.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未央、湖南

  • 标签: 西方文学 二十世纪 批判意识 学术研讨会 文学研究会 中国法
  • 简介:近10年以来,西方学术界对毛泽东“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成因、内容、历史作用及局限性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考察,提出了一些较有新意的看法。西方学:术界的这些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外深入研究毛泽东外交战略和新中国外交史,对当今中国学者深入研究毛泽东外交战略和新中国外交史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西方 毛泽东 一条线 外交战略
  • 简介:20世纪以来,西方的学术流派和文学理论层出不穷,西方的汉学家把某种理论拿来,研究中国文学,应该是有意无意的尝试,其利弊本身既在不同层面都有争论,也还不可能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因而并未得到及时的总结。但是,这一现象肯定是20世纪多元文化格局结出的奇葩,是文化交流和渗透中长成的心智之果。

  • 标签: 文学理论 中国文学 新创 西方文论 肯定 多元文化
  • 简介:中华文化国力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形成了覆盖整个东亚,远播南洋与塞北的华夏文化圈:二是在第二个千年启发了西方的现代文明,并完成自身从逐步衰落到由边缘而中心的复兴。21世纪伊始,中华文化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

  • 标签: 西方中心主义 世界现代化 中华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走向 脉络
  • 简介:本文从对西方绅士化的回顾和反思中认识到,中产阶级对于和谐沟通氛围的追求损害了低收入居民的利益,从而引发笔者提出"沟通空间"概念,并对国内大城市沟通空间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比人本的社会空间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城市沟通空间进行变革,认为合理的沟通空间对社区融合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生性竞争邻里场所体系"的规划布局模式和形成机制.

  • 标签: 绅士化 沟通空间 居住分异 邻里场所体
  • 简介:西方的学术传统中,作为对宇宙人生的一种解释模式,「人文主义」虽然与「宗教」之间时有冲突,但主要的趋势是彼此开放而又互相结合的.因此我们在反思儒家思想究竟是「人文主义」还是「宗教」的问题时,首先必须破除「人文主义」必然与「宗教」对立的偏见,并且体认到儒家人文主义「向着超越界开放」的特征,是一切宗教人文主义的基本属性.

  • 标签: 人文主义 宗教 儒家 天主教
  • 简介:"各国议会制度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有三个论题.第一个论题为当代西方国家的议会民主制.来自西方的学者和中国学者提交了一批报告,论及19世纪以来欧洲国家议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当代西方议会民主制的某些局限性.第二个论题是当代中国的乡村村民自治改革.中国学者提交了一批论文,讨论了中国宪法中关于村民自治的条款以及村民自治个案研究的结果.第三个论题是西方民主制的起源问题.中国学者提交了一批报告,涉及西方城市自治传统、中世纪议会制对近代民主制的作用等.与会中外代表一致认为,民主是中西方学者共同努力的目标和中西方学者、政治家共同关心的课题.

  • 标签: 议会 民主 宪政 议会制度史 村民自治
  • 简介: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总结回顾去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续志和年鉴工作,这充分表明市委、市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省方志委对龙岩的方志工作非常关心,去年把我市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地级市新一轮修志试点单位。今天,省方志委苏炎灶副主任以及李升荣副处长专程前来.

  • 标签: 方志事业 中国 福建 续志 年鉴 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