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性,63岁,病案号279089。因突然转身后右上腹部剧烈疼痛4小时而入我院内科治疗,既往患肝硬变5年。住院后腹痛不缓解,于10小时后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呈贫血貌,并出现腹膜炎体征,腹穿抽出暗红色不凝血,转入外科立即行剖腹探查术。术

  • 标签: 破裂大出血 肝硬变门脉高压症 腹膜后 静脉丛 突然转身 交通支
  • 简介:患者,女,37岁。肝炎肝硬变失代偿数年,曾3次住我科治疗好转出院。1994年3月9日自服利尿药(量不详)之后,当夜尿频,8次尿量达3000ml以上,彻夜未眠,次日上午突然右上肢抽搐、表情淡漠、木呆。随后昏迷跌倒,急诊以肝硬变失代偿并发肝性脑病、肺部感染入院。既往无糖尿病史。入院检查:T35.8℃,P80次/分,R20/次,BP12/10KPa,神志清楚,精神萎靡,慢性肝病面容,消瘦,皮肤粘膜干燥,弹性差,眼球张力低,无球结膜水肿,巩膜微黄,颈软,呼吸无酮味,心音低钝、律齐,右肺可闻及湿罗音,腹稍膨,腹水征(+),

  • 标签: 肝硬变失代偿期 糖尿病昏迷 非酮症 高渗性昏迷 慢性肝病 肝炎肝硬变
  • 简介:尿路感染是泌尿系统获得性感染性疾病,可以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身心健康,其常见的类型是细菌感染,可以是明显的膀胱刺激征,也可以有无症状性菌尿或严重的毒血症。其发病率据我国普查资料占人口的0.91%,其中女性占多数。我们近年来在临床上使用药物治疗复发性尿路感染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复发性尿路感染 护理技术 药物治疗
  • 简介:我们肿瘤坏死因子(rTNFα)、重组白细胞介素-6(rIL-6)、内皮素-(Endothelin-1、ET-1)在肝坏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雄性SpalgueDawleg大鼠,体重140~200g,由上海西普尔地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供给。

  • 标签: 肝坏死 TNF-α 肿瘤坏死因子 RIL-6 实验动物 细胞因子
  • 简介: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能反映胃黏膜功能状态,可作为胃黏膜病变的血清标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病理改变,有文献报道Hp感染可影响血清PG水平。目的:探讨Hp感染血清PG胃黏膜病变诊断价值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7月—2015年6月于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包括Giemsa染色)以及血清PG检测的患者1216例,根据病理诊断Hp状态分组,分析各组间PG水平的差异。结果:不同胃黏膜病变组间,Hp阳性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PGⅠ/Ⅱ比值(PGR)以及PG(+)(PGⅠ≤70μg/L且PGR<3.0)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Hp阴性患者PGⅠ、PGⅡ水平、PGR以及PGⅠ≤70μg/L者、PGR<3.0者占比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同胃黏膜病变组内,Hp阳性患者PGⅠ水平和PGR低于Hp阴性患者,PGⅡ水平和PG(+)者占比高于Hp阴性患者,部分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影响血清PG水平,缩小不同胃黏膜病变间PG水平的差异,加大与同种胃黏膜病变Hp阴性患者间PG水平的差异,降低PGR,提高PG(+)率。对于Hp阴性患者,可能需设定新的PG标准以提高其胃黏膜病变的诊断敏感性。

  • 标签: 胃蛋白酶原类 幽门螺杆菌 胃炎 萎缩性 胃肿瘤
  • 简介:目的评价HBV感染者血清TIMP-2水平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498例HBV感染者10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TIMP-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HA、PCⅢ、CⅣLN,采用全自动酶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与健康正常人比,HBV感染者五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除慢性HBV携带者PCⅢ、CⅣ、LN、ALT慢性肝炎轻度患者CⅣ水平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差异外,其余各组均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急性肝炎至肝硬化患者血清TIMP-2水平依次进行性升高,其中慢性HBV携带者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TIMP-2水平分别为78.56±26.23ng/ml92.65±21.93ng/ml,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血清TIMP-2与HA、PCⅢ、CⅣLN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LT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文检测的肝纤维化指标均可不同程度地反映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其中以血清TIMP-2较为可靠有效。

  • 标签: 肝纤维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 透明质酸 III、Ⅳ型胶原 层粘连蛋白
  • 简介:我院在2002年5月至2003年3月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应用不同剂量黄芪注射液进行疗效观察,发现大剂量黄芪疗效好、副作用少,现总结如下.

  • 标签: 不同剂量 乙型肝炎疗效 剂量黄芪
  • 简介:胰腺癌是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虽然近年来在胰腺癌的治疗上取得了定的进展,然而手术仍是惟可提供潜在治愈机会的治疗手段.但大多数胰腺癌发现时已失去手术的机会,且化放疗、靶向治疗效果有限,故生存率仍低.本文围绕胰腺癌与糖尿病、胃肠道微生态、microRNAs在胰腺癌的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寻找可能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方法,挖掘治疗胰腺癌的潜在靶点.

