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公共行政本土化是我国行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行政发展的公共行政理论创新过程。科学发展对公共行政本土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为指导,通过公共行政本土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理论和方法体系,来推动行政发展和社会发展。

  • 标签: 公共行政 行政发展 本土化 科学发展观 方法论
  • 简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变革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此,我们必须坚持。正如邓小平所说:“东欧、苏联的事件帮了我们,坏事变好事。问题是我们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再把这样的好事变成传统,永远丢不得祖宗,就是马克思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社会变革 邓小平 变革观 成果
  • 简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凝聚力的整体提升。正如习主席指出的:“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家国”得到全面升华,为民族凝聚力的重构发挥了重大作用。

  • 标签: 中华民族凝聚力 内在关联 抗战时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
  • 简介:面对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较量的新态势,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新特点,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多路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将其与企业中党的建设、企业文化、政治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及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工作有机结合,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 标签: 国有企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与网络文化的双重变奏中其社会动员、社会整合和精神教化等社会功能日益凸显。网络文化的特点决定了隐性渗透与显性灌输协调互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功能强化的核心主题。为此,可以将红色文化创新与社会活动聚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功能的优化策略,并以调适性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优化的支撑点。

  • 标签: 网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功能 渗透 红色文化
  • 简介:针对目前学界都把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作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忽视两者的共同性和通约性的现象,论文将雷蒙德·威廉斯文化理论与毛泽东大众文化思想进行比较,认为在大众性美学原则上两者具有相通性和可对话性。两者的可比点体现在:文化与大众一创造主体的重建与突显;文化与生活一大众实践的表征与涵载;文化与社会一推动历史变革的动力。两者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促进了各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威廉斯的大众文化理论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化的形态和社会功能的理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浪漫主义的超越;毛泽东大众文艺思想及其在创作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实践成效。

  • 标签: 大众性 雷蒙德·威廉斯 毛泽东 文化
  • 简介: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所强调的“改变世界”,并非一种基于善良意志的非理性冲动,而是合乎历史规律的革命的创造性活动.但由于第二国际一些理论家的哲学诠释,这种革命活动被本体化为一种具有不可置疑的先验原则和实践范式.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及其社会主义的演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这种先验原则和实践范式提出了质疑,并对其进行了变革.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将列宁的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将在进一步的自我更新中回归生活的固有逻辑,在历史实践中不断提升和扩展自身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本质能力,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理性原则所指示给我们的未来方向.

  • 标签: 列宁 社会主义观 实践范式 思想转折
  • 简介:透过佩珀的论述可见,他十分正确地认识到,以深生态学为主要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旨在维护自然的"生态正义"是不成立的。"环境正义"本质上就是"社会正义"。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即社会正义与生态健康,且社会正义是生态健康的前提和保证。而因为深生态学无以实现真正的社会正义,也就无以实现生态健康,所以,必须从"深生态学"转向"社会正义"。这种转变有两种意义:一是在"目的"上从"生态正义"转向"社会正义";二是在"手段"上从"深生态学"转向"生态社会主义"。

  • 标签: 环境正义 生态正义 社会正义 深生态学 生态社会主义
  • 简介:王占阳大量论著及其'新社会主义论',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关于普遍幸福主义、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从中多次沿用邓小平的论述予以论证,这显然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曲解。王占阳认为,邓小平主张市场社会主义,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公平分配而不是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强调社会主义再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这是没有理论依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市场社会主义,它仍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王占阳主张的市场社会主义也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大相径庭。废除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对公有制的信心是社会主义信念的基础,要深刻认识到集体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深化社会主义研究需要重视两个问题: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社会主义;理论界必须加强意识形态斗争与理论建设。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 公有制 “团体激励”机制
  • 简介:马克思的社会发展是真理维度和价值维度的内在统一。价值维度作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的取向,包括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改变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价值选择三个方面的内容,它表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彰显马克思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真理维度 价值维度 实践 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属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放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予以考察,旨在从中获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历史体认,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的高度自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价值 精神生产力 合理性
  • 简介:本文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为我们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学习和掌握这个武器,用它来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和实现经济与社会,经济、社会与人,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科学的、和谐的发展,是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历史使命。

  • 标签: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
  • 简介: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在消解商品、货币、资本关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生成着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论。这一理论,是在对现实经济关系的批判基础上,经过严密的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的逻辑推理而建立的,这使得其该部著作中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推论过程。以此理论来审视其中国形态——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反思。

  • 标签: 《资本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形态 反思
  • 简介:《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其中蕴含独特而丰富的幸福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的幸福,主要包括:自由与解放是幸福的重要支撑.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幸福的内在要素;消除人的异化是实现幸福的内在要求;现实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马克思幸福的基本立场是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可以在奋斗过程中创造和享有幸福。

  • 标签: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幸福
  • 简介: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突破,是一个重大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们都基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深化和升华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超越,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的重大发展。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本质 发展 深化
  • 简介:世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基础。世界、方法论及其运用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运用世界、方法论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使世界、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上,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与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的相互贯通,使世界、方法论走向完善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世界、方法论。

  • 标签: 世界观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整体性
  • 简介:<正>1967年,马尔库塞在西柏林的自由大学作了一次轰动性的演讲,他宣称: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是从科学到乌托邦,而不是从乌托邦到科学。众所周知,从早期的莫尔、康帕内拉到19世纪初期的傅立叶、圣西门和欧文,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追求一直处于空想社会主义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00多年之后,在社

  • 标签: 现代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生活方式 马克思 人类社会发展 康帕内拉
  • 简介: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将毛泽东对干部必备素养和干群关系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放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宽广视阈加以考察,进而从干部的定义和特征、干部的防腐路径以及干群关系问题与矛盾的化解等进行了剖析。迈斯纳的探讨由于主观的理论预设导致部分结论的欠妥与武断,但为我们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干部及其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

  • 标签: 毛泽东 莫里斯·迈斯纳 干部 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