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肺功能障碍患者急诊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31例肺功能障碍需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给予肌内注射东莨菪碱,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情况,清醒后,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等情况,观察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未见死亡病例。患者术中呼吸及心血管功能均稳定,未见严重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麻醉效果良好。患者认知功能平均评分为(27.1±2.9)分,术后认知功能良好。结论根据患者手术情况及病情的不同,加强老年肺功能障碍患者的麻醉管理,避免并发症发生,减少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促进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

  • 标签: 老年肺功能障碍 急诊手术 麻醉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抢救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急诊科室收治120例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20例研究对象昏迷原因构成、抢救结果、影响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120例内科昏迷患者中,中毒及脑血管疾病患者占据较大比例,分别占据35.00%、29.17%,经抢救后,病情好转37例,稳定60例,恶化9例,死亡14例,抢救率为88.33%,死亡率为11.67%;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原发性疾病种类、患者昏迷程度及发病后抵院时间,而与昏迷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结论中毒及脑血管疾病患者较容易出现昏迷,临床需加强抢救力度,尽量缩短抵院时间,提升救治率。

  • 标签: 昏迷 内科 急诊抢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参照组施行急诊基础治疗。观察组施行更有针对性的急诊抢救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7.14%比参照组的82.86%要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呼吸频率、PH值以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指标改善的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急诊抢救对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着重要意义,能改善生命体征指标,抑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机率。

  • 标签: 重症哮喘 急诊抢救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急性胸痛急诊治疗的效果以及治疗方式。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期间至2016年期间共收取30例急性胸痛病患,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治疗的效果进行阐述。结果所有30例病患中,救治有效率为28例(93.33%),其余2例发生死亡,死亡率(6.67%)。结论病患发生急性胸痛的原因诸多,但是心源性胸痛的发生率要高于非心源性胸痛发生率,另外临床救治意识需要对病患的病因和诊断做出及时和准确的判断,对提升救治效果、保障病患的生命安全的意义深远。

  • 标签: 急性胸痛 急诊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7月接受治疗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医治疗的先后顺序一对一进行分组,第一组50例行急诊内科治疗,第二组50例行常规治疗,结束治疗之后对比两组临床指标与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第一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第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00%,第一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血压、心率指标变化明显优于第二组,数据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血压、心率指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急诊内科治疗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在我院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6-12月200例我院急诊就诊患者为对照组,抽取2017年6-12月200例我院急诊就诊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急诊预检分诊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我院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标准进行分诊。比较两组分诊时间、急诊危重患者就诊等候时间、急诊候诊患者意外发生率及患者或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分诊时间和急诊危重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急诊候诊患者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或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我院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标准进行分诊,在优化急诊就诊环境的同时,可加快分诊速度,缩短危重患者的等候时间和意外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或家属满意度。

  • 标签: 急诊预检分诊系统 危重患者 患者或家属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BAR沟通方式在急诊护士晨间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SBAR沟通方式设计急诊护理晨间交班表格,组织培训,制定并实施护理交班流程。结果运用SBAR沟通方式后,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从使用前的24.67%下降到5.33%;医护人员对年轻护士交班现状的满意度从使用前的70.60%上升到85.41%,交班时间从使用前的21.33±5.32分下降到15.71±4.45分。结论运用SBAR沟通方式,可规范急诊护理人员交班的流程,促进患者安全,提高急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提高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使下一接班护士更加清楚病人的病情,及时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避免遗漏事情的发生。

  • 标签: SBAR 沟通方式 急诊护士 晨间交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急诊手术治疗多发性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骨科收治的多发性创伤患者80例进行研究分析,将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急诊骨科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各项指标对比具有较大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大差异,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骨科中收治的多发性创伤患者采取急诊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病率,具有较强的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骨科急诊手术 多发性创伤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提高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抽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病人4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按照制定的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主动脉夹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急诊确诊时间、停留时间、转运时间、急救抢救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主动脉夹层病人行胸痛中心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几率

  • 标签: 急诊 护理 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选取某医院急诊科收治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作对比研究。通过统计学方法,综合分析两组患者的状况,从而得出了急诊手术中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 标签: 急诊手术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方法选择急诊外科收治的创伤患者共有3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死亡的因素与相关的急救方案。结果所有患者经过积极的救治得知抢救成功的共有152例(50.67%),死亡的共有148例(49.33%),包括120例(40.00%)为院前死亡,其中以31-60岁之间的患者具有最高的死亡率,P<0.05;分析造成死亡的因素包括高空坠物、交通事故、重物创击、刀具砍伤、其他等,其中以交通事故伤造成的死亡率最高,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现场急救状况差、ISS评分大于等于16分,GCS评分低,机械通气、年龄较大。结论实际抢救急诊创伤患者时,应严格分析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不断将抢救水平提高,利于将抢救的成功率提高。

  • 标签: 急诊外科创伤 危险因素 急救措施 病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研究急性胃肠功能衰竭患者急诊治疗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在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急诊收治的急性胃肠功能衰竭患者中选择50例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采用胃肠减压、抗感染、全场外营养等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加以使用外源性白蛋白进行治疗,各25例,分组依据为硬币法。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死亡率也提示观察组更佳(P<0.05)。结论对急性胃肠功能衰竭患者急诊治疗当中应用外源性白蛋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该病症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

  • 标签: 急性胃肠功能衰竭 急诊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急诊不同心肺复苏初期气道开放方式的效果。方法依据患者入院时间的不同将我院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34)与实验组(n=34),参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气管插管治疗,实验组患者实行喉罩或者普通面罩-气管插管,对两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临床效果予以分析。结果实验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存活率、治疗总有效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完成人工通气时间等与参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且P值<0.05,统计学分析有对比意义。结论将喉罩或者普通面罩-气管插管应用在急诊心肺复苏中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 标签: 急诊心肺复苏 气道开放方式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症安眠药中毒的急诊治疗与临床疗效。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急诊进行治疗的急性重症安眠药中毒患者中选取60例,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人数均为30例,所接受的治疗措施分别为血液灌流治疗及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各种不良症状消失时间及血压心率指标的比较结果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重症安眠药中毒患者实施急诊血液灌流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患者各项指标接近正常,治疗后患者预后更好。

  • 标签: 急性重症安眠药中毒 急诊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模拟演练,提高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抢救综合能力的方法。方法2015年5月-2017年12月,针对15名低年资护士采用模拟演练教学法,培训护士的急诊急救及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结果低年资护士通过演练能够灵活掌握急救处理程序,熟练掌握抢救药品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对危重症病情评估能力、抢救配合能力及自我防护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急救模拟演练有利于提高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综合能力。

  • 标签: 急诊急救 模拟演练 低年资护士 培训
  • 简介:摘要综述影响急诊分诊准确率原因,分析急诊分诊工作现状,探讨提高急诊分诊准确率的相应对策,以提高分诊质量。

  • 标签: 急诊分诊 准确率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方案和疗效。方法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为患者实施急诊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为患者使用美托洛尔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进行治疗,观察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结果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对比,观察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5.0%),二者之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急诊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和美托洛尔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能够有效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老年 重症心力衰竭 急诊科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药物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2例,按照自愿原则和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采用凝血酶、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模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止血时间和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使用凝血酶和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可有效控制出血症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奥美拉唑 生长抑素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