  • 标签: 胰腺肿瘤 糖尿病 胃肠道 细菌 微RNAS
  • 简介:目的探究早期血浆置换用于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acutepancreatitis,HLAP)的疗效以及预后远期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解放军第180医院就诊的90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的强化降脂治疗,实验组患者联合早期血浆置换,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d、7d后的血清淀粉酶(AMY)、总甘油三酯(TG)、降钙素原(PCT)钙离子(Ca2+)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ICU留治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患者28d死亡风险12个月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7d后,两组的AMY、CRP、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a2+水平明显升高(P<0.05),其中,实验组治疗1d7d后的AMY、CRP、TG明显低于对照组,C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ICU留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实验组的28d死亡率分别为20.00%(9/45)6.67%(3/45),实验组的死亡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HR=0.303,P=0.047)。对照组实验组的12个月内的复发率分别为13.89%(5/36)2.38%(1/42),实验组的复发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HR=0.163,P=0.042)。结论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早期血浆置换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近期死亡远期复发风险。

  • 标签: 重症胰腺炎 高脂血症 降脂治疗 血浆置换 预后
  • 简介:目的了解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补体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采用Beckman-CoulterImmage800免疫化学系统及其配套试剂测定血清补体C3C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HBVDNA水平。结果在治疗6月结束时,63例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HBVDNA转阴,与治疗前比有统计意义(P〈0.05),16例(25.4%)HBeAg阴转;恩替卡韦治疗前后CD3、CD4CD8比率分别为1002.3±356.5、563.2±185.6435.6±156.8,及1350.5±258.3、745.0±223.4601.5±336.5(P〈0.05);C3C4水平分别为0.705±0.102g/L0.135±0.082g/L,及1.185±0.189g/L0.216±0.046g/L(P〈0.05)。结论CHB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在恩替卡韦治疗后能得到定程度的纠正。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T细胞亚群 补体
  • 简介: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肝病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方法肝硬化患者228例,重型肝炎患者156例,分别计算Child—Pugh及MELD评分,分析两种评分系统肝病预后评估的优缺点。结果MELD评分与Child评分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4,MELD评分的预测准确率显著优于Child—Pugh评分(Z=1.96,P〈O.05)。结论MELD评分较好地预测肝病患者死亡发生的危险度,其评估效率优于Child—Pugh分级。

  • 标签: 肝硬化 重型肝炎 终末期肝病模型 预后评估
  • 简介:炎症性肠病(IBD)是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由宿主基因、肠道微生物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引发机体异常免疫应答所致。近年来,Th17细胞与IBD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与IBD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就Th17细胞肠道菌群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作综述。

  • 标签: CROHN病 TH17细胞 肠道菌群 白细胞介素类
  • 简介:目的:探讨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HBsAg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表达及其与组织学分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1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HCC组织25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BsAg、HNF4α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结果在256例HCC癌组织,发现HBsAg阳性12例(4.7%);在39例高分化、119例中分化98例低分化肿瘤组织,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5%、1.7%2.0%,前组显著高于后两组(P〈0.05);HNF4α阳性百分比在高分化癌患者为65.6%(21/32),显著高于、低分化癌患者18.8%(3/16,P〈0.001);在12例HBsAg阳性癌组织,HNF4α阳性11例(91.7%),而在选择的36例HBsAg阴性癌组织,HNF4α阳性13例(36.1%,P〈0.05);在4例HBsAg阳性中分化低分化HCC组织,免疫组化显示GPC-3呈补丁样分布。结论HBsAg在HBV相关HCC患者肿瘤细胞的低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低表达HNF4α有关。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细胞核因子4Α
  • 简介:我们诊治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右心房瘤栓致肺栓塞患者,现报道如下。1病例摘要患者男性,54岁,农民。既往体健。因“活动后胸闷、气促5天”于2014年3月1日入院。查体:体温:36.9℃,脉搏:106次份,呼吸25次/分,血压90/50mmHg。

  • 标签: 肝癌 腔静脉 右心房肿瘤 肺栓塞
  • 简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抗线粒体抗体检测其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认识的提高以及自身抗体检测的普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病率及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早期诊断及治疗干预该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讨论抗线粒体抗体及其分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的意义。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抗线粒体抗体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益生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作用。方法将5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观察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治疗前1天、治疗后14天患者乳果糖、甘露醇尿液排泄率比值(LAC/MAN)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益生菌治疗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显著下降(P〈0.01),血浆内毒素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结论益生菌可能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屏障有定修复作用。

  • 标签: 益生菌 肠黏膜屏障 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