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分别在死刑条件中适用'罪行极其严重',而在死缓条件中适用'应当判处死刑',这表明立法者是在有意识地区分'应当判处死刑'与'罪行极其严重'两者的不同。从'应当判处死刑'与'不是必须立即执行'两者的关系上来看,'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是'应当判处死刑'的适用结果。区别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的'故意犯罪'轻重,既缺少法律依据,同时也难以衡量死缓犯的主观恶性大小。

  • 标签: 死缓 应当判处死刑 罪行极其严重 不是必须立即执行 故意犯罪
  • 简介:美国联邦系统和保留死刑各州对死刑设置了广泛的救济渠道。就司法救济渠道而言,包括直接上诉复审和申请人身保护令两种;就行政救济而言,规定了向行政首长申请赦免的制度。研究美国死刑救济程序对我国死刑适用程序的完善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死刑 救济程序 司法救济程序 行政救济程序 借鉴
  • 简介:<正>在美国,从联邦最高法院准许恢复由州法院处决死刑犯的1976年到1982年为止,执行死刑的步调很缓慢,一共处决不过6人,而1983年最高法院准许了法律程序上尚存有未解决的宪法问题的'赤裸裸'的死刑,该年的处决达到了5人,1984年增加到21人。1985年7月为止又已处决了15人,其中5人是德克萨斯州处决的。这个州还预定1985年8月中旬在一个星期的两天里处决4个人,这致使矫正厅长要求法院重新调整死刑的执行问题。1982年德克萨

  • 标签: 死刑案件 死刑犯 联邦最高法院 法律程序 州法院 新调整
  • 简介: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法治意识的普及,让人们在网络生活中更多地接触到法律案件。而对于许多性质严重的法律案件,网民都表达出希望司法机关对罪犯处以死刑的价值观念。这种言论的危害体现在影响司法裁判,不利于社会形成正确价值观以及对司法制度公信力破坏的三个方面。网络发展以及网络集群的形成,公民个人的心理与价值观,群体心理的社会效益都该现象的出现都有一定原因。分析过后,本文提出宣传正确的适用死刑观念意识以及坚持独立司法不受舆论影响对该现象带来的社会危害进行改善。

  • 标签: 网络言论 死刑 去个性化
  • 简介:一、引言死刑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杀人者偿命"这一理念在我国不仅由来已久,而且是深入人心.这种极刑常常视为替苦主申冤,为社会伸张正义,实现公正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一直被当作吓阻那些严重犯罪行为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无论如何,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层次,人类社会也日趋复杂,远非古代社会的社会状态那么简单.相应地,死刑作为处罚罪犯的刑罚就日益显得不人道,甚至残忍,在预防犯罪方面也并不比其它刑罚手段更有效.因此,取消死刑日渐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法学界通过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来逐步达到最终取消死刑,如把怀孕妇女,未成年人和老人排除出去,而且不断减少适用死刑的严重犯罪的种类①.近几年,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思考,呼吁取消死刑.特别是冤假错案时有发生,无辜公民被判处死刑,而真凶却逍遥法外,"人死不能复生",为许多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痛和损失.死刑的种种弊端使它有时成为损害人权的工具了.

  • 标签: 国际法 死刑 法律适用 存废问题
  • 简介:死刑问题尤其是死刑存废问题已成为中国刑事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死刑的存废与增减根本上受制于民意,这种民意的重要体现就是“杀人偿命”的观念。中国历史上既广泛存在着“杀人者死”的法律规则,也大量存在着“杀人偿命”的观念、意识。实际上西方社会也有“杀人者死”的报复刑观念。因此,要废除死刑,民意是一个绕不过的山,必须向老百姓宣传、并逐渐普及实行死刑的弊端,使老百姓不再处于对死刑的迷信与狂热之中,从而理性地、平心静气地接受废除死刑的理念。

  • 标签: 杀人偿命 民意 死刑存废
  • 简介:死刑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所共同关注的刑法问题之一,而其受到诘难的重要理由在于其反人道性。本文以“人道主义”为基线和评判标准,从刑罚人道主义、死刑的一般预防目的、刑罚的人道关怀三个方面对死刑进行逐一考察并得出基本结论:死刑是残酷的、不人道的以及蔑视人权的首要刑罚手段,是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死刑的适用超过了罪与刑的相当性,一般预防不应成为我国刑罚的目的,更不应成为我国适用死刑的理由;减少乃至废止死刑的适用是刑罚人道关怀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死刑有逐出刑罚体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标签: 人道主义 刑罚人道主义 一般预防 人道关怀
  • 简介:自我国引入刑事和解制度以来,由于长时间缺乏统一立法,致使各地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范围不尽一致,从轻刑案件到重罪案件,甚至扩展到死刑案件的刑事和解探索。没有明确法律限定的刑事和解实践,引发了来自理论界甚至实务部门的诸多争论和探讨,尤其是包括死刑案件在内的重罪案件和解,更是受到广泛质疑。死刑案件刑事和解的大范围适用,必然会导致其弊端的扩大和对刑事和解制度的失控、民众一时间无法接受、相对稳定的法环境被破坏等不良影响。当然,我们不能绝对排除死刑案件中限制性适用刑事和解,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的死刑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制度。

