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论文考察了以德国、法国、丹麦、荷兰和瑞典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认为在大多数欧洲学者的视野中,当代中国文学不是德国汉学家顾彬所说的垃圾,但也没有受到极为系统性和规模性的研究。但欧洲学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某个时期、某种现象、某个作家或作品的研究也的确具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国内的当代文学研究者借鉴。

  • 标签: 当代中国文学 欧洲汉学研究 顾彬
  • 简介: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并非封闭自足的存在。事实上,语言和文化始终处于多维度的接触、摩擦、交互和融合中。如今被普遍使用的很多现代汉语词语如人民、服务、哲学、世界、民主、艺术、科学、社会、政治、经济、杂志、逻辑、干部、革命、社会主义等词就是来源于近代留日学生通过日语的转译。如今已经很难想象没有这些词存在的现代汉语,换言之,它们通过长久的流通和接受已经被自明化,以至于很少有人会想到它们的"起源"。

  • 标签: 当代文学 主持人 关键词 语言和文化 社会主义 现代汉语
  • 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受到俄苏文学深刻影响。本文并非影响研究,而是从"相关性"的角度,提出若干问题,考察这两个国家的文学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相似和差异。这些问题是:走向世界文学;对"现实"的理解和态度;"纯文学"和"奉献社会"的文学主张之间的冲突等。文章认为,对19世纪俄国文学传统,中国和苏联在20世纪的接受,都存在简化、教条化的问题。

  • 标签: 当代文学 俄苏文学 习惯性
  • 简介:文学不但反映现实生活,而且也反映人的心灵和梦幻。从文学本文中往往能得到最直接、最深刻、最丰富的关于人的知识。因此,我选择从中国文学本文来讨论中国女性,并展望女性研究的前景。女性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也像在其他文化中一样,有着极其复杂的内涵,并且一向由男性定名、规范和解释。

  • 标签: 当代文学 女性意识 传统文学 女主人公 女作家 “女性文学”
  • 简介:讨论世界文学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无疑是一个大的跨学科领域的题目,同时也是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它牵涉到三个问题:其一,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其二,如何重新根据世界文学发展的格局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定位和分期;其三,如何将中国当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的语境下来考察,因而有助于新的世界文学版图的绘制。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已经在其他场合作过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言。

  • 标签: 世界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语境 跨学科领域 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
  • 简介:摘要:我国的文学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当代,都以一定的阶段性和连贯性。阶段性主要表现在当代中国发展时,社会主义文学的逐渐兴起,其中的连贯性也主要表现在文学制度方面,它的全面构建,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关键所在。而作为有历史特性的结构,社会主义文学当代文学也不是稳固不变的。它虽然在发展中不断的创建着可能性,其中包括了文学制度的参与,同时也有自身的进步,但是在发展中也被历史的规定所限制。作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学的关键所在也是重要机制,文学制度的发展对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文学制度 中国当代文学 发展
  • 简介:鲁迅在1926-1927年间的文学论述与讲演中,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悖论式的张力结构。在鲁迅的思想脉络中,立足文学的立场,表达的是克服文学"被描写"的地位与身份,这既是鲁迅现实感的表现,也是恪守文学立场,在现实政治中屈而求伸的努力,因而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鲁迅表现出了一种对文学与政治的双歧性思考。

  • 标签: 鲁迅 文学史叙事 政治维度
  • 简介:鲁迅是现代文学叙述中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野草》作为鲁迅内涵最复杂、丰富的作品,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大都以相当的篇幅对其进行了解读。1930年代以来各时期的大陆学者对《野草》的解读凸显出不同的内容,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各个时代的文学塑造出的鲁迅形象;而海外学者以其新颖的解读视角为文学叙述带来了世界性的宏大视角。通过梳理各个时代和不同语境下《野草》在文学叙述中的变迁,能够揭示文学叙述模式和解读视角的某些内在规律,为文学叙述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 标签: 现代文学史 《野草》 鲁迅 叙述
  • 简介:《商州三录》是贾平凹早期的一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长篇散文,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它发“寻根文学”的风气之先,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以及“商州世界”的奠基之作,文学中的“商州”开始走向世界,也是贾平凹散文语言转型与走向成熟的标志。

  • 标签: 贾平凹 商州三录 文本意义
  • 简介:为1917—1949年这三十年的中国文学命名,一向都充满了争议。"中国新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等是使用较广泛的三个名称,它们产生的政治背景和时代各不相同,各有其合理性,也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旨在厘清三者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对待文学命名的态度。

  • 标签: 文学史命名 中国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 简介:文学是一门特殊的历史,其具有“文学”和“历史”双重特性,文学编撰最重要的目的即是要试图做到文学现象的历史还原。正是在这个历史还原的过程中,文学框架设定的合理与否,便是编撰者们面临的首要问题。然而,由于文学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文学框架在设定过程中必定会遭遇到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如何在“文学”与“”中构建平衡,文学料的择取以及文学观念的确定诸方面。

  • 标签: 文学史 框架 设定 困境
  • 简介:吴承恩生当“后七子”主宰文坛之时,却能不受模拟风气影响,表现出不同凡俗的创新勇气和创新才能。其诗或写景状物,或叹世抒怀,或感离伤别……均显示出不同流俗的创造精神,其古体诗浑浩流转,疾徐自如,皆能言其所欲言,而止于其所当止。今体诗作品也充满了新鲜的机趣,而绝无模拟的陋习。如果将吴承恩诗歌创作放在明代的文学环境中考察,则无疑具有值得肯定的文学价值。

  • 标签: 吴承恩 诗歌 文学史价值
  • 简介:摘要“寻根小说”既续了五四文学的文化反思批判,又有对本能非理性因素的极力表现。在追求本土化的诉求中实现了审美现代性,却始终不能摆脱西方世界的“他者”形象。其所寻之“根”的含混与复杂,造成“寻根小说”概念的泛化,其实质是知识分子应对现代性焦虑的文学表现。

  • 标签: 寻根小说 本土化 他者 现代性焦虑
  • 简介:哈尼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学历史源远流长,作品丰富,但相关文学研究一直较为薄弱,1996年《哈尼族文学》才正式出版。从《哈尼族文学》的编写过程、编写原则、分期体例、内容取舍、研究方法、文学特点等多个方面,对其编纂特色与意义进行了总结。

  • 标签: 哈尼族 文学史 编纂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