  • 标签: 死刑 刑事和解 个人法益 超个人法益
  • 简介:"慎用死刑"是契合我国社会发展和法治进步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强调死刑适用的合理性、节制性,还强调死刑适用的慎重性与不得已性,并侧重于对死刑审判的质量提出要求。为切实贯彻慎用死刑之政策,需要在严格掌握死刑适用标准的基础上,合理衡量案件情节,以罪中情节作为决定死刑适用与否的首要依据,以罪前、罪后情节作为其必要补充,并适当参酌舆情民意,努力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 标签: 慎用死刑 死刑政策 死刑标准 案件情节 舆情民意
  • 简介:我国刑法没有采用绝对确定法定刑的模式规定毒品犯罪的死刑,毒品犯罪死刑适用的法定标准是刑法总则第48条规定的"罪行极其严重"。何谓毒品犯罪的"罪行极其严重",如何在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中实现罪刑均衡,并且使死刑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对毒品犯罪的量刑情节进行分析考虑。

  • 标签: 毒品犯罪 死刑适用 量刑情节
  • 简介: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特殊程序,它在严格适用死刑,防止锚杀、滥杀,保障人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司法实践中死刑核准权的下放,以及我国当前立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死刑复核程序名存实亡,进一步规范与改进死刑复核程序已成为社会共识。

  • 标签: 死刑复核程序 死刑核准权 问题 完善
  • 简介:12月26日,海南省烟草专卖局原局长、中国烟草总公司海南省公司原总经理陈罗荣犯受贿罪、贪污罪、挪用公款和玩忽职守罪,被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中国烟草总公司海南省公司进出口处原副处长、寮中好运烟草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周英三犯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 标签: 一审 剥夺政治权利 判处 死刑 没收 受贿罪
  • 简介:我国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12条第2款规定: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正式采用注射方式执行死刑的国家。采取注射方式执行死刑,不仅顺应了国际发展趋势,而且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我国的法治进步。但由于注射死刑的执行成本较高、技术要求高等原因,其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全面推广,枪决依然是我国最主要的死刑执行方式。

  • 标签: 注射死刑 死刑 意义 原因
  • 简介:虽然说死刑复核程序是一种对死刑案件的特别监督程序,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的司法……一、关于存在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二为一的问题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将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下放给高级人民法院,但是应当如何解决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合二为一的问题呢

  • 标签: 复核程序中 死刑复核 程序中问题
  • 简介: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的适用不仅在理论层面存在着的"公平正义"之争,而且在实践层面也因为缺乏操作规范和裁量标准而引发"花钱买刑"、"同罪异罚"的质疑,需要结合刑事审判实践加以深入研究。死刑案件中引入刑事和解,能体现实践中刑事和解所具有的广泛社会价值与法律价值,一定程度上是对刑事司法实践做法加以规范与正名的过程,也符合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保留死刑,慎用死刑"政策的贯彻,其效力不是为了消灭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或者减轻、免除处罚,而是定位于量刑时从轻考虑的情节。

  • 标签: 刑事和解 死刑适用 价值冲突 利益平衡
  • 简介:1946年7月的一天夜晚,素有“火炉”之称的古城金陵酷热难挡。刚才,一片通过关系从苏州监狱里辗转送出来的求救信,放在了周恩来的案头。写信的昙身陷囹圄的中共吴县黄桥区区委书已、区长兼武工队指导员李觉,周恩来站在梅园新村30号那个小小的院落里,思忖着怎样尽快从敌人的屠刀下救出这些素不相识的革命者……1抗战胜利后不久,原先活动在苏浙解放区的5万余新四军部队和地方干部,按照国共双方在重庆达成的《月十协定》,于1945年10月全部渡江北移,在苏南仅留少数留守人员及当地武装坚持斗争。1946年1月12日晚.李克率领吴县黄桥区或工队在海林镇的一座。j。庙里宿营时,被西抚句国民党告密。次日凌晨,国民党黄桥保安

  • 标签: 党史 周恩来 1946年 李觉 政治犯营救
  • 简介:贝卡里亚以人道为基础。围绕死刑侵犯了人的生命权、死刑是残酷的刑罚、死刑是不必要的刑罚三个方面对死刑不人道进行了论证,符合人道精神对死刑否定的要求。其积极意义在于:死刑侵犯了人的生命权的结论符合人道主义关于人是最高价值的认识;死刑是残酷刑罚的结论体现了人道精神对刑罚宽和的要求;死刑不必要的结论与人道精神对刑罚必要性的要求相契合。

  • 标签: 贝卡里亚 死刑 不人